走进北京国家自然博物馆 探秘恐龙世界

邱若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国家自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桥南大街126号,天坛公园旁。年接待游客达200万人次以上,1951年建立,是新中国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适合全家出游,建议提前预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国家自然博物馆藏品设有无脊椎动物,古爬行动物、恐龙公园、古哺乳动物、动物人类朋友、植物世界、海洋生物、古人类、人体、地质、人之由来、神奇的非洲和生态等展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藏品数量达41余万件。如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有胎盘哺乳动物中华侏罗兽化石、复原全身羽毛的赫氏近鸟龙化石、保存完整的“黄河象”化石等。是一座主要从事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等领域的收藏、研究、展览和科普等工作的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国家自然博物馆是入选国家文物局一级博物馆,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国家自然博物馆恐龙公园展厅,位于博物馆负一层。公园内展示了二十多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中生代古爬行动物恐龙的复原模型。包括恐龙、翼龙以及坚噱蜥等古爬行动物,分别代表了从三叠纪晚期到白垩纪晚期不同时期的恐龙世界面貌。这些复原模型除了摇头摆尾、张牙舞爪、叱叫嘶鸣等传统动作外,还增加眨眼、喘气等细节动作,使恐龙更加活跃和壮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峨眉龙 复原模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恐龙公园展厅中,庞大的峨眉龙站在树林中,高抬着长长的脖子,够吃蕨类植物顶端的嫩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恐龙公园展厅里这些中生代古爬行动物的复原模型,分别带表了从三叠纪到白垩纪不同时期的恐龙。一只小小的盐都龙受到了食肉恐龙的威胁,钻到峨眉龙的肚子底下躲避危险;更有凶猛的永川龙虎视眈眈地盯着巨大的峨眉龙,伺机把它们作为美食;两只恐爪龙合力围攻一只甲龙,甲龙凭借身上的重甲,对恐龙不理不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板龙复原模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板龙是一种生活在三叠纪晚期的古老恐龙,大约在2.22亿年到2亿年前最为活跃。是一种巨型植食性恐龙,体型巨大,体长可达8米,身高3.6米,体重约5吨。板龙的名字意为“平板的爬行动物”,它的身体结构特征包括长颈、短头和粗壮而短的前肢,但拇指有大型爪,可直立行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双嵴龙复原模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又称双冠龙,生存于侏罗纪早期的地球。体长7米,头上长有两片近似半椭圆形或战斧形的不规则形状的头冠,这些头冠作为视角辨识物而非武器。牙齿细小而尖利,适合撕咬猎物。四肢前肢短小,后肢长而粗壮,用于行走,主要以小型动物为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电影《侏罗纪公园》中将双嵴龙描绘成能够喷射毒液的恐龙,并无科学根据。双嵴龙形象多次出现在科幻电影和电子游戏中,成为经典恐龙形象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沱江龙复原模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意为“沱江的蜥蜴”,是一种生活在侏罗纪的剑龙科恐龙,身长为7米,高2米,体重约4吨。其背部高耸,四肢结实,头部低矮,嘴部较小且前半部分没有牙齿。它的背部和尾巴上覆盖着若干对骨板和刺,背部有十五对三角形背板,尾巴末端有两对尾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它是植食性恐龙,主要以低矮的陆生植物为食。沱江龙于1974年在四川省自贡市附近的五家坝被发现,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个完整的剑龙科恐龙骨架,这一发现对古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蜀龙复原模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是一种生活在晚侏罗纪的中国四川的恐龙。蜀龙身体笨重,用四肢行走,尾巴上有一个大尾锤,是主要的防御武器,主要生活在河畔或湖滨地带,以柔嫩多汁的植物枝叶为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慈母龙复原模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慈母龙是一种生活在距今83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的植食性恐龙,以其照顾幼崽的行为而闻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慈母龙的体型庞大,成年个体的体长达9米,高3米,体重约3吨。他的脑袋扁平,眼睛长在脑袋两侧,嘴巴又扁又宽,看起来有点像鸭子的脸,而且没有牙齿,但嘴巴两边有牙。慈母龙的前腿比后腿短,尾巴又粗又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慈母龙有群体筑巢和照顾幼崽的习性。