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收扇贝,缅怀张福绥!

寶江視界

现在很多人尽享海湾扇贝鲜味,但很少了解其发展历史——在1983年前中国没有海湾扇贝,是引自美国大西洋沿岸的一种野生贝类进行繁衍发展至今。<br> “吃扇贝不忘张福绥”,这句话在胶东广为流传。扇贝从稀有的“海中八珍”走上寻常百姓餐桌,张福绥功不可没。他主持的“海湾扇贝引种、育苗、养殖研究与应用”,直接引发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第三次“浪潮”。<br>  张福绥(1927—2016)中国工程院院士,(青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海洋生物学家、贝类养殖学家,我国海洋贝类增养殖生物学和养殖产业化的奠基人之一。<br> 1982年12月16日,张福绥带着128只扇贝从美国出发。出发前先以浸透海水的纸包好这批扇贝,盛于密闭的泡沫塑料盒内,再放进降温袋。18日晚12时抵北京后,立即浸入海水中。次日下午按原法包装,经火车于20日晨带到青岛,途中经历约60小时。将贝养于室内水槽中,陆续有死亡,至23日死亡率累计达72.7%,再后趋向稳定。至翌年1月26日排卵时,仅剩26只。为照顾好这26只扇贝,张福绥和课题组的同事们吃在研究室,住在研究室,没日没夜,更没有节假日、星期天。大家被这远道而来的26只“宝贝”折腾得精疲力尽,一双双疲惫的眼睛,紧张地关注着小扇贝的诞生。<br>  不负众望,一个多月以后,小贝苗终于在中国诞生了。那一刻,大家忘记了辛苦、疲劳,为“小宝贝”的诞生而欢呼、庆贺……<br>  这一结果表明,26只亲贝及其后代,在中国海域能够正常繁育生长。通过进一步的试验研究,张福绥团队解决了亲贝促熟、饵料、采卵、孵化、幼虫培养、苗种中间培育、养成等关键技术问题,建立了一整套工厂化育苗及全人工养成技术,为大规模发展海湾扇贝养殖业解决了苗种供应问题。<br>  1985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山东、辽宁、河北等水产系统的共同努力下,海湾扇贝育苗和养成技术得以广泛推广,初步形成稳定的产、销两旺的海水养殖业,并在我国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湾扇贝养殖产业,成为当时我国海水养殖业的三大支柱产业(海带、对虾、扇贝)之一,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我国贝类养殖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有力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br>  为了解决海湾扇贝长期人工育苗所导致的遗传衰退,张福绥又开展了“引种复壮”的研究,取得良好效果,并在1994至1995年对养殖群体进行了种质资源更新,根据海洋贝类区系的性质及海洋地理生态学规律,还先后3次引进墨西哥湾扇贝至我国南海与东海,形成了稳定的产业规模,保证扇贝养殖业的健康发展。<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