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因事没参加户外活动,感觉错过了一个亿。看群里发的照片视频,心里直痒痒。见羚羊在群里发贴去真武一梯,因人数少又撤贴,说年关将至,本周歇驴,颇有不甘。后与欣慰、羚羊闲聊,说就近出去逛逛,羚羊说起黄华冰瀑应当很美,打算几个人就走黄华。 周六(2025年元月18日)上午8:00从家里出发,8:30至红旗渠岸太行阁前,在此集结合影。原想就是两三个人的徒步,羚羊将出行计划发群里,跟贴报名达十四人之多。 车过黄华村,在路边停车后,从此向右侧沿一条不太明显的小径开始今天的徒步活动。希望和小景坐车正往此赶来,羚羊说希望知道路,不用等他们。 今天天气很好,蓝蓝的天无一丝云彩。看天气预报最低气温4度,最高气温达16度。要知道今天是四九的第一天啊,按照往年的经验,三九四九伸不出手,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可今天出来一点也不觉得冷,仿佛春秋天一般。有人说降雨线北移,国运来临,北方普遍温度升高。但愿如此,那我们河南将成温暖湿润的鱼米之乡了。 羚羊指一条小径告诉我们从这儿走近些,他因要带小孩,走稍平些的“大路”。我与欣慰、幸福花三人按照羚羊指示走近路。其实这条路一点也不近,途中还经历一段小攀岩。等我们上到此水渠时,大部队基本上已经超过我们。 顺渠前进相当轻松,渠上有水泥盖板,落叶虽厚,把水渠盖板全部掩埋,但因水渠一般较平,一米多宽的路在山里无疑是高速公路了。 顺渠走不多远就是黄华景区的围墙了,围墙有个缺口,户外走野线的驴友多从此翻墙而过。黄华寺原来是不收门票的,当时黄华寺香火很旺,后来改成景区,香火渐淡,商业气息渐重。对此,好多本地人意见很大,凭什么一圈墙,将大自然的美景当成了景区创收的资本。当然,林州户外一般是尽量远离景区的,纯粹是为了爬山。 过围墙后,羚羊指示一部分带小孩的驴友继续走渠上景区路。大部分老驴专门走难行的爬山路,顺围墙向上攀登,上到岭脊向左平移。 这是一处很险的试胆石。一巨石凌空向外伸出,下临百米深渊,人站其上,胆战心惊。因用长焦拍摄,将试胆石与后面背景压缩,其险看不出来。 就近拍摄,虽不能显示试胆石全貌,但凌空的气势却能体现。美女们胆大,在试胆石上还能摆各种POSE。 觉仁寺是黄华入山第一寺,也是黄华历史最悠久的寺庙,又称“觉仁院”,古名“净国寺”。还因为它地处入山口,地势最低,又被林州当地群众俗称为“黄华下寺”。黄华最大的银杏树就在此寺院内,只是树叶尽落,不见其宏。元朝时期,觉仁寺第三代住持菊庵禅师佛法高深、治寺有方,被邀请到少林寺当方丈,当时觉仁寺与嵩山少林寺同宗齐名,被誉为 “太行少林”。 在此与另外的驴友汇合,这里有一方石刻,应当是美景两字,但“美”无下面的“大”,“景”无下面的“小”。想来是表达美景无大小的意思。美景不能用大小来衡量的,大美是美,小美也是美,颇引人回味遐想。 河南省林州市黄华山王母祠,据传创建于宋代,经历代重修,规模更大。传说,隋朝游方道士王津,自幼丧父,与母相依为命,母子云游至黄华山,修道济贫。得道成仙后仍扶贫济困,深受人们尊敬,立祠奉祀,称其母为“黄华老奶奶”。后来,人们又在此奉祀西王母,香火旺盛,游人不绝。 慈明院又名黄华北寺,当地老百姓称黄华上寺。慈明院创建于北宋(公元960--1000年),后历经重修。北寺为两进院落,一院为天王殿,二院为卧佛殿及配殿,东院是金代大书画家王庭筠隐居的地方。他在此隐居十余年,自号“黄华老人”、“黄华山主”、“雪溪翁”,创办的黄华书院是中州四大书院之一。 