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元日》,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描绘出新年爆竹声声,千家万户张贴春联的热闹场景。过新年,贴春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春联贴在门的两侧,红红火火,吉祥如意,昭示着新年的美好气象。</p><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在鲁西平原,家乡的亲人们对过年贴春联非常重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亲们还在贫困线上挣扎,对于辛苦一年的农村人来说,过年可是头等大事,大家怀着喜悦的心情,与过去的一年作别,满心向往新的一年生活更幸福。那时候的春节,男孩子钟情于放鞭炮,享受那噼里啪啦的声响以及火光闪耀的视觉冲击。而女孩们则盼望着能穿上新衣服。母亲总是从秋天就开始忙碌准备,纺棉花、染棉线,再织成各种花色的粗布,为我和妹妹缝制过年的新棉衣。一针一线,都饱含着母亲的爱与温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上学之后,我对春节的期待不再仅仅是新衣服,更多的是对春联的喜爱。贴春联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最初是为了驱妖降怪,后来逐渐演变成了表达美好祝愿的春联。每到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精心挑选春联,贴在门框两边,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记忆中,爷爷是村里有名的文化人,写得一手好字。每到过年,村里的人都会拿着红纸来找爷爷写春联。腊月二十三日是梁堂公社大集,是乡亲们购置年货的日子,红纸是必不可少的年货之一。到了腊月二十五六日,街坊邻居就会拿着红纸来到我家。爷爷总是耐心地询问大家的心愿,然后郑重的拿出毛笔,蘸满浓浓的墨汁,悬腕提笔,挥毫泼墨,在红纸上写下乡亲们对新春的美好祝福。“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多劳多得家家乐,丰产丰收人人甜”,横批是“风调雨顺”和“年年有余”,剩余的小方块红纸,写的是“福”和“春”字。这样的春联年年写,适合大多数的家庭。然而每家每户的情况不同,爷爷都能心中有数,家中有老人的,就写“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横批是“福寿双全”或者“松鹤延年”;年轻夫妻来求春联,爷爷写“勤俭是美德,劳动最光荣”。每当这时,我就成了爷爷的助手,先是帮忙裁纸,在爷爷写出春联之后,我把那些墨迹未干的春联拿到通风处晾晒,如果碰到不识字的乡亲来拿春联,我就把春联上的字读给他们听,并且告诉乡亲们春联的贴法,哪张贴在左边,哪张贴在右边,哪一副贴在街边大门,哪一副贴在堂屋正门,乡亲们都爱听我讲解,我也乐于借此机会显摆自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九六六年之后,爷爷年事渐高,写春联的任务就交给了父亲。父亲写的春联,在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充满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例如:“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横批是“斗私批修”和“破旧立新”,小方块红纸写的是“忠”字,这些词句爷爷从来没有写过。</p><p class="ql-block">有一次,我拿着父亲写的春联给爷爷看,爷爷边看边摇头,并且说:没有挨过先生的打,怎么能写好字呢!在爷爷看来,父亲上的是新式学堂,老师不打学生,学生肯定是写不好字的。但是在我看来,父亲和爷爷写的春联一样漂亮,都承载着对家庭、对生活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除夕下午,是贴春联的时间。贴春联需要熬浆糊,这熬浆糊可是个技术活,需要掌握好面粉和水的比例,小火慢熬,才能熬出粘性好的浆糊。一家人齐心协力,把浆糊均匀地涂在门框上,由一人拿着春联站在高凳子上比划,下面的人仔细端详着,指挥着:“左边抬高,右边放平”,多次的调整,直至端端正正的贴好春联,还有那小方块红纸,贴在衣柜上,米缸上,树干上,手推车上,此时家里家外红红火火,处处洋溢着幸福和喜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人们出门拜年,总会留意各家的春联,一起讨论春联的寓意,品评一番写春联人的水平。春联,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年的仪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贴春联的习俗还在延续。如今,市场上的春联琳琅满目,且内容繁多,字体漂亮,印刷精美,贴上之后显得金碧辉煌,但是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少了那浓浓的墨香,少了曾经的亲切感。写到这里,我出门看了看自己家2024年的春联,它已经在门外张贴了一年,不褪色,不破损,可我就是记不住它的内容。而爷爷和父亲写的春联,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记忆中最温暖、最美好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总把新桃换旧符”,换的是春联,不变的是对新年的祝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那份浓浓的亲情和乡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