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爆竹声声——崩去了晦气,送走了岁月</b></p><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人们都把放鞭炮当作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件大事,绝大多数人图的是给节日增添气氛,用鞭炮声声除旧迎新,也有人希望通过这鞭炮崩去晦气,让新的一年给全家带来好运。</p><p class="ql-block"> 看今天,年轻人放鞭炮,那就是一个“爽”,鞭炮的数量之多、个头儿之大、响声之脆,简直是前无古人。有人为了把鞭炮放出水平、放出精采,居然登上“吊车”,实行“高空作业”,好像不达到“震天动地”、“威震四方”绝不罢休。</p><p class="ql-block"> 看到人家年轻人放鞭炮,一方面给他们喝彩,一方面为当年自己放的鞭炮数量之少、水平之低而深感惭愧。我小的时候,因为日子过得“紧”,要想放鞭炮,只能是凑点“散碎银两”,挑最便宜的象征性买一点儿。如果说,当年像点样的,也就是“一百响”、“两百响”成挂的小鞭,还有可以说得上“响声震天”的“二踢脚”、“麻雷子”。在那个年代,我能够理解得到,父母亲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年的时候能用鞭炮崩出快乐,崩出“威风”,可那年头儿实在是罗锅上山——前(钱)紧。一般的年头,父亲“特批”的款子,只能是买上一挂鞭、五到十个“二踢脚”,用于“年夜饭”前和半夜吃饺子的时候放。因为我对放鞭炮特感兴趣,宁可少吃两块糖球,也想用自已兜里攒下来的“私房钱”,偷着买点鞭炮。那个时候“招儿”都想绝了,想整个过年自己的鞭炮能“常流水,不断线”,我的办法是“三个一点儿”:从三十晚上放的成挂鞭上偷偷“摘”一点儿,在放过鞭炮的碎纸堆里拣一点儿,自己凑钱偷偷买一点儿。靠着这“三个一点儿”,就可以保证过年期间“炮声不断”。现在想来,如果讲自尊心的话,那个时候就有,自己兜里装些小鞭炮,专门凑到人多的地方去放,让大家都能够看到“我放的鞭炮也不比别人差”,以此来“撑家里的腰”,壮“自己的胆”。</p><p class="ql-block"> 过年期间,鞭炮不足,为了听个“响”,还有两样东西可以作为补充,一个是“纸炮子”枪,一个是“摔炮”。在那个年代,既能听到“响”,价格又便宜的就是“纸炮子”,一种方式是把“纸炮子”放到木制的手枪里,一拉火就响了;另一种方式是用“纸炮子”做成“摔炮”,也能收到“听响”的效果。还是我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我从街里买来一沓“纸炮子”,可自己没有“手枪”,还是听不到响。因为父亲过年的时候是最好商量事情的,这个时候是“张嘴三分利,不给也够本儿”,大年初一,我就跟父亲说,想从家里找块木头板,做个“手枪”。老儿子这点请求,父亲满口答应。可老人家“亲自动手”,在房前屋后怎么也没有找到一块能用来做“手枪”的木板,这一天也可以证明什么才叫做穷得“叮咚响”。最后,父亲下了“狠心”,硬是把家里的“插菜板”给拆了,用它给我做了一支“手枪”。做这支“手枪”,父亲算是“舍得”了,儿子也高兴了,最后受苦的则是老妈,没有了“插菜板”,家里吃的黄瓜菜、土豆丝,只能是母亲一刀一刀地去切。应该说,这支“手枪”事情虽然不大,可是真的让我看到了自己在父母亲心上的位置,这件事让我一辈子都无法忘怀。从部队提干后,有一年回家过春节,我特意把部队配发给我的“五四”式手枪带回家,专门选在除夕之夜,向空中发了几枪,让全家人听个“真枪”的动静。我跟父亲说:“是您当年那支木制的‘手枪’,一直在鼓舞着我,鞭策着我,我才有了今天的进步。”父亲听了微微一笑,我觉得这算是对我这点儿“出息”的肯定。</p> <p class="ql-block"> 走出家门,到部队后,包括后来到政府机关工作,放鞭炮的事情淡化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每年一度正月十五的焰火。有着小时候对放鞭炮的深刻记忆,每年的焰火,我是逢场必看。年轻精神头儿足的时候,还想办法把姐姐妹妹、外甥外女们接到市里来观看焰火,同时请大家吃圆宵,欣赏“正月十五月儿圆”。三妹妹家的小孙子四岁的时候,看了市里的焰火,那气派,那壮观,高兴得不得了,发出感慨:“四平真是个好去处啊!”逗得大家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的增长,放鞭炮的事情越来越不在意了。可有了外孙女、我当了姥爷,又勾起了我对放鞭炮的“欲火”。外孙女虽然是个女孩子,却从小就比男孩子还淘,包括对放鞭炮、放烟花,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小的时候,她自己不敢动手放,就央求爸爸妈妈买回来放给她看。小家伙还能分出“里外”,看街坊邻居们放鞭炮、放烟花,她觉得“没劲”,只有自己家燃放的,她才感觉“过瘾”。小外孙女慢慢成了“一家之主”,每年过年的时候,全家人都围着她的兴趣转,她喜欢鞭炮、烟花,女儿女婿在“办年”的时候,就使劲儿地买。有的时候,我遇到卖烟花爆竹的地方,也跟着“凑分子”。前几年,市内、小区里不让燃放烟花爆竹,一家人就开着车跑出十里八里,找空地儿去放。家里准备的烟花、爆竹,差不多每年都能从除夕放到“十五”。外孙女对烟花爆竹的兴趣,充分地感染了我,一方面是,外孙女开心我高兴;另一方面是触景生情,由此也让我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燃放鞭炮的件件往事,从心境上来说,仿佛又回到了童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