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温馨的情感维系——春节,我们永远的文化家园 (五)

太阳光

<p class="ql-block">杨金贵撰文(原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最温馨的情感维系</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礼节和内容,是人们之间相互最温暖,最动听的问侯和祝福。是人类情感间最美好的维系,是心灵深处最温馨的纽带。当开年的喜炮轰轰鸣响,当新春的曦光刚露头角,一抹抹拜年的身影,便织成街巷中最美的风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拜年这一古老的习俗回溯至先秦,新旧交替之际,人们以庄重的祭祀向祖先与神灵虔诚祈福,由此开启了拜年的最初篇章。这既是对神秘力量的敬畏,更是对未来的深切期盼,宛如《诗经》中所吟唱:“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时刻提醒着人们怀揣敬畏之心前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到了汉代,正日的朝会庄严而盛大,官员向皇帝贺年,民间的晚辈也纷纷向长辈致以敬意。南北朝时,邻里间的走动互拜,让温暖在人与人之间潺潺流淌。《荆楚岁时记》中提到正月初一,长幼要正衣冠,依次拜贺,进椒柏酒等,晚辈向长辈进酒时会说“松鹤长春”等吉祥话 。人们相互拜年时,也会互道一些简单朴素的祝福语,像“万事顺遂”“阖家安康”等,以表达对彼此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进入唐宋,文化的繁荣为拜年增添了绚丽多彩的笔触。唐朝的拜年帖,如娇艳的梅花般精致,携着文人雅士的才情与祝福,在人们手中温情传递。而宋代,拜年之风盛行至极,“名刺”成为情感的纽带,商家与顾客的互动,更是为生活增添了浓郁的烟火气息。苏轼曾在《馈岁/别岁/守岁》中写道:“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流转与拜年的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明清时期,传统愈发丰富。明朝艺术家文征明的《拜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人们拜年时递上名片问候,而不求见面的习俗,从侧面反映出拜年这一传统在当时的社交意义和文化内涵。明代,全家向祖宗牌位跪拜后向长辈拜年,时间的延续让亲情更加醇厚。清朝,满汉文化交融,独特的礼仪为拜年增添了别样的韵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国时期春节拜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在大年初一依旧会走亲访友,登门拜年。晚辈向长辈行叩拜礼或作揖鞠躬礼,长辈则会给晚辈红包。地方政府机关、士绅等会组织团拜活动,大家齐聚指定地点行团拜礼。随着邮政与电话业的发达,人们通过写信向远方亲戚朋友传达新年问候,一些官宦、富贵人家还会选择电话拜年。晚清以前女性参与拜年较少,民国年间女性社会活动机会增加,小女孩也会头戴纸做的蝴蝶、蚂蚱等饰物,给长辈三叩首拜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中国成立后,拜年这一传统文化礼仪得到弘扬,每逢春节,到处是一片温馨、祥和的气象。随着通讯技术如闪电般飞速发展,拜年方式焕然一新。电话、短信、微信、电子贺卡等,虽形式各异,但那份祝福与温情从未改变。正如萧伯纳所言:“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拜年这一传统,亦如璀璨的火炬一般,在世代之间传递着温暖与希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拜年时,长辈们常常要给晚辈一定的压岁钱。压岁钱最早起源于汉朝,起先它是被铸造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并不在市面流通,钱币正面铸有“万岁千秋”“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吉祥语,背面则铸有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吉祥图案。唐朝时,春节出现了散钱的风气,当时的压岁钱是宫廷嫔妃们娱乐的一种掷钱游戏。宋朝以后,唐朝立春日的风俗移到正月初一,春日散钱的风俗逐渐演变成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意义在古代时是寓意镇恶祛邪,保护孩子平安。在漫长的演变中,现在则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拜年是亲情的凝聚。