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舍得”的话题</p><p class="ql-block">李兴发</p><p class="ql-block"> 舍得一词,用我老家的话来说,是无论钱物,敢于拿出去的意思。比如说,某种东西很贵重,有人去购置,别人便会说此人“舍得”。再如,某人将贵重的物件送人或抛置,别人也会说此人“真舍得”。 但将舍得一词分开,便是“舍”和“得”,这是意思完全相反的两个字。因之,将两字合成一个词,其意还真是不好诠释。 如果换一个说法,将“舍”与“得”换成“得”与“失”或“取”与“舍”,其意亦同。虽有语意上的差异,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别,但在本质上并无不同。即是说有舍必有得,有得必有失,有取必有舍。 </p><p class="ql-block"> 然而,无论是舍与得还是得与失、取与舍,都是相反相存的对立统一,颇有点哲学上的辩证意思。有舍有失方有得,求得求取需要舍和失,这是同一事物的两面,缺一不可。想取想得而不舍不失,想舍想失而不求取和得,事实上是不太可能的。 </p><p class="ql-block"> 想取想得而不舍不失,天底下恐怕没这样的好事。要想得,必付出相应的代价,否则免谈。所谓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便是这个意思。当然,用孩子作为代价去套狼,这代价似乎太大了一点。不过,对于某些汲汲于功名利禄的人来说,为达目的,不要说舍弃孩子,便是舍弃老婆也无所谓。 </p><p class="ql-block"> 想舍而并不求得,乃心胸高尚者为之。比方说,有的人以善行而隐姓埋名不求回报。然有舍之善行,必不求得而得之。善行善事总有一天会大白天下,受善之人终将感恩戴德。此乃天理人心使然。 说舍与得,小而财帛、物事,大而生命、爱情、自由、江山社稷,细究起来,有兴趣的作者真可以写一本大书。 </p><p class="ql-block"> 作为普通人,无论舍得还是得失,都比较简单。比如说,舍了钱财——无论捐给寺庙还是支助困难的人,会得到神佛的护佑,会得到心灵的安然;比如,你淘汰、舍弃了不用的器物,从而得到了空间;再比如,用钱或物支助了朋友,会成就友谊…… </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历朝历代为争夺江山而父子、兄弟反目,相互攻伐争战,倾轧残杀,不惜舍弃亲情事多多。其中,以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最为有名。后世史家因其乃有为之君、且有开元之治而不究其恶行。与此相反的是,英国的爱德华八世却不爱江山爱美人,自愿放弃王位,成为一段传奇的爱情佳话。 </p><p class="ql-block"> 此外,有为真理而舍弃生命的共产党人夏明翰;有为国赴死、在中条山抗战中溃败而集体跳崖的国军八百将士;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明代大臣海瑞;有为忠义而舍弃高官厚禄过五关宰六将的关云长;有舍弃名利、远离亲人、隐姓埋名二十八年,为国家核科学作出重大贡献的邓家先;还有为争自由而抛弃生命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 </p><p class="ql-block"> 也有那种为财舍命的人,为财帛富贵而失于道义的人,为功名利禄而不惜出卖亲友的人。这种取与舍、舍与得、得与失之间,全在于当事者的自我价值定位使然。 </p><p class="ql-block"> 当然,还有贪得无厌、欲壑无穷的人。这种人有一求十,有百求万,没有穷尽,恨不得将天下财富都收入囊中 。殊不知这个“贪得”危而险之,不定哪天便小命呜乎,再多的财帛又有何用?历史上大贪之人,无论是唐朝的元载、明朝的刘瑾、还是清朝的和珅,哪个有好下场? </p><p class="ql-block"> 对于普通人来说,对于“取舍”二字,自然不必如先哲圣贤、仁人志士那样惊天动地、事关生死荣辱。不过,于自己人生之中的一些重要节点,以及生活中所涉要事,还是会面临无数个需要取舍的问题。是否得当?其中的权衡,全在于自己的把握罢了。 </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5日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