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 作者 周德香

泡一壶阳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请爷爷娘娘</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5日(北京时间12月4日)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全世界对我们春节文化价值的肯定,证明春节已走向全球,成为世界性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p><p class="ql-block"> 春节,俗称“过年”,是送冬迎春、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结和睦的传统节日,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文化盛事。年文化之广之大是数不尽的。 特别是我们山东人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祟尚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是第一位,所以,过年最大的事是祭祖,请爷爷娘娘回家过年(“爷爷娘娘”指的是去世的祖先)。</p><p class="ql-block"> 华夏儿女自古祟尚追根溯源、祖先崇拜,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家庭,必须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脉在哪里,你的祖先是谁,男孩刚懂事就让他给爷爷娘娘磕头,告诉他上五代的老祖宗是谁,这是其他民族所不能的。什么洋鬼子,老毛子,蓝眼珠,黄头发,黑种人,白种人,虽然都是父母生父母养,但对于敬重祖先这件事可能只有我们黄种人做得好。</p><p class="ql-block"> 为敬重祖先传承后代,原来的大户人家都建有祠堂,存有族谱,普通人家没有祠堂族谱,但都有五世以上的家堂主子(主,zhu子读扬声),俗称“爷爷娘娘”。</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带把过年请爷爷娘娘当成头等大事。吃不起饺子没关系,只要这个户开着门有喘气的供碗白开水没关系,请爷爷娘娘回家过年是必须的。</p><p class="ql-block"> 爷爷娘娘不是每家都请,这是有规矩的,兄弟们多的是长子、长孙请,其他户只去祭拜送供品和三顿饭。有爷爷娘娘的户制办年货的时候已有了准备,除夕早上当家的男人就开始忙活,打扫卫生摆桌椅板凳,请出存放了一年的主子,恭恭敬敬地挂在堂屋的正面墙上,再摆供品茶壶酒盏。匆匆吃罢早饭,就拿着信香鞭炮去自己家的老坟上请他们,有的村去一趟,有的村去两趟。</p><p class="ql-block"> 我祖父兄弟四个他行二,所以请爷爷娘娘轮不到我家,大爷爷去世后我大伯继承了这事,大伯也是干木工活,手艺是跟我祖父学的,他的“根据地”是大仉家,仉家、周家相隔一箭之地,但土改前两村之间的差距却很大。仉家富,有大财主,周家穷,多数户是扛活打短工靠手艺吃饭。仉家有坐官的,文化底蕴深厚。大伯受仉家人的薰陶在礼仪方面很讲究,特别是请爷爷娘娘这事,我们几家都不敢接手。</p><p class="ql-block"> 我家三十日的早饭雷打不动吃油饼,寓意:来年翻番。饭后父亲就得去大伯家拜爷爷娘娘,他一手拿着酒壶,一手拿着供品,这是母亲早已收拾好的,凡是为过年准备的食品一样不落,如一段炸鱼,一块藕合,一块薰肉,一根鸡腿等。父亲总是让我陪他去,其实我真不愿去,怕磕头。</p><p class="ql-block"> 这时大伯已经把爷爷娘娘请回来了,屋里、院里、胡同打扫得干干净净。正房的北墙上悬挂着我们家曰字辈以上的五世宗亲,我们的家堂主子在当时的村里还是比较高档的,是绢的,上边画的亭台楼阁松柏翠竹都很逼真,字是大伯在仉家请人誊写的,男左女右,层次分明,非常公正,父亲说那是仿宋体。</p><p class="ql-block"> 大伯总是把供品弄得很丰盛,就是放上个干了皮的石榴或一盘大枣也得凑够八个盘。方桌两边整齐地摆着两把椅子,上边还放有坐垫,这是给老祖宗们准备的,从把他们请进来到送走谁也不能坐一下。</p><p class="ql-block"> 父亲先摆上拿来的供品,再拿起桌上的空酒杯,恭敬的斟满自己拿来的酒,双手举着虔诚的念着:“爷爷娘娘请用酒。”放下酒杯再跪在方桌前的蒲团上磕三个头,这个玉米苞辫的蒲团上放一个团花棉垫,一年只用这一次。</p><p class="ql-block"> 三十日中午也有规定的食谱:小白馍馍猪肉汤吃了再盛上。第一碗父亲还是先去送给爷爷娘娘,当然还得拿上两个小白馍馍。磕头祈祷照旧,放下新的拿回陈的,还得照例客套一句:“大哥,留下你们吃吧。”</p><p class="ql-block"> “不用,爷爷娘娘吃了就行啊。”</p><p class="ql-block"> 晚饭我们家都是喝面旗子(把手擀的面条横着切成小方块),第一碗还是去敬爷爷娘娘。