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苇子水 千亩古梯田

京郊王海春

<p class="ql-block">门头沟雁翅镇深山中有个苇子水村,因不在主干路上,所以虽然早就是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但还是有点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苇子水村有不少值得一看的老房子、老砖雕、老墨书,还有一榆两槐四古柏的老树、菩萨龙王背靠背的小庙、一村十二桥的精致,要是能赶上夕阳斜照的时候,石板路与石墙上都会有光影斑驳的暖意,这里也没什么商业开发,是一个很安宁的小山村。</p> <p class="ql-block">  村里的故事我以前写过好几篇了,这次我发点村外的美景——千亩古梯田。在村子里是看不到这古梯田的,因为梯田在村子的西侧,隔着南雁路,还隔着一道山脊。</p><p class="ql-block"> 在苇子水村村南路西,有条小道,还能看到一座牌坊,从牌坊下穿过没多远,就能看到这壮观的梯田景象。过去印象中似乎只有南方才会有大规模的水稻梯田,直到很多年前有一次去房山蒲洼乡东村,才第一次看到北方的高山梯田,后来房山的大滩村和三流水村也成了观杏花的网红梯田。</p> <p class="ql-block">  但只有在苇子水村才真正以梯田为宣传点,看来村子还真是用心了,在梯田上修了环穿步道台阶,还修了几处观景台。最漂亮的一座,是在梯田上凭空向南伸出四条放射性空中栈道,可临崖眺望远山层峦。它的北侧还有一处圆形露台,四周摆上了椅子,想来在灿烂星空下,来个小烧烤必定惬意的很。</p> <p class="ql-block">  顺着台阶向上走不了多远,就会有横向的路,可以清楚的看到梯田上埋设的滴灌设备。北方山区最是缺水,不可能看到南方梯田那样层层镜面般的秀丽。尤其是过去,基本只能靠天吃饭,再说山地土薄,土壤贫瘠,也就种些比较抗旱的老玉米,产量也无法保证。</p> <p class="ql-block">  如今村里早不用靠种植农作物为生了,这荒废了几十年的梯田作为文旅资源再开发,不但有了滴灌技术,而且还会种上可观赏的油菜花、可当茶喝时黄芪,以及既有观赏性又有经济价值的矮秆油葵。另外这梯田上也时不时有棵杏树,那春日来时,也定是粉红片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本以为在这光秃秃的冬日,会是凄凉景象,但其实这曲线层上的石堰,反而感觉更有韵律。从下向上看有金字塔般震撼,从上往下看有层层延伸的广阔,而从侧面看,在远山如黛的映衬下,更显柔美。</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蒲洼乡的朋友曾告诉我,这高山旱作梯田夏季反而不漂亮,最漂亮的是开春时植物还没有生长,但浇了第一遍水的时候,那时土的颜色会更深发黑,而石堰会显的更白,无论是早晨还是夕阳,拍出照片来最是层层鲜明,让人感慨人定胜天的伟大。</p> <p class="ql-block">  漫步梯田,会发现这石块中总会有一些有条带状漂亮石头,这应该就是竹叶石。也说明在远古年代,这里一定是一片浅海区。在海里的碎石,经过海水冲击、侵蚀成类似橄榄状的碎块后,被钙质的胶接物粘结,并沉积在一起。直到在地壳变化中露出地面。当年明朝十三陵永陵和定陵因为用了竹叶石(也叫花斑石),而倍显奢华。</p> <p class="ql-block">  苇子水村号称有1200亩古梯田,有600多年的耕作历史,也是北京最大的连片旱作梯田。不知这数据是不是很准确,但当你俯瞰整片梯田还是很震撼的,找好角度可以拍到美美的照片,尤其是在这冬日,几乎没啥游人,都有了包山头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在梯田西部的一处观景台,还可以看到山谷中有一座壮观的混凝土双曲拱坝。这座水库防洪大坝1974年动工,1980年竣工,中间波折不断。建成后由于连年干旱一直未使用,被当地人称为旱坝,高371米,有人称之为亚洲第一大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虽然大坝被废弃,但如今想上大坝却不太可能,因为安全的问题,通往大坝的路已经被封锁。但山谷中明显还有部分被截留下的溪水,当然已经冰封,阴影下显示出一种暗亮,可惜不能下去,踏冰而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总有人说冬天北京郊区没啥可玩的,其实那只是因为你不出来,而丧失了发现美的机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