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转眼间、又要过年了,花甲之年的我们,对过年的盼头,已不再那么迫切。社会的变化,带来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期盼的是,与家人们相聚,给于的那种情感,是任何物质上的东西,都不能替补、是一生中最大的快乐,不图回报,只求家人,平平安安回家过年。</p><p class="ql-block"> 博山人过年,不同于其它地区,那种过春节的"年味"特别浓厚。过了八月十五,家人就已经把“年夜饭”订好,就盼着亲人欢聚一堂,相互叙述这一年来,那些好与孬的经过,那种让人无法忘怀的,幸福味道。</p><p class="ql-block"> 这年头过春节,有多少老少长者,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年味"没有了过去的感觉了。现在天天都是年。说实话而言,现如今的条件,要比九十年代前的春节,都吃穿的好,而我们当初直至现在,一直把春节作为家人团聚相逢的节日。</p> <p class="ql-block"> 过去的时光,是让人怀念回忆,并不是想再有,那种日子重来,谁愿意,放着好日子不过,去异想天开的留恋那些难忘,而辛酸的旧时光。回忆;也是一种幸福,让那些过去的日子,和经历的人与事,留下点心灵的影子。这就是,几代人生活工作过的、老城、老街、老家乡。青少年时代的我们,就是在这里,相识相遇相居,而又是分别已久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我的长辈们健在的话,也都百岁左右了,他们经历的那些年头,我们年小的时候,却体会不到。确实:也不会再有那难熬的日头了。六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天天盼春节,为的是吃好点,穿的好一点。小男孩子,也就念想那几个鞭炮,给他们带来的那种快乐。</p><p class="ql-block"> 为了几个孩子的新衣服,做母亲的平时攒布票,布料买好,坐在明亮的窗前,一针一线的缝制。夜晚十五瓦灯泡下,赶做过节的新衣服。但却不知道,也还有家中,正在犯愁的,过节、穿不上新衣服的孩子,吃不上饺子的家庭不少。这节咋过呀?孩子多,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p><p class="ql-block"> 后来长大了,知道当时为什么日子,过的如此紧张?三年的"自然灾害"给百姓,带来了如此苦难,在我们小小的博山城,发生的粮荒,我们家中,也有深刻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哥哥们长大了,干活了,过节的日子,也不是那么紧把了。能买到一个猪头,再有几个猪蹄子,这年可就是好年了。有一年:我在王村工作的哥哥,竟然买回两个猪头,一家人高兴不得了,还不足六十岁的父亲,烧上烙铁火柱,挽起袖口,连烧带烙的忙活起来。把猪头猪蹄上的毛烙干净,把它剁成块,放到大铁锅里,坐到炉子上,用开水焯一边,放上大料,就这样煮了两锅,心中过年的“滋味”就别说,该有多么高兴。</p><p class="ql-block"> 夜已很深了,我躺在被窝中醒来,闻到了一种年下菜的“味道”。只见父亲静静的,坐在火炉旁边,手里拿着一把汤匙,从锅中往外撇汤,然后倒在碗里,过了好长时间。父亲又把撇出来的汤,倒回了锅里,把锅端到炉台上。锄起了一小锨搭火放到炉里,顺手拿起火柱,捅上了几个眼,把锅又做到炉子上,父亲这才去睡觉,那一夜家中特别暖和。可父亲为做这锅酥锅,在炉前待了六七个钟头了,那年头做的酥锅,不好吃才怪呢! </p> <p class="ql-block"> 那年头,腊月三十,家中过年的年下菜也做完了,这也就是博山人讲的"忙年“。邻居朋友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忙好了木“,听到这句话,多么亲切的语言,对方回答"忙好例",还有的回答"忙啥,木啥忙"。这种回答,到现在为止,我也理解不了"啥意思",博山话忒丰富了。什么酥锅,冻猪头肉,冻豆腐肉,炒咸菜(枇辣丝、辣疙瘩)两种、炸绿豆丸子、豆腐箱、春卷,博山烩菜用的肉丸子、松鱼、肉皮、炸豆腐是少不了的一道菜。那时候的家,住在老家的平房里,住房条件都很紧张。年下菜要存放到,正月初七初八,基本都放在屋外的厨房里。还有放到磨盘上的,用盖垫子盖好,再压上块石头,防止老鼠。就这样用年下菜,来满足全家人过年享用,招待亲朋好友。有些年下菜,回锅一两次,为地是不让它变味了。准备年下菜,那是父母的辛劳成果,当亲朋好友,家人们:称道这年下菜做地"好"的时候,父母的脸上,也是感到光彩的。 </p><p class="ql-block"> 除夕之夜,全家人围坐在那张,很旧的小方桌边,有说有笑地,打算着今年的生活工作计划。十几岁的我和邻居的小伴们,拿着滴滴金,麦秸挺火鞭,不顾天气寒冷,玩的正起劲。家人喊着回去吃饭,看到父亲与哥哥正喝的热闹,打盹的我,上床睡觉去了。鞭炮声把我叫醒,吃上几个素水饺,去文化宫排队,买票看电影去了,那是我一生中,感到最有年味,最欢乐的一年。</p><p class="ql-block"> 也是那一年,我那还没有娶进门的嫂子,买来一块学生蓝的,人造棉布料,拎我去服装店,做了一件小国防服,套在棉袄上真合身。这也是我第一次,穿上人造棉衣服过春节。就这件衣服,入夏后,仍穿在身上。有一次和老邻居成福哥,去卖冰糕,把衣服盖在冰糕箱子上,在新建五路人民剧场附近弄丢了,回家后没敢吱声。后来母亲发现了,一件穿了半年的褂子,不见了踪影。不是娘有点心疼,我的心里,半年也没放下,幸亏五一节,我的嫂子娶进了俺的家门,我穿着那件心爱的衣服,与全家人留下了唯一的,那张"全家福“照片。</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的春节,孩子们是最高兴,恨不得天天过年。那挂在墙上月份牌,每天早上就被撕掉,盼年的滋味,总是觉的日头特别长。