一只雌龙每巢大约产25枚卵,然后细心照料孵化出幼崽,进行长时间的喂养,这种行为在恐龙中非常罕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了解恐龙的亲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它的行为颠覆了对恐龙冷血、不照顾后代的传统认知,展示了恐龙世界中同样存在亲子关系和照顾行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角龙复原模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它属于植食性恐龙,其最显著特征是头部有三根角状物,这些角状物是用来抵抗掠食者的武器。三角龙是角龙科中最著名的一属,是一种中等大小的四足恐龙,体长约10米,高3米,体重在7到10吨之间。它的头部有一个大型颈盾,长度超过2.5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角龙是晚白垩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化石之一,大量的化石发现使其成为通俗文化中明星物种,经常出现在电影、电视和电子游戏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国家自然博物馆观恐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尾摆粗鞭脖颈扬,身披重甲抖风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高腾霸气平千里,远啸雄威镇四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龙骨巍巍凝岁月,石痕熠熠证沧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烁今震古惊寰宇,耀地辉天入馆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爬行动物展厅的风神翼龙化石骨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其翼展为12米,翼龙出现在三叠纪晚期,大约2.28亿年前,并在白垩纪末期灭绝,约1.6亿年的生存时间。翼龙的飞行能力使其成为最早在天空中翱翔的脊椎动物,比鸟类早了约7000万年。它们的翅膀由皮肤、肌肉和其他软组织构成的翼膜组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翼龙的体型差异很大,从小如鸟类的森林翼龙到地球上曾出现的最大型飞行动物,如风神翼龙和哈特兹哥翼龙。翼龙以卵生的方式繁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爬行动物展厅里的峨眉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种龙是考古学家于1995年在四川发展的,是我们国家最大的三条马门溪龙之一,有“恐龙之父”之称。化石完整度95%以上,是发现最完整的蜥脚类恐龙化石。长26米,脖子伸直可达12米,有19个颈椎骨,比一般的恐龙多两个,生前的体重60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当时北京国家自然博物馆投资70余万元,历时3年才将分散在各处的骨骼碎片发掘完毕,并装成了300箱运到了北京。经过修缮,所有工作2001年4月修复完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爬行动物展厅里的井研马门溪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是蜥脚类恐龙的一个属,在中国西南多个省发现了它的化石。国内最大的国宝级恐龙骨架,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以其非常长的脖子而闻名,脖子几乎占身体总长度的一半。大多数的马门溪龙体长都能超过20米,少数可超过30米。体重较小的在10吨以上,最大的体重超过60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爬行动物展厅里的巨型汝阳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北京自然博物馆一楼最大的恐龙骨架是巨型汝阳龙复原骨架。是目前全球复原的最大恐龙骨架之一,体长38.1米,头部距离地面14.5米。该骨架于2006年在洛阳市汝阳县被发现,并于2014年首次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亮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巨型汝阳龙属于蜥脚类恐龙,具有粗壮的骨架和巨大的体型,是已知世界上最大的恐龙之一。它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了解恐龙的生态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爬行动物展厅里的许氏禄丰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许氏禄丰龙,是中国人独立发现、研究、展示的第一种恐龙,被誉为“中国第一龙”,是北京国家自然博物馆一楼展出的重要展品之一。生存于侏罗纪早期的中国西南部,具体化石标本发现于云南省禄丰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许氏禄丰龙是中国所发掘的最古老的恐龙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具装架的恐龙化石,该化石于1941年在重庆北碚装架展出。此龙体长6米,身高2米,主要以植物叶或柔软藻类为食,通常以两足行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它是中国古动物的镇馆之宝,记录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爬行动物展厅里的永川龙骨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国家侏罗纪最著名最凶猛的食肉动物,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个完整兽脚类恐龙,它的模式是上游永川龙化石,这个化石非常完整。永川龙的头部呈三角形,吻部尖锐,眼孔上方的头顶有骨质突起,前肢壮硕有力。它的体长约为10米,是侏罗纪时期的川渝地区最大的捕食者,以蜥脚类和剑龙类为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国家自然博物馆里,永川龙的化石是从北碚运过来的真化石,由于真化石较重,通常用钢托架来承重。