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路途垅不是风景区,也不是网红地,他只是我家乡的一个小地方,而路途垅是我们家乡的叫法。路途垅这三个字到底有没有存在错别字,到底是该叫路途垅,还是该叫路途蓝,还是叫路图垅等,也没有一个标准的说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那好奇的年龄中,我曾问大人,为什么那个地方叫路途垅。因为他没有象家乡的溪兜那样长得很衣服的兜子一样有形叫,也没有象粗赖那样有非常陡的路非常粗的石。大人们当然也没有说出来为什么那个地方叫路途垅,他们说叫路途垅就叫路途垅,没有什么为什么,就像这条叫路就是路,太阳叫太阳一样,没有那么多为什么。</p> <p class="ql-block">历史中路途垅的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村里族普介绍,在乾隆年间,云灿二子塘十公廷兴与他妻子陈俨娘率四个儿子(铢八十、铢九一、铢九三和铢九八)在路途垅架造了鳌头堂祖祠。而这四个孩子在村里的侯坂头、陈厝垅、大坂洋和土墙墘四个地方开枝散叶,繁衍了后代。</p><p class="ql-block"> 在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年代里,鳌头堂祖祠被国民党军烧毁。直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间,一个名叫肖金彩的归国华侨出资率领村里人重新修建了鳌头堂祖祠。据说,路途垅祖祠曾经是村里的学校,对于村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即1950年至1970年间)出生的人们来讲,一个名为张来佑的人是他们最熟悉的老师,也是村里人们所公认的最好的优秀老师。他不仅在学堂里教村里小孩子认识字,还带他们在路途垅周边种地瓜和种水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物资溃泛的困境。(笔者按:有关路途垅鳌头堂祖祠的历史上的点点滴滴,均是来源于村里老人的口中相传,与历史上的真实性难免会有些出入,如果有谁知道更具体的,欢迎大家提出加以修正和补充)</p><p class="ql-block"> 在我懂事起,路途垅是祭拜祖先的地方,每逢农历七月初六,祖祠头人就从挨家挨户收集起来的大米,做成一条条长约20cm,直径8CM的饭柱和煮好的诸如茄子、青菜等,拿到祖祠去祭拜。之所以要做饭柱和菜去祭拜,说是为了给那些没有后代的先人们吃,免得因为他们没有后人祭拜而饿肚子,这无形中体现了路途垅族人们的心地善良。每逢农历七月初六那天上午,人们就会在路途垅祖祠祭拜祖先,然后在路途兰祖祠吃由头人收米做成的米柱(每户一根饭柱)在祖祠里吃。下午再组织人手对祖祠屋顶进行检查更换翻修破掉的瓦片,免得因为下雨漏水致祖祠腐化坏掉。路途垅不仅是祖祠,也是村里小队开会议事的地方。每逢村里分田地及其他事情时,小队的人们就会聚在一起开会讨论。据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讲,在路途垅,曾经是斗地主和分发集体粮食的地方。由于以前老们讲述的不是详细,所以无法详细描述。</p><p class="ql-block"> 路途垅不仅是学校和小队村民议事的地方,也是求神拜佛祝福的地方。那里用木盖起来的仓库,里面摆放着几尊祈拜的菩萨,每逢过年或佛生日之际,这边就很热闹,当然平有一些信众会在这里许愿还愿。记得有一年,因为有一户人家在路途垅附近盖房子,而那房子的木料要用旧房子木料,旧房子拆下来后,这家人就没地方,只好暂住在安放菩萨的仓库里。据那户的一位老人讲,有天晚上,他睡觉到梦到了一个穿白袍的年轻人,拿着一把宝剑架子在他的脖子上,摆着要杀他的姿式,被这恶梦惊醒的他,赶紧拿出三根香,朝着菩萨说:“因为在翻盖房子,旧房子的木料要用在翻盖后的房子上,目前暂住在那仓库,请求菩萨原谅。”并许愿事后会补做一场法事,以示感谢。说从那以后,他们一家人就顺顺利利,再也没有做过恶梦。</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件事,那木制仓库的木料小队里决定卖给村里和墙坂一个中年妇女,因为她在和墙坂盖新房需要木料。有一天,她想,反正我都已经出钱买下这仓库的木料,现在我要上去和墙坂,不如顺手带一些木料上去,于是她就手把仓库的边板拆了几块下来往和墙坂方向走去,可是当她走到村里一个叫架区儿的地方,肚子疼痛得厉害,她只好把那几块板拿回路途垅,并点香跟菩萨赔礼认错,并解释说这个仓库已经出钱买下了。后来,这妇女出钱请法师在敲锣打鼓的方式将安放在仓库里的菩萨请到祖厝右边六扇房间里,才将这仓库的木料拆走。</p> <p class="ql-block">对路途垅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对一个人之所以给予亲切,是因为对这个人有回忆有感情。同样,对一个地方之所以会感到亲切,也是因为我们有这个地方生活过,生活过的轨道给我们留下深刻的记忆和深深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没有幼儿园没有儿童游乐园的年代里,路途垅成了我们小时的最好儿童游乐园。