</p><p class="ql-block"> 还得交待一个习俗,除夕晚上每家每户都在院门口放一根檁条,美其名曰拦门杠:除夕拦上门,别跑了金和银。我问父亲:“富户拦门是怕金银跑出去,那穷户咋也拦门呢?他应该敞着门让金银跑进家去呀。”</p><p class="ql-block"> 父亲笑着说:“这只是个习惯,谁会想那么多。”</p><p class="ql-block"> 真是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周家还有个习惯,除夕晩上烤火放鞭炮都到大街上去,没有在自己门口放的,住户多的胡同都得提前去大街上抢位置,放上一捆甘草(谷秸)或玉米秸,再放一把芝麻杆。天暗下来后大家开始烤火,整个大街就像一片火海,鞭炮声噼噼啪啪响成一片,小孩子们蹦蹦跳跳满街乱跑。还有个程序:就是每个户的男主人引着那把芝麻杆拿着往家跑,回家放进灶堂里。还边跑边念叨:芝麻摞,芝麻摞,大牛拴着角,小牛拴着脖儿;黑小子,白小子,都上俺家穿袄子。这个活看着容易做着难,因为芝麻杆是最容易燃烧的柴草,当你举着火往前跑时会带起风来,必须把上身扭向一边,腿朝前跑身子歪着,有些离街远的户不等到家芝麻杆就烧没了,这种情况会引起大家的嘲笑。</p><p class="ql-block"> 这还是显摆男孩的机会,很多有小子的人家可露脸了,爷爷引着芝麻杆再递给身边的孙子:“小秃羔子种,你跑的快,送家去。”</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候的男孩把祖父当众呵斥的这声“秃羔子种”,当成了最大的奖赏和荣幸。孩子抢这活主要是逗乐,跑不了几步就说:烧着手了,拿不住了,扔掉芝麻杆跑了。爷爷则捋着胡须嘿嘿的笑着一脸的得意。</p><p class="ql-block"> 这场合是我祖父一生中最向望的,遗憾的是终未实现。</p><p class="ql-block"> 烤完火放完鞭炮下一个项目就是“走酒”,“走酒”的目的还是拜爷爷娘娘,每小支派出代表去本姓中所有供爷爷娘娘的户拜一遍,还必须按支分近远先去谁家、后去谁家,这也是规矩,不能乱来。</p><p class="ql-block"> 走酒的选派者基本上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年男人,我们家派的“使者”是德玉(二伯的儿子)德福(大伯的儿子)。“走酒”的形式千篇一律,到一家先和坐在板橙上的长辈打招呼寒暄几句客套话,再拿起桌上的空酒杯斟满酒,祭拜,磕头完毕,再端起刚刚斟满的那杯酒对陪着的长辈说:“您喝了吧。”</p><p class="ql-block"> 陪着的人也客气地说:“爷爷娘娘喝过就是了。”</p><p class="ql-block"> “走酒”的人再把那杯酒倒进自己的酒壶里,去另一家。</p><p class="ql-block"> 本姓走完再礼貌性地去其他姓氏各走一家,走了一晚上最后再拿着那壶酒回来。</p><p class="ql-block"> 这段时间我父亲照例去大伯家,替大伯接待来“走酒”的人。</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没有表,正式过年吃饺子的时间是过了午夜就有行动的,比方娶媳妇的,生儿子的都早起,我家一般是鸡叫二遍起来煮饺子,第一碗父亲还是打着灯笼去给爷爷娘娘送。</p><p class="ql-block"> 天刚放亮就开始挨家挨户拜年了,先是男的,后是女的,出出进进,走了这拨来那拨,大概得持续到十点以后,拜年的人无论到谁家,也是先给爷爷娘娘磕头。</p><p class="ql-block"> 这天的午饭都吃得早,尽管中午吃的还是夜里煮的水饺,但老祖宗那里也免不了这一顿。</p><p class="ql-block"> 午饭后大约两点来钟,就该送回家过年的祖先们走了,这个活都是大伯和我父亲俩人去,大伯拿着信香和烧纸,父亲提着供品,兄弟俩把祖先送到坟上,终于完成了每年一次请爷爷娘娘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就想过年祭祖是对的,中国人以孝为先嘛,请回来已经七碟子八碗的供着了,其他户还不厌其烦地一天三顿送饭,这是从谁家兴起的呢?细想这就是:庄风。</p><p class="ql-block"> 结婚后去大胡家过年了,还好,他家的近门一共三支,好在三家都请爷爷娘娘,没有送饭这件事了。</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村的人口慢慢减少,都在城里买房,冬季去住暖和屋了,基本上是年前回老家上次坟,当然就不请爷爷娘娘了。</p><p class="ql-block"> 国家提倡“移风易俗”,好传统习惯继续发扬,不利大众的逐渐改进。</p><p class="ql-block"> 回忆以前那些春节习俗也怪有意思的,再不把它写出来年轻人就不知道了,思忖再三还是写篇过年祭祖的事吧,但愿大家能喜欢。</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16日  写于德州乾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