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国年之三】我的童年我的梦

潇湘阿林

<p class="ql-block">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p><p class="ql-block"> 那年我八岁,念小学三年级。同桌阿芳的一本《新华字典》在班里引起了轰动,那精致的封面、规整的排版,瞬间吸引了我,自此在我心底种下了一颗渴望的种子,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新华字典》成了我最大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离家不远的镇上有个小书店,我曾去过几次,尤爱翻看连环画,却常因只看不买遭店主驱赶,自尊心受挫。寒假第一天,我迫不及待来到书店,在角落的书架上发现了那本梦寐以求的《新华字典》。我从书架上取下字典,看到封底的右下角,赫然地写着,定价:三元。三块钱,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个天文数字,我只能落寞地将字典放回,匆匆跑回家。</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我来到柴房,从一处墙缝里掏出了一个小小的布包。我小心翼翼地将布包展开,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堆几角几分的零钱,这些,都是自己好多年积攒下来的外婆给的压岁钱。我数了数,一共二块五角。 我兴奋地盘算着,一本《新华字典》三块钱,如果今年外婆的压岁钱能有五角的话,正好三块,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了。</p><p class="ql-block"> 离过年还有七八天,我几乎每天都跑去镇上书店,只为确认那本字典还在不在。姐姐问我为什么每天去镇上,我总是神秘地一笑,不说话。</p><p class="ql-block"> 快过年了,大人们忙着杀年猪、做豆腐、打糍巴。小孩们则吵着大人们买花炮、做新衣。浓浓的年味,我却无心体会,满脑子都是那本字典,满心只盼着去外婆家拿压岁钱买字典。</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二那天,雪下得特别大。我们一家步行去十几里外的外婆家拜年。本可坐五角钱一人的手扶拖拉机,但为了省钱,母亲决定走路。一路上,迎着漫天的雪花,踩着吱吱作响的积雪,我满心期待,尽管有点累,但非常兴奋。</p> <p class="ql-block"> 到了外婆家,舅舅在门口点起一挂鞭炮迎接。 一进门,我就冲在了最前面。“给外婆拜年,祝外婆富如东海,寿比南山!”说完这些祝福的话,我还不忘来一句:“恭喜发财,红包拿来!”</p><p class="ql-block"> 听着我的祝福,外婆喜笑颜开,便从上衣口袋掏出一个小绢包放在手掌上,从里面拿出五角钱,塞到我的手中。我接过钱,说了声谢谢,便旋风似的跑出了门,脱下鞋,悄悄地将五角钱放进鞋里。</p><p class="ql-block"> 返回堂屋时迎面碰上了姐姐,她将我拉到旁边说,“把你的压岁钱分我二角!”姐姐一边说就一边动手搜我的压岁钱。这时,我不慌不忙地说,“你搜不到的,我都给妈了”。</p><p class="ql-block"> 以前每次外婆给我的压岁钱,姐姐都要瓜分一部分。这回为了凑足买《新华字典》的钱,我就多了一个心眼。</p><p class="ql-block"> 在外婆家吃过午饭,小憩了一会,我们一家人就回家了。到家后,我躲进柴房,急不可待地脱下鞋子。可一看鞋里,我傻眼了,那五角钱已被自己踩得粉碎。那一刻,我心里像被重重地捶了一下,满心沮丧,拥有《新华字典》的梦破灭了。</p><p class="ql-block"> 多年后,姐姐送了我一本《新华字典》。回想起这段经历,我才明白,梦想的价值或许不在于最终是否得到,而在于追求过程中学会的坚持与珍惜。那个被踩碎的新年梦想,也成了我记忆中难以磨灭的一抹印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