此外,这具化石的头骨是假的,因为真的太重,通常单独陈列。</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多齿恐龙的化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主要生活在白垩纪晚期,其显著特征是其嘴巴中拥有超过100颗牙齿,这使得它们在苍龙家族中显得尤为独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多齿龙具有流线型的身体和长长的尾巴,脑袋较长,牙齿数量众多且小而锋利,尽管体型较大,但主要以小型生物为食,不是特别凶猛的掠食者。目前,多齿龙化石主要被用于科学研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爬行动物展厅里的鱼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北京国家自然博物馆一楼的鱼龙化石是一个重要的展品,名为“邓氏贵州鱼龙”。这件鱼龙化石标本是国内最大的鱼龙化石之一,长达11米,展示了鱼龙完整的体型和精美的形态特征。鱼龙是一种出现在三叠纪早期的海洋爬行动物,适用了海洋生活,具有流线型的体型和桨状四肢,外形与鱼和海豚相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梁氏关岭鱼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是一种生活在三叠纪的大型海洋爬行动物,属于鱼龙类。它的体长接近6.5米,具有流线型的身体和鳍形的四肢,适合在水中游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鱼龙的化石最早在贵州关岭发现,距今2.3亿年。它的头骨呈三角形,下颌骨前部较窄,向后变宽,椎体较短,颈肋短,肩胛骨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梁氏关岭鱼龙是三叠纪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以吸食方式哺食,缺乏牙齿。身体呈纺锤形,化石上还有海百合和菊石化石,显示了其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化石标本保存完整,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东方恐头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是一种生活在2.3亿年前的中国西南地区的原龙类动物。恐头龙的颈部长度超过1.7米,而躯干部分不到1米,颈椎数目多达25节以上,这使得其颈部显得非常细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恐头龙生活在浅海海域中,其长脖子被认为是为了捕食而进化,类似于吸尘器的长管子,能够伸缩以捕捉水中的猎物。这些发现,揭示了其独特的生物机械结构和生活习态,丰富了对早期海洋生物的理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爬行动物展厅恐龙蛋:金刚口圆形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北京国家自然博物馆珍藏着一窝恐龙蛋化石,这窝恐龙蛋是该馆科技人员及尽千辛万苦,于1979年在广东省南雄县发现并发掘的,它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数量最多的恐龙蛋化石,共29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还有一种许氏禄丰蛋,1950年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山东莱阳发现的第一批恐龙蛋代表。仔细观察,蛋内都被方解石填充,十分漂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博物馆记载,大约在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晚期,发生了地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大灭绝事件,这也是古生代向中生代转折的里程碑。到了三叠纪,存留的生物开始复苏,很多陆生爬行动物开始适用海洋生活,逐渐演化出海洋爬行动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据博物馆介绍,如果把地球的历史比作一天的话,凌晨零点地球形成,现在是24点,那么恐龙22:48分出现,23:40灭亡,它们在地球上生活了52分钟。而我们人类即使从周口店北京猿人算起,也只有9.4秒钟。和恐龙比起来,我们在地球上的时间太短了。可是现在已经面临着许多生存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环境,珍爱生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随着观赏,还有很多恐龙化石和模型被巧妙地安置在展厅的各个角落,陈列密度很高,每个复原模型都有独特的特点。有的张牙舞爪,宛如在展示它们强大的力量;有的温柔地盯着游客,仿佛要和大家进行远古时代的交流,;有的高大威猛,仿佛在告诉我们,在侏罗纪时代这就是我们恐龙世界的真实写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这个充满历史沉淀与现代科技交织的时代,来到恐龙展厅,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那些巨大的而真实的恐龙骨架,它们咆哮于虚拟的原始森林中,或悠闲地漫步史前河畔湖岸,好似将人带入了一个遥远而神秘的时代。这些复原模型不仅高度还原了恐龙的外形特征,还通过声光电技术模拟了恐龙们的生活场景,让人直观地感受到了恐龙时代的壮观与震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通过参观游览,了解到了恐龙并非单一的物种,而是涵盖了从草食性至肉食性、从陆地到水生、从体型庞大到小巧玲珑的众多分类。每一种恐龙都有其独特的生存策略和生理结构,比如霸王龙的锋利爪牙、三角龙的巨大头饰,梁龙的超长脖颈等。从而对恐龙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