</p><p class="ql-block"> 过了这一年,就要上初中了,春节临近,一场大雪降临山城,城里的人出不去,山里人进不来。母亲订下做豆腐箱,素饺子馅,炸豆腐的豆腐还没有送到,"这样的天气,小李闺是来不了“,母亲说话的工夫,十几岁的闺女头顶雪花,挑着一担豆腐,进了我家门,平时卖豆腐,就是一头豆腐,一头放称,放一块石头。自从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后,天天一担豆腐,小李闺家,是莱芜青石关村。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每天挑着担子,往返于博山城与青石关,来回三十多公里路,路途中的那些个艰难,可想而知。这样挑着担子,卖豆腐一干就是八年之久。后来骑自行车卖,又换上了摩托车卖豆腐,从我上初中算起,这个来自青石关,卖豆腐小李闺,干了四十七年。四十七年间,小李闺这个勤劳善良的女人,从一个黄花闺女,卖豆腐卖到了,我们这一代人都退了休。</p><p class="ql-block"> 最初,挨家挨户串门卖,到有了固定的地点卖豆腐,又成了爷爷奶奶的辈分。从中有多少磨难,发生在这个卖豆腐的小李闺身上。在峨眉山十字路口处,一次车祸,让这个俊俏的小李闺,失去了她美丽的容颜。小李闺克服种种困难,继续着她,卖豆腐的生计,我们这里的人们,还能吃上"小李闺豆腐"。2018年夏季,当我再去买"小李闺豆腐"时,却没有见到,陪伴我们四十七年的"小李闺",从此后,再也不可能出现在,这十字路口西北角上卖豆腐了。让我们这些伴随着同龄小李闺,吃着"小李闺豆腐"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此时有点酸酸的想念之感。 听说她去给儿子看孩子,辛苦一生的"小李闺”又走上了新的岗位,在这里祝"小李闺“幸福,但我们永远也吃不到"小李闺豆腐"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过的最有年味的春节,当属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博山的厂矿企业迎来了,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市场繁荣,只要手里有钱,就能买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求大于供的格局还不能彻底改变。但过节所用的物资,满足了生活的需求。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贫困走向满足的我们,对过年的期盼,也随之而提升。邻里乡亲走大街串小巷,赶大集置办年货,迎接春节的到来。老邻居的孩子王、鲁大哥,是我们几个伙伴的头,每天都聚集在他的家中,听他讲一些不成体统的故事笑话,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却还是那么年轻幽默。特别是电视的普及,第一届春晚的播出,给春节增加了,更浓厚的年味。腊月三十这一天更为欢快,因为明天就是春节了,那种隔夜就是"年"的滋味,谁都有过,各有不同的感受。二十多岁的我们,来回与邻居们走动着。父母们还在赶做着年下菜,我也拿起了理发工具,给还没有来的及,理发的邻居兄弟们剃剃头,好一派热闹的景象。突然一声炸响,吓的我们停止了一切,哎呀,鲁大哥家暖气包上的爆仗响了,提前过年了。这样也没影响鲁大哥和我们几个,去串串走走博山,除夕夜前、那宁静的沿河路、公园、大街,通过王家胡同再回广场,把爆仗燃放,等待着今年春晚的开播,著名相声大师马季,那"宇宙"牌香烟,也传遍了祖国的四面八方。</p><p class="ql-block"> 那几年的春节,过的是有滋有味。没过几年,小伙伴们结婚的结婚,出嫁的出嫁,也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儿女,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老房子还没拆的时候,长大的小伙伴们每逢春节拜年时,还凑在一起啦一啦,回忆一下那小时候,过年的味道,也还能见到几个长辈们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有父母才是,一个最完整的家,家永远是儿女幸福乐园。父母永远让我们怀念,他给我们留下的笑容,总是在我们眼前。假如父母还在,一定要陪,老人家过年。</p><p class="ql-block"> 参加工作后,有更多机会,遇上知己的工友,春节拜年也就扩大了范围,甚至走遍博山城,从县前街到东关,北岭到青龙山,白虎山,进入西冶街,前漆沟,后漆沟,上双山,凤凰新村,李家窑,再到峨眉山,等等。拜年的大军。一伙又一伙,有小学、初中、高中同学,有下乡的知青,他们都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让过年增加气氛,使友谊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过年的重头戏,却是放在那元宵节的夜晚,各厂矿企业居委会的扮玩让人多么期盼。花样百出,锣鼓比赛"闹花船,小紧风,蓬菜阁"敲的如此好听,动人心弦。灯泡厂,有机化工厂,山耐,酸厂的扮玩,使人永远看不够。福门桥前人山人海,博山公园里燃放的礼花,腾空而起,展示着山城人民,迎来了新的一年。</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六年,博山的灯会,创造了历史,全城彩灯一片,扮玩达到了顶峰,让博山走向全国,世界认识了博山。</p><p class="ql-block"> 过完年的博山人,总想回忆那些年,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又要过年了,我们依然翘首期盼,期盼博山更美丽,青山绿水蓝天。别忘了!朋友们:就要过年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