每每没有读书的时候,我们就在路途垅祖祠里玩躲猫猫拐迷藏游戏:此游戏很简单,就是通过出手板朝上朝下与众不同的挑出来一个人,然后让这个就是一个闭着眼睛扒在一个地方,其他人在周边各角落找个地方躲藏起来。等所有人都躲好了,其中一人会大声喊“开始了”,然后这个人会开始寻找那些躲藏的人,直到全部找到为止,如果没有全部找到,他就会站在着朝周边地方大喊“找不到啦,找不到啦。”那些躲藏的人就会从各自躲藏的地方走出来,然后用本地话大声音喊“躲藏找不到,鸭屎拉得一嘴肉(意思是这个人满嘴巴都是鸭屎)”,然后再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找下一场的躲藏游戏。不过,也有些不遵守江湖规矩的同龄人,他们趁着那个闭着眼睛扒在桌旁上时,偷偷的跑回家。结果让那个在路途垅喊了几十遍“找不到罗”也没有看到他们出来。最好只好自己灰溜溜的回家。当然这种游戏在正月初是不能玩的,回为“开始”中的“始”与“死”是不管从普通话还是本地上说都是同音,老人听了会不高兴的。就是我们想玩这种游戏,也只能大咸“开”,有时要控制不把“始”字说出来,只能嘴巴张得大大的。虽然这种游戏没有现在的那种闯关电子游戏来得刺激,但在我们那个童年生活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p><p class="ql-block">路途垅留我们童年回忆不仅除了玩躲藏游戏外,还有一件事就是捡鞭炮。每每在路途垅因佛事做法场放鞭炮时,我们一群同龄小孩子就会出现场,等整串鞭炮燃放完时,我们就去捡那些没有被爆的鞭炮,然后入在火柴盒或都大人给我们的纸盒。当然,大人看到此景时,会阻止我们马上去捡,要等几分钟后再去捡,他说有些未燃鞭炮有可能在短时间燃爆,而且他们还能有鼻有眼的讲述曾经在某地因捡鞭炮手被爆伤的例子来警示我们。让我们注意安全。</p><p class="ql-block">路途垅给我的回忆除了上述外,还有一个最深的印象,那便是在那里看电影和看木偶戏。在那个没有什么文化活动的年代里,电影和木偶戏总是让人记忆深刻的,记得有一年农历三月初三,为了庆祝玄天上帝菩萨生日,村里请了电影队播放了一部名为《岳云》的电影,电影中那主人公手拿双锤大战金兵的场面的让人记忆深刻。在看木偶戏中,那句“相公万福哦”和“夫人免礼哦”的台词也总是深深的印在脑海里。</p> <p class="ql-block">路途垅祖厝翻修与晋主庆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鳌头堂(路途垅)祖厝,它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我们萧氏家族历史与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数代人的记忆,见证了家族的兴衰荣辱。每一块砖瓦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每一根梁柱都凝聚着先辈们的心血。在我们家族的心中,老祖厝是根的所在,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眷恋。</p><p class="ql-block">岁月无情,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老祖厝已变得破旧不堪。屋顶的瓦片有了裂痕,梁柱也出现了腐朽的迹象。这些状况不仅让祖厝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更存在着安全隐患。而且,随着家族的发展,年轻一代对家族传统文化的了解逐渐减少。我们意识到,翻修老祖厝不仅仅是为了修复一座建筑,更是为了传承家族文化,让年轻一代能够深入了解家族的历史,重拾家族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一个崭新而稳固的祖厝也能为家族的聚会、祭祀等活动提供更好的场所。(2024年)甲辰年七月初六祭祖时,经众人讨论决定重新翻修,由村里几个年纪相当(二十几岁至五十几岁)的人员组成董事和理事,通过不断的开会讨论,通过微信群时时公布翻修进展情况和丁钱及村里捐款情况,克服了三年疫情导致2024年钱难赚款难收的困难,经历了近五个月的时间,终于把路途垅鳌头堂祖厝修翻一新,改变了以往那种老屋顶的样子,而改成诸如众多祖厝那种有燕尾角与凤翅屋顶装饰,壁画刻有二十四孝图片和贴红砖墙壁。还真的是有一种金碧辉煌的感觉。在众人自愿捐款捐助的情景下,在农历十二月十六日鳌头堂进主那天,那种拥有近三十个拱门路口迎宾、近五十年红色气球空中飘扬以及舞狮、西乐、济公及舞蹈队的热闹场面可谓是自路途垅有史以来首次热闹的场面。回来参与进主的人员也很多,这人员不仅有外出的男子,也有外嫁的女儿,这人员的回来参与来晋主活动,不仅意味着宗亲家人们对先人的纪念和同根族人的相聚,更是路途垅鳌头堂宗族亲人的相聚相拥,一些几十年没有见过面的宗亲家人在此相聚聊天,一些完全没有见过面完全不认识的晚辈家人也因此在参与活动而认识了。在萧氏家庭聚餐时足足摆了二十九桌,这二十九意味着二十九那天我们2024甲辰年的除夕和2025乙已年的春节,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族中所有人财源广进,富气满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