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见的癞蛤蟆

吴大刚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癞蛤蟆在乡间田埂间随处可见,可如今却变得极为少见。癞蛤蟆,也就是蟾蜍,属于无尾目蟾蜍科的两栖动物,共有26个属,是蟾蜍类动物的总称。古时称其为鼀(cù)、圥鼀(lù cù)或鼁鼀(qù cù)。它身形粗壮,头部宽大,嘴巴宽阔而圆润;眼睛大且凸出;身体短而宽,前肢粗壮而长,后肢粗壮而短,左右后肢根部不会相交;全身皮肤粗糙,背部颜色会随季节变化,且雌雄蟾蜍的体色也有所不同。</p> <p class="ql-block">  蟾蜍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常见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和平原地区。除了生殖季节,从春末到秋末,蟾蜍大多在白天潜伏于草丛、农作物间,或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块下、土洞中,喜欢隐蔽在泥穴、潮湿石下、水沟边。蟾蜍因皮肤容易失水,所以白天多潜伏隐蔽,夜晚及黄昏时分才出来活动,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觅食,以甲虫、蛾类、蜗牛等昆虫为食。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内或陆地潮湿土壤下越冬。蟾蜍大多行动缓慢笨拙,不善游泳,多数时间匍匐爬行,遇到危险时也会小步短距离跳跃。蟾蜍为卵生动物,在水中产卵,体外受精,繁殖能力较强,一年可产两次卵,一次可产卵两万多枚,这小小的生物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p> <p class="ql-block">  然而,如今癞蛤蟆却变得少见了。食物减少是癞蛤蟆数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癞蛤蟆主要以昆虫为食,但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昆虫数量锐减,进而影响了癞蛤蟆的食物来源。其次,繁殖环境的恶化也对癞蛤蟆的生存造成了严重影响。癞蛤蟆需要在水中繁殖,但现代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导致许多河流、湖泊等水体受到污染,水质恶化,甚至干涸,这使得癞蛤蟆的繁殖环境变得恶劣。此外,人为捕杀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癞蛤蟆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尤其是其分泌物“蟾酥”在中药中有广泛应用,这使得癞蛤蟆被大量捕杀,进一步减少了其种群数量。最后,栖息地破坏也是癞蛤蟆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为了保护日益减少的癞蛤蟆,2000年我国将癞蛤蟆(中华蟾蜍)列入“三有动物”名录。“三有动物”,即具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癞蛤蟆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捕食大量对人类或农作物有害的昆虫,一只蟾蜍一天能吃掉2000到3000只昆虫,这些昆虫多半对人类或农作物有害。因此,癞蛤蟆在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农作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深知保护癞蛤蟆的重要性,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共同为保护这些小生命贡献一份力量。</p> <p class="ql-block">(文中照片采自互联网。感谢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