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坐火车是1966年下半年。那时文革进行到全国大串联,学生凭学生证可以免费乘座汽车、火车、轮船去全国各地。那时我读初中一年级,班上的同学纷纷组队去外地串联,我也不甘落后参加了一个七人组去了上海,于是有了第一次乘座火车的经历。记得当时我们从家乡江苏高邮出发,先乘轮船到扬州,在湾头码头下船,然后步行几公里到扬州地区红卫兵接待处,登记住宿并安排行程交通。次日乘汽车到六圩码头,改乘轮渡到镇江,再步行到火车站红卫兵接待处安排到上海的车次,于下午乘上火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的火车头的动力还是蒸汽机,火车开动车头有节奏地冒着白烟,两边冒着蒸汽。我们乘座的火车不是客车而是装货的棚罐车,车内挤满了人,大家挨着席地而坐。一角放了一只便桶,挂了一张草簾,算是卫生间。按照里程应该几个小时的车程,可遇上安亭事件,走走停停走了二十几个小时于次日的傍晚才到上海。其间的不便还真不少。没带吃的,若不是次日中午遇到一个临时停靠的小站有卖吃的,会饿到上海。车内很拥挤,去一趟“卫生间”非常困难,大家都是实在憋不住才去。一只便桶容量有限,很快将满,行车的晃动便有溢出,临近的人只能站立,车厢内气味可想而知。第一次乘座火车经历如此,印象自然深刻。</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三年,我去无锡机械制造学校读书,第一次乘上客运火车。旅程大体这样:早晨六时在高邮乘坐往镇江的汽车,约九点到六圩码头,然后转乘轮渡到镇江,再乘公交去火车站。到火车站先去售票处窗口排队买票,买票常常要排很长时间的队。运气好可以买到很快就能上车的票,那就赶紧去候车室排队上车,上车再吃午饭。如乘点晚,就在车站吃午饭,午饭后去候车室候车。一般情况下午四点左右到无锡,再乘公交到学校。如果在高邮没乘上头班车,或在六圩没乘上最近一班的轮渡,到无锡就可能赶不上去学校的末班公交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时客运火车多为内燃机车头,比起蒸汽机车头帅气且噪音小了,也减少了空气污染。但是车站相关实施与运力跟不上实际需求,售票处、候车室都是人满为患,转乘更是多有不便。车厢内所有过道都站满了买站票的人,加水或去卫生间很费劲,更谈不上舒适了。</p> <p class="ql-block">毕业后到扬州工作,因工作需要也常乘火车。以往乘火车没经历过最繁忙的春运,后来充分体验了那个年代春运买票的艰难,候车的不便,上车的争抢,车厢内的拥挤,无一不留下了深深的印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说买票。预售票只提前三天,除个别大城市有预售处外,一般城市都是在车站售票处的窗口预售。每张车票的日期、车次、座位号都由售票员操作,售票速度较慢。为买到卧铺票或座位票,有人凌晨(甚至更早)便去排队。白天去购票,去得再早也买不到卧铺票,能否买到座位票还要看运气。到车站候车,站前广场的候车人乌乌秧秧,候车室内到处挤挤挨挨。检票进站后,人们冲锋一样直奔站台排队等待列车。列车停稳让下车的乘客下车后,人们蜂拥而上,有人干脆爬窗进车厢。车厢内更令人傻眼,三人的座位挤四人,俩人的座位挤三人(谁也坐不舒服),过道、车厢连接处站满了人,座位下还躺着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车上想去供水处续点开水或是去一趟卫生间就象爬山涉水,抬起一只脚找放的地方很困难,要不断地与人打招呼方能到达。为解决旅客喝水的问题,每停一站,乘务员提着水壶下车沿车厢窗口为需要的乘客加水。在车上吃饭,有人自带了干粮,有人在站台上的售货车买点,也有买火车上供应的盒饭的。去餐车用餐的人很少,一方面花钱多,另一方面走过去不方便。夜间行车,站着的乘客只能想方设法坐到地板上相互挤着打盹。记得有一年我从吉林到镇江乘座了四十几个小时,下车后脚肿得鞋都脱不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坐卧铺情形就不同了,上车不拥挤,在车上可坐可躺,吃饭可去餐车,中途停靠可下车活动活动。问题是卧铺票相当紧张很难买到,当然也有人不愿坐,自费的坐硬座可省饯,公费的坐硬座可享卧票与座票价差的补贴。</p> <p class="ql-block">2004年,宁启线宁扬段通车,在扬州可乘火车了。2011年,京沪高铁通车,从扬州可去镇江乘高铁。2020年6月,沪苏通公铁两用长江大桥通车,从扬州可乘动车,到上海不再绕道南京。2020年12月,五峰山公铁两用长江大桥通车,在扬州可乘座高铁了,我的家乡高邮也通了高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动车、高铁火车头动力已电气化,流线型的车头很漂亮,车厢内的实施齐备、美观、舒适、人性化。高铁给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我退休后因孩子在上海,经常往返扬州与上海之间。以往需四五个小时的旅程如今仅两小时,以往要先乘大巴到镇江,再转乘火车,现在点对点。买票在手机上就能搞定,候车室宽敞明亮不再拥挤,上车无需争先恐后,车厢内全程对号入座,最高时速达到350公里。上海到南京最短的车程仅五十几分钟,从扬州回家乡高邮,车程仅11分钟,好象才座下便听到广播:高邮站即将到达。如今外出旅游乘座高铁成了首选,从上海到贵阳,到重庆这样的长途也就七八个小时的车程。各地高铁站都建成了交通枢纽,转乘十分便捷。</p> <p class="ql-block">从交通的变化可以看到祖国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从高邮外出最快的交通工具是汽车,路面还是沙石路,两车道的宽度仅够会车。苏北苏南隔着长江,没有长江大桥,没有汽渡,仅有轮渡中转。上下轮渡都得冲锋的速度,错过一班就可能耽误中转。而今有高铁、有高速公路、有扬泰机场,乘座什么都方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高邮县城最高建筑四五层楼,商店、餐饮、娱乐场所稀少,商品匮乏,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满眼望去一片萧条。如今高楼林立,商业网点星罗棋布,大型购物中心繁华似锦,街道上车水马龙。这景象是我们这辈人当初做梦都不会想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们都说五零后经历挺苦的,其实正因为吃了那些苦才知今日的甜,才倍加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