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早纪年摩崖石刻,武定筑城刻石再再解

京郊王海春

<p class="ql-block">  这处位于门头沟王平镇河北村的石刻在北京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有明确的纪年,“大魏武定三年”,那也就是公元545年,这应该是北京地区有明确纪年的最早摩崖石刻。</p><p class="ql-block"> 这处摩崖石刻位于离永定河不远的山坡上,永定河在这里有一处大拐弯,使这一片地区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确实是一处拥有很好屏护的地方。石刻紧邻着一栋居民楼,多年前来过一回,整块岩石被玻璃整体盖上了,里面长满了杂草,玻璃上还有蒸腾出来的水珠,那字是一个也看不见的,只能到村头小公园里看看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去年有朋友说,那玻璃终于碎掉了,字迹也都清理了,可以看得很清楚。但那时没有合适的时间,也未能亲睹。这一次路过,那是要来看看的。轻车熟路,位置很好找,远远就能看到架起的监视器。</p><p class="ql-block"> 小坡还修了台阶,玻璃又重新安装,但空间高度大了很多,观察起来也还方便。除了原来的门头沟区文保碑,又增加了一块北京市文保碑,那是2021年公布的。另外还有一个大魏武定石刻原文碑,内容是:“大魏武定三年十月十五日,平远将军、海安太守、筑城都使元勒,又用夫一千五百五人,夫十人,乡豪都督三十一人,十日讫功。”</p> <p class="ql-block">  但这段话因为断句的问题,还有字迹磨损的问题,其具体内容也有了很大争议。文字一共四列,四十九个字。前三列较短,最后一列很长。有争议的是最后一列中的两个字。</p><p class="ql-block"> 一个是“筑城都使元勒,又用夫一千五百五人”中的“又”字。这个“又”字用的很奇怪,如果前面已经有“用什么”了,那后面加个“又”字没问题。但前面只是官职和人名,后面这个“又”字就显得很多余。</p><p class="ql-block"> 查武定年号,那是是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的第四个年号,再查这个武定元勒,赫然出现一位叫元勒叉的人,词条是“元勒叉,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北魏宗室,献文帝拓跋弘的孙子,高阳王元雍之子。孝武帝时,册封阳平县开国伯。东魏天平年间,授镇远将军、散骑侍郎。北齐建立后,爵位例降。”</p><p class="ql-block"> 虽然文献上是镇远将军,刻石上是平远将军,但它们在北魏时期都是正四品武职官员,我更相信当时刻在石头上的,这个“元勒又”就应该是元勒叉,断句也就变了,“筑城都使元勒叉,用夫一千五百五人”,这就变得通顺了。</p> <p class="ql-block">  再有一个争议点是后面紧接的“夫十人”,那个“夫”字并不在“十”的上面,而是写在了旁边,仿佛是个备注。有几位热爱石刻的老师经多方论证,认为这个“夫”应该是“失”字。也就是说死了或者失踪了十个人。按理说一千五百多人的大工程,在那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似乎也正常。</p><p class="ql-block"> 我也认为这是个“失”字,但我觉得,以正常人的思路来说,作为一个国家工程的领导,也就是负责人,一定会把自己的功绩大书特书,也就是后面的“十日讫功”。但在工程中死了人,无论多少,这事可并不光彩,一定想方设法隐瞒不报,即使上面不追责,这也绝对不是值得炫耀的事,何必刻在石头上,让后人评说呢。</p><p class="ql-block"> 那这“十人 失”是啥意思呢?我觉得要结合后面一句“乡豪都督三十一人”来看。“乡豪”为官名,南朝梁武帝始设,专掌搜荐人才。都督在南北朝后期级别已经很低,这里一共有三十一位。如果前面的一千五百五人是指一千五百五十人,那平均一个都督管理正好五十人,非常精确。</p><p class="ql-block"> 但这“一千五百五人”似乎表述的并不清楚,难道不是一千五百零五人吗?于是我认为后面这“十人 失”,不是指丢失了十人,而是改错!也就是原本要刻成“一千五百五十人”,但漏刻了个“十”字。这也就解释了前面那个“人”的位置似乎有划痕,可能原本就是要划掉的。同样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十人 失”的“失”字为什么不放在“十人”上面,排在一列,而在旁边单独刻了个“失”字,其实就是为了注明少刻了个“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张云涛老师曾写过“《北史·卷六·齐本纪》记载:(武定三年)“十月丁卯,神武上言,幽、安、定三州北接奚、蠕蠕,请于险要修立城戍以防之。”神武皇帝是后世对北齐王朝奠基人高欢追封的尊号,他生前是东魏的一名朝臣,扶持年东魏孝静帝上位。”这些记载也与这石刻形成相互印证。也说明了在这里筑城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张云涛老师还特别指出了此刻石:“除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还极具艺术价值。因为它是一方典型的民间朴实派魏碑书法作品。”我对书法没研究,但碑文中的“十”字,是典型的横长竖短的魏碑写法,确实好看。</p><p class="ql-block"> 感谢赵兄提供了最后一张没玻璃时拍的照片,清晰了很多。本文内容,参阅了不少老师的文章,至于我自己的观点,只是一种猜想,乐在其中,不求对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