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文友写留言(377)

马踏清秋

<p class="ql-block">由于人们社会地位和生活所处环境的不同,以及期望值不同,所以对于幸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李玉香老师通过《寒冬里的暖意》这篇作品,诠释了孝顺顺为先的内涵以及母亲晚年的幸福生活。在老人的观念中,和乡邻姐妹们聚在一起,唱唱老歌,啦啦家长,晒晒太阳,再有女儿们常回家看看,这种生活胜过城里人的好吃好喝住楼房享清福。幸福就这么简单,一碗羊汤高兴一天。</p><p class="ql-block">人老了,容易怀旧,这让我想起早年间,老家的老人们,到了冬天,穿着破棉袄,腰里扎着根麻绳,聚到一起太阳下取暖,那时候一日三餐能吃饱肚子,就是人们最大的祈盼和幸福。现如今,农村路面硬化了,村里都有了老年人的健身场所,配了健身器材。老人们也都穿上了羽绒服,再也看不到扎麻绳的光景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幸福指数也在提高。今不如昔论,应该休矣。</p> <p class="ql-block">读何玉娟老师的《特别的礼物》一文,觉得特别的暖心,特别的感动。我忽然想起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善念和善行,可能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无疑在教室节里老师收到的最特别的礼物,是学生失而复得的七元钱,而老师的谆谆教诲,会使孩子们一生受益,特别是那个偷钱的小孩,将铭记终生。教育方式方法的不同,效果和结果也会不同。从文中我们读出了作者的责任和智慧,大爱和善良。这篇随笔细腻温情,如涓涓细流,润泽心灵,加深了对教书育人的理解和对教师的敬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