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br>摘要<br> <br>本文深入探讨绩溪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因社会变革、思想观念转变等因素,尤其是在追求 “政治正确” 及经济发展导向下,古建筑遭受破坏所带来的损失。通过梳理绩溪与徽州地区历史渊源,对比当下古建筑存量现状,分析古建筑消失的多重原因,旨在揭示历史变革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复杂关系,为当下及未来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历史镜鉴与启示。<br> <br>关键词<br> <br>绩溪;历史变革;古建筑破坏;思想观念;损失<br> <br>一、引言<br> <br>绩溪,作为徽州文化圈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与徽州兄弟五县共同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审视当下,绩溪古建筑存量相较其他地区明显偏少,众多古桥、古亭、牌坊及完整古村落或仅留地名,或消失于历史尘埃。这种现象背后,是绩溪在近现代历史变革中社会发展、思想观念转变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深入剖析这一过程,对理解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复杂关系具有重要意义。<br> <br>二、绩溪与徽州的历史渊源及古建筑格局变迁<br> <br>2.1 同源共生:绩溪在徽州文化体系中的历史地位<br> <br>徽州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绩溪自始至终都是这一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绩溪与歙县、黟县等兄弟五县同根同源,共同发展。从政治隶属上,长期处于统一的徽州府管辖之下,共享着徽州独特的宗法制度、经济模式与文化传统;在经济上,依托徽商的崛起,绩溪人积极参与商业活动,与其他各县在全国范围内构建起庞大的商业网络,共同推动了徽州经济的繁荣,也为地方建筑的营造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br> <br>彼时,绩溪境内古建筑林立,风格上与徽州整体建筑风格保持高度一致,白墙黑瓦、砖雕木雕石雕精美绝伦,承载着徽州人对家族传承、文化信仰的深刻理解。无论是用于祭祀的祠堂、彰显功名的牌坊,还是供人居住的民居,都体现着徽州文化的精髓。<br> <br>2.2 从辉煌到衰落:当下绩溪古建筑存量现状剖析<br> <br>随着时代的变迁,绩溪古建筑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与紧邻的歙县相比,绩溪古建筑存量堪称 “小弟弟”。大量古建筑仅以地名存世,如 “木牌楼”,曾经的宏伟建筑仅留在人们的记忆与口口相传之中。在县城华阳,古建筑的留存呈现出零散、偶然的状态。文庙前殿因曾作为县委政府办公所在地得以保存,周家祠堂因成为公安局宿舍而躲过一劫,中正坊更是被民居环绕。这些古建筑能留存至今,更多是出于偶然因素,而非系统性的保护规划。<br> <br>三、绩溪古建筑消失的多重因素解析<br> <br>3.1 发展的代价:生活与经济发展需求的冲击<br> <br>在近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绩溪和其他地区一样,面临着生活与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城市扩张与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古建筑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成为阻碍。修路,作为改善交通条件、促进经济交流的重要手段,常常需要拆除沿线的古建筑。新的建筑规划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居住需求和经济发展空间需求,使得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被夷为平地。在追求现代化生活与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更注重当下的实用价值,而忽视了古建筑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这成为古建筑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br> <br>3.2 时间的侵蚀:年久失修导致的自然损毁<br> <br>除了人为主动拆除,年久失修也是绩溪古建筑大量消失的重要因素。古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虫蚁蛀蚀,加之长期缺乏有效的维护修缮,许多建筑在岁月的消磨中逐渐破败倒塌。尤其是在一些偏远乡村,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和人们对古建筑保护意识淡薄,古建筑得不到及时的修复与保养,最终只能在自然力量的作用下走向毁灭。这种自然损毁看似不可避免,但实际上,如果能在早期加强保护意识,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维护,许多古建筑是可以保存下来的。<br> <br>3.3 特殊历史时期的极端破坏:“破四旧” 运动的影响<br> <br>在众多导致古建筑消失的原因中,“破四旧” 时期对古建筑的破坏尤为关键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当时追求 “政治正确” 的大背景下,许多古建筑被视为封建迷信的象征,遭到了有组织、大规模的破坏。牌坊被推倒、祠堂被捣毁、古建筑上精美的雕刻被铲除,无数承载着家族记忆、历史文化的建筑毁于一旦。绩溪人在这场运动中,受当时主流思想的影响,普遍积极参与,力求在政治立场上表现 “正确”,在没有充分认识到古建筑价值的情况下,做了许多如今看来令人痛心疾首的事。这种在特殊历史时期因错误思想观念导致的文化遗产破坏,给绩溪乃至整个徽州文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br> <br>四、绩溪人思想观念与古建筑破坏深层联系<br> <br>4.1 追求上进与 “政治正确” 的文化心理根源<br> <br>绩溪人自古以来就有追求上进的传统,这种文化心理在科举时代表现为对功名的追求,众多绩溪学子寒窗苦读,希望通过科举入仕,光宗耀祖。进入近现代社会,这种追求上进的心理与时代的政治思潮紧密相连。在 “破四旧” 等特殊历史时期,绩溪人积极响应号召,力求在政治运动中表现突出,以证明自己的革命立场和进步思想。这种对 “政治正确” 的过度追求,使得他们在面对古建筑时,未能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是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封建残余,从而毫不犹豫地参与到破坏行动中。<br> <br>4.2 缺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下的短视行为<br> <br>除了政治因素的影响,绩溪人在当时普遍缺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经济利益,对古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家族传承的物质载体,更是整个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这种短视行为使得在面对古建筑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牺牲古建筑,为一时的发展让路,而忽视了古建筑一旦消失将永远无法挽回的事实。<br> <br>五、绩溪古建筑破坏带来的损失评估<br> <br>5.1 文化传承层面:历史记忆与地域文化的断层<br> <br>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座古桥、每一座牌坊、每一个古村落都承载着绩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民俗风情、建筑技艺等信息。大量古建筑的消失,意味着绩溪历史文化链条的断裂,许多珍贵的历史记忆无从找寻。对于后世子孙而言,他们难以通过这些实物直观地了解先辈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绩溪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脉络。徽州文化独特的地域特色在绩溪因古建筑的损毁而逐渐淡化,这对于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巨大的损失。<br> <br>5.2 旅游经济视角:潜在资源开发价值的流失<br> <br>在当今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古建筑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以歙县为例,保存完好的徽州古城、众多古村落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繁荣。而绩溪由于古建筑存量较少,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相对滞后。原本可以凭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吸引游客体验徽州文化魅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但因古建筑的破坏,错失了许多发展机遇。这种潜在旅游经济价值的流失,不仅影响了当下绩溪的经济发展,也限制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空间。<br> <br>六、结语<br> <br>绩溪在历史变革过程中,由于生活与经济发展的冲击、年久失修以及特殊历史时期 “破四旧” 等因素影响,古建筑遭受了严重破坏。这一过程中,绩溪人追求上进、追求 “政治正确” 的思想观念在缺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情况下,成为古建筑消失的内在推动因素。其所带来的损失,无论是在文化传承层面造成的历史记忆断层,还是在旅游经济方面导致的潜在资源流失,都是不可估量的。<br> <br>回顾这段历史,并非是对前人的指责,而是为了从中吸取教训。在当今社会,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全球性共识,我们应从绩溪古建筑的消失中深刻认识到,在追求社会发展、思想进步的同时,必须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让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延续,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文化瑰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