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万现象”谈秦腔

“古都名苑”清风明月(张小会)

<p class="ql-block">敬请关注:古都名苑今日推出杨利民老师的《从“安万现象”谈秦腔》,大家都知道秦腔是西北地区人特有的最接地气的传统戏曲,是刻在秦人骨子里的文化,愿秦腔艺术发扬光大,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 从“安万现象”谈秦腔</p><p class="ql-block"> 图文/杨利民</p><p class="ql-block"> 甘肃会宁人安万,这次率团千里迢迢来古城西安,作八天的无门票演出,可以说是大获成功,大获赞赏,其影响之大,评价之好,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也超出了,整天喊着要振兴秦腔的人的预料。无疑安万为振兴秦腔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专家认可与否,不得知晓,群众是称赞的,观众是认可的,那轰动地效应,戏迷的痴情,自媒体的转发,手机的刷屏,足以说明,安万的演出是成功的。秦腔在人民大众的心里是有着足够分量的,就看你是怎样的形式发挥和表现了。</p> <p class="ql-block">  秦腔是发源于甘,还是发源于陕,这都不重要,也不需要探讨,就像诸葛亮的卧龙岗是在河南的南阳,还是湖北的襄阳一样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故事,他的文化智慧,在不断的被中华民族所推崇,所继承,所发展。今天的秦腔一样,反正是受甘陕人民,乃至西北五省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佳品。每当人民群众遇到喜事、大事、节日,就要唱大戏,(秦腔),而戏给人所带来的喜乐,宣染、气氛、释放,是其它形式难以代替的,是酒席所不能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  还是放开手脚,给秦腔以大的空间,像安万一样,把它带到人民群众的大自然中去,让它在广阔的天地里充分的生根发芽,迎风雨见世面,茁壮成长。</p> <p class="ql-block"> 这里我个人认为,秦腔是大众的艺术,民间的艺术,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下里巴人的艺术,是山间的松柏,是从甘肃到陕西雄伟的秦岭,所以,它不可与大篷里的盆景,小院里精心雕刻的假山比拟。它是大气的,豪放的,更是接地气的,是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之间的,它是艰苦岁月的呐喊,它是心灵撞击后的发泄,从形式讲,它是伦理道德的浓缩,是民族传统价值观的再现,它来源于人民,最终还是要回归于人民。如果要一味地把它放在装修豪华的剧场,把它变成斯文“典雅”的艺术,把它栽培在漂亮的花盆里,那就脱离了它的本质,不在铿锵有力,不在豪迈豪放,也就拉大了和观众之间的距离,脱离了地气,脱离了营养,也就长不成参天的大树。这种形式不是它生存的土壤,起码不是它最佳的生存土壤,因为它的根系很大,而这里的土太薄营养太少,不够它生命的需要,所以它很可能枯萎。</p> <p class="ql-block">  这次安万的西安巡演成功,无疑给秦腔趟出了一条既传统而又新颖的道路,激发了方方面面人对秦腔的激情,我为安万点赞,我为秦腔点赞。也呼吁支持秦腔振兴的仁人志士们,在安万这次为秦腔打的基础上,修建出漂亮的大厦,让秦腔这朵西北人民喜爱地鲜花开放的绚丽多彩。</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 <p class="ql-block">  杨利民,西安长安人,长安作协会员,西安作协会员,陕西柳青文学研究会理事,陕西散曲学会理事。作品有长篇小说(炉客)。</p> <p class="ql-block">图片编辑:清风明月(张小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