黄华山上寺附近的石头与林虑山别处嶂岩不同,呈灰黑色,棱角被风化,很有岁月的沧桑感。 一棵枯树上长满了这种蘑菇,密密麻麻,查百度,似乎叫树耳,也有叫树舌的,是一种真菌,属灵芝一类,也有叫木灵芝的。 王母祠后面沿长长的台阶,直达后面的玉皇殿,玉皇殿是个独立的建筑,全石建造,三开间,一间进深,石拱屋顶。内祀玉皇大帝,传为道教最高的神,总管三界六道的一切生死祸福。 过玉皇殿向右平移不多远就是娲皇宫。主体是一洞穴,外衬廊檐,廊檐雕梁画柱,翘角飞檐很是齐整。不知今天是什么节日,来娲皇宫上香的香客很多。 中天门,黄华山于王母祠和老祖庙之间,建一牌楼,上写中天门。中天门在古代神话中基本没有,在此建一牌楼,主要是为了收费。记得前几年,只要从此经过,必须再买票,把守此处是个人收费,他说是他承包了冰冰背景区,很有点“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得从此过,留下买路财”的味道,听说那个人已经被判刑,现在这里终于可以自由进出了。 至中天门,时已12:10,在此用餐。中天门旁边原票房平顶上开阔平坦,在上面休息吃饭倒很惬意。今天无风,太阳照在身上暖烘烘地。 饭后从中天门向冰瀑方向前进,有一天然隧洞“洞天福地”,长达五六米,窄处仅容一人通过。穿过隧洞,别有洞天,很有点《桃花源记》里的世外桃源的味道。 今冬天暖,谷底小溪在冰下欢快流淌,奏出悦耳的叮咚声,仿佛大自然的乐章。落差稍大些的地方,飞溅的水珠被冰冻,形成中空的冰瀑,晶莹剔透,很是漂亮。 路过一处冰瀑,在此拍照,羚羊说还没到正儿八经的黄华冰瀑,此处只是途中一处小景。这时候就想起途中经过的那处美景无大水的石碑来,果然,大景有大景的美,小景有小景的趣。 黄华钢索桥,上铺木板,走在桥上,晃晃悠悠令人胆寒。还好离水面不甚高,感觉不是太危险。桥两旁钢索上系了好多红布条,不知何意。 巨钟一样的高大冰瀑,里面水流湍急从高处向下跌落,外面薄薄一层冰形成冰罩将瀑布包裹。水量不大的小瀑向下的跌落声,被钟一样的冰盖放大,产生巨大的轰鸣声,气势宏伟。冰瀑旁有一洞,可容一人钻过,洞内有台阶,可从洞内上到此瀑布上方。 从狭窄黑暗的洞中钻出,别有洞天,果然世外仙境。 一道几十米的瀑布出现在眼前,因是枯水季节,瀑布流量不大,从顶端的水柱落到下面变成雨雾,在下面形成大大的冰堆,因今年天气温度偏高,没有冻成气势磅礴的冰瀑。 冰,带来了冬日的静谧。它覆盖了喧嚣的世界,让一切变得宁静而祥和。在冰的世界里,时间仿佛静止了,让人忘却了尘世的烦恼。 回望来时从冰瀑旁钻出的洞,却原来是一块巨石被卡在山谷中,那个所谓的洞就是这巨石与谷底形成的缝隙,不禁感叹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 八仙石,一块十几吨重的盆景石,形状凹凸有致,起名八仙石,须发挥很强的想象力才能感觉像八仙过海时的八仙形象。 从冰瀑向上徒步到黄华梯,顺黄华梯再回到中天门。中天门两侧立两块板石,上刻“水帘陶得游人醉 只记来时不记归”,很是贴切,只记得来时钻两个洞,归来时却是顺台阶而下。 裸露的树根将几枚巨石紧紧搂抱,正自感叹生命之顽强,白妞眼尖,说那个树瘤很像小孩的头。仔细端详,果然神奇,恰似一将出生的婴儿刚露出头,而那棵大树分叉的两个主根与另一棵树的根,很像正在分娩引接新生命的场景。 下午16:10登车返回,16:40分到家,太阳还未落山。这也是美驴户外徒步活动回来最早的一次,用羚羊的话说,这么早回来还有点不适应。全天活动差不多九个小时,手机显示行走17000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