记得小时候,正月初一的天还朦朦亮,新年的鞭炮声就已劈哩叭啦响起。爸爸点着鞭炮和“二踢响”,妈妈和奶奶在画有麦囤子的院中间烧香叩头,祭祀上苍和祖先,保佑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全家安康。我和弟弟急忙从被窝钻出,穿上妈妈夜里给我们拾缀齐整的新衣服,那种高兴劲真难用文字形容。收拾完毕,吃过敬天的馄饨,爸爸便领我们给己故的祖上行祭,然后再给爷爷、奶奶磕头,接下来给爸爸妈妈拜年。在这特殊的时刻,晚辈给长辈送上的不仅是祝福,更是敬重与感恩。那一声声“爷爷、奶奶,新年好!”“爸爸、妈妈,给你拜年了!”如同清澈的溪流,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长辈们满含慈爱地看着孩子们,递上崭新的压岁钱。那不仅仅是一份物质的馈赠,更是一份深沉的爱与期许。直到现在,我都近70岁了,每年春节妈妈都还要给我们压岁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拜年是血脉的纽带。大年初一,晨曦微露。街巷中弥漫着淡淡的烟火气息,那是旧岁的余韵与新年的憧憬交织的味道。家家户户门前的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昨日的故事,又似在欢迎着今日的喜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们拜过家里的长者之后,便开始亲族之间的互拜。拜年的队伍开始穿梭在大街小巷。人们身着新衣,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那笑容里满是对新一年的期待与祝福。孩子们蹦蹦跳跳地跟在大人身后,手中拿着红红的摔炮,偶尔调皮地摔上一个,清脆的声响和着人们的喜笑声、喧话声,更显春节的气氛不同。 每进一户人家,温暖的问候声此起彼伏。“拜年了!”“新年好!”“恭喜发财!”吉祥话,祝福语如一条条纽带,让家族的凝聚力在这一刻更加紧密,更加牢固。老人们坐在堂屋里,笑容满面地看着前来拜年的晚辈们,眼中满是慈爱和欢喜。前辈的美德和传统得以传承,一代一代续写家族的荣耀和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月初二(有些地方是初三)是女儿女婿回娘家给岳丈岳母大人的拜年日。这是一种天地伦常,地义天经!这一天,中华大地上,有多少对夫妻走在回娘家的路上,急切敬谢岳父母的恩情;又有多少双眼晴望着大门口,翘首企昐女儿女婿和外孙出现在视野中。年三十的饺子还热在锅里,给外孙准备的压岁钱已在兜里摸出了温度,就等着那一声“姥姥、姥爷,新年好!”。给岳父母拜年是一种人伦的美丽,是一种人性的崇高,亲情交融更紧,血脉连得更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拜年是和谐的乐章。给邻里拜年也是重头戏。俗话说“割不断的亲,离不开的邻”“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平日里或许只是点头之交,甚或还有些误会、意见、别扭、隔阂、矛盾、分岐、恩怨,毕竟“一锅飘香百家闻”,乡里相近的,有个急处难事也好招呼。过年时,或到院子中,或在楼道里,或遇胡口,或逢家门外,热热诚诚地喊一声“新年好!”,实实在在地送上一副笑脸儿,一个拜年的祝福就会如春风化雨,暖日融冰,使邻居间往日的“疙瘩”得以解开,先前的“不解”得以原谅,“仇家”变“亲家”“愁脸”变“喜脸”,相互之间和睦相处,好不乐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拜年是友情的升华。长辈、族群拜年后,单位同事之间的拜年也不能怠慢。拜年正是增进同事朋友之间感情的好机会。记得在二十世纪末期,一个单位的同事都住在一个机关家属院,吃过初一的饺子后,大家就开始互相拜年,有相约共行的,有单兵独进的,走着走着就合成了一支队伍。十多个小时前还在一个办公室处理事物的同僚,瞬间就变成了登门拜访的“贵客”,虽有些不适,但确实真诚。大家有说有笑,没有任何芥蒂。即使在工作中有过一些过结,拜年之后大多烟消云散。同事之间在拜年中感受着友情,在疲惫中回味着欢乐,心境清新如洗却又沸腾不已。后来,发展到团拜,虽少了传统拜年的味道,但还是一种相聚。初一上午,大家集中到机关,瓜子磕磕,水果尝尝,茶水品品,领导讲讲,女同事相互欣赏彼此的新衣,男同志彼此互问家庭的安好,也还算温馨温暖,其乐融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拜年是华夏儿女世世代代沿袭的习俗,延续着传统的道德、伦理和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和精神硕果。随着时代的变化,拜年的方式在不断变化,但这种传统不能淡化,它是中华民族最温馨的情感维系,它是我们的文化根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文中图片多为网络下载,如有不妥,请见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