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仞丹霞山

李木子

<p class="ql-block">  2024一路向南之行</p> <p class="ql-block">  韶关丹霞山,由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构成。在距今1.4亿年到7000万年间。整个区域是个大型内陆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红色地层。在距今600万年以来,盆地发生多次间歇上升,流水下切侵蚀,丹霞盆地的红层被切割成一片红色山群,就是现在的丹霞山。丹霞山是一处发育到壮年期的丹霞地貌,680多座石峰组成了丹霞地貌峰林景观,呈现出石峰、石堡、石墙、石柱等各种形态。群山高低参差、疏密相生,富有韵律感和层次感,宛如一方天生的红宝石雕塑园。</p><p class="ql-block"> 丹霞山有舜帝南巡奏韶乐、女娲造人补天等许多历史故事传说,有灿烂的摩崖石刻和碑刻,80多处神奇的古山寨和岩庙,更有锦石岩的尼姑庵和广东十大禅林之一的别传禅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为节省体力和时间,去看更多风景,选择乘索道上长老峰。抵达山顶沿山路向东北而行,来到了长老峰东北端的舵石朝曦,这里海拔380米,岩石主要为棕红色砾岩、砂岩。只见东南崖壁陡峭险峻,崖上刻有“舵石”二字。放眼远眺,视野开阔,东望南岭余脉,东南可观人面石,韭菜寨,西北面有睡美人、群象出山、茶壶峰等著名景观。</p> <p class="ql-block">  从舵石朝曦折返至一条岔路,向东而行来到韶音亭,传说是四千年前舜帝登山奏韶乐,命韶石,后建韶音亭。韶音亭下的峭壁上建有观景台,这里的视野南北通达,可观赏到丹霞地貌壮年期群式峰丛峰林景观,形态各异的石峰、石堡、石柱错落有致,僧帽峰、宝塔峰蜡、烛峰、玉屏峰等一览无遗。组成了一幅壮美的群峰图画。</p> <p class="ql-block">  沿着山路一路向南,东部群峰历历在目,丹霞山东部群峰是发育良好的亚热带次生雨林。万顷林海之上,千峰耸峙,丹崖壁立,形成了绿海丹山的峰林景观。它们的排列基本上受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断层控制,虽山峦起伏,但却组合有序,构成疏密相间,异常壮观的丹霞群峰景观。</p> <p class="ql-block">  在长老峰峰的中部,被这座螺顶浮屠所吸引,螺顶浮屠旧日称丹霞山塔,坐东北朝向西南。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由于遭受战争及匪乱,再加上自然风化损毁严重,1986年本焕和尚在原址仿原样重建。螺顶浮屠的平面是正方形,红岩板石结构。由祭坪、基座、塔身三部分组成。祭坪用石板铺就,四面设有供台,四周雕石为栏杆,塔身四层,高8.37米,四角立石柱,中间镶石板,上塑浮雕,各层檐幔雕饰兽环。螺顶浮屠是研究丹霞山宗教人文历史的重要实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长老峰的最北面,一路来到了坐落在最南面的观日亭,这里是欣赏丹霞日出的最佳位置,有站的高望的远地理优势。站在观日亭上居高临下,视野极为开阔,远处的锦江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像是一条流动的银带,蜿蜒在大地之上。而群峰林立,姿态万千,尽情的展示大自然的壮美与神秘,把这绝美的风景尽收眼底,领略丹霞地貌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从长老峰下行,在山路上抬头仰望,见长老峰东侧崖壁上一神似双“喜”字的天然刻槽,赫然醒目。此字是2009年8月发现并命名。字高约5米,宽约3米,是由丹霞组锦石岩段砂岩表面反复热胀冷缩和流水作用造成的差异化而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福音峡是一个在断层基础上经流水侵蚀、风化、崩塌作用形成的巷谷。在该巷谷东侧崖壁上,可见五个漏斗状洞穴,它们几乎发育在同一高度,顶部变圆、变深,而底部变窄、变浅。受到风化作用的影响,洞穴内部软化而边缘硬化,最终导致洞穴向内和向上生长。</p> <p class="ql-block">  穿过福音峡,前面就是著名的别传寺,别传寺又名“别传禅寺”,乃澹归禅师取“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意以名。清康熙元年(1662年),李充茂将现址施舍出来建寺庙,请澹归主其事。曾与曹溪南华禅寺、乳源云门禅寺鼎足而立,成为粤北著名禅寺。后几经兵劫及火灾,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李汉魂主持重修了部分建筑。1980年,本焕 (1907-2012年)出任別传寺住持,重建别传寺。现在的别传寺由顿林主持改扩建而成。走进别传寺的老山门拾阶而上,高耸的岩下幽静的寺庙呈现眼前。寺内现在还保存有清代至民国年间红砂岩条石地基及摩崖石刻、碑刻和古钟等。</p> <p class="ql-block">  丹霞山的摩崖石刻主要分布于长老峰山脚至山顶一带,集中分布在锦石岩寺和别传寺,在别传寺的周边可见崖壁上醒目的摩崖石刻,自北宋至民国摩崖石刻111题。以宋刻8处、元刻9处和“锦岩”、“丹霞”、“别有天”等大字摩崖最具代表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锦石岩寺的牌坊与寺庙还有相当一段的距离,一路上环境清幽,崖壁高耸。锦石岩寺在五代时就有僧伽憩此,北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佛教居士法云来游,在此建庵造寺。锦石岩洞内密布自北宋以来的历代摩崖石刻及碑刻,以大雄宝殿内最为密集。兵连祸结,锦石岩曾遭废弃,现仅存历代摩崖石刻、碑刻及雕刻精美的供桌。石栏等。1980年见成法师,昌慈法师率同道重修锦石岩,寺庙殿堂建筑依岩而建,殿前围以石栏,现有七佛殿,观音堂,罗汉堂,大雄宝殿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  途中的紫玉台是一处天然地质剖面,下部由红色和褐红色砾岩与砂岩互层构成,上部为块状砂岩。砂岩崖壁上保留着许多摩崖石刻,反映了丹霞山古老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  锦石岩寺的岩口向西,面朝锦江,北宋年间,云游至此的法云居士发现锦石岩洞雄奇秀美,视野开阔,便在此开山建寺。这处利用天然岩洞开辟的石窟寺,成为丹霞山最早的佛禅名胜。与常见的围绕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寺院不同,凿窟为寺的锦石岩寺布局很是自由,僧人利用千圣岩、祖师岩、伏虎岩、龙王岩四个较大的天然岩洞开辟僧房佛殿,一条长余百米、宽仅约一米的小径将各岩洞串联起来。大自然创造了锦石岩洞,而人类的改造和利用则让这里成为闻名遐迩的锦石岩寺。</p> <p class="ql-block">日志完成与于 2025年1月21日 海南</p><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于 2024年11月1日 韶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