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巴尔鲁克

<br> 在中草药里,吴茱萸并不起眼,但在中国古代文人笔下,正如它属于温里药的特性一样,温暖着千百万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br> 前篇拙文介绍了吴茱萸的药用价值,以及西晋孙楚和诗佛王维写有“茱萸”的诗歌。然而笔者在借助搜韵网浏览写有“茱萸”的诗词歌赋时,发现仍有不少大咖的佳作,比如诗圣杜甫就有上乘之作。因笔者十分崇拜子美先生,故而把他老人家的诗拿来学研一番。<br> 九日曲江<br> 缀席茱萸好,浮舟菡萏衰。<br> 季秋时欲半(一作百年秋已半),九日意兼悲。<br> 江水清源曲,荆门此路疑。<br> 晚来(一作年)高兴尽,摇荡菊花期。<br> 这首五律是子美先生在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时,创作创作于当时的长安城。也就是此前的天宝九载(750)冬,子美先生因呈献《三大礼赋》而得到玄宗的赏识,随后命宰相出题,在集贤院进一步考试他的文章。虽然召试结果比较理想,但也只给了一个候选官吏的资格。到了天宝十四载(755),子美先生才被授为河西尉,随后又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从子美先生献上《三大礼赋》到被授予官职,子美先生在长安闲散游荡了大约五年,不但耗费了半生经历,也基本耗尽了他积蓄的钱财,他的人生转折也从此开始。<br> 诗题“九日曲江”,九日即农历九月初九,也就是传统节日重阳节。这里的“曲江”可不是钱塘江的別名,而是位于西安市东南部的曲江。在唐代,曲江一带被辟为皇家园林,引终南山的水源,修葺扩充出千亩水面,建有芙蓉园、杏园、紫云楼、汉武泉、青龙寺、大慈恩寺和大雁塔等诸多景观,成为唐代长安最具魅力、风雅之所在。每到重要节日,皇亲国戚、达官显贵都会携家眷来此游赏,举办宴会,欣赏歌舞,畅谈诗词,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上述子美先生的《九日曲江》大概也算是其中一首吧。<br> 明末清初王嗣奭在其著述《杜臆》中对该诗有很好的注解:“此章即老去悲秋之意。上四,拈九日,所感在身老,故有兼悲之叹。下四,拈曲江,所伤在落魄,故有摇荡之嗟。通首将一景一情,两截重叙,虚实相间格,杜集频用之。此诗乍看似乎直致,须抑扬说来,方见曲折生动,言茱萸虽好,而菡萏已衰,不觉悲秋悲老,兼集意中也。且江上此游,仿佛荆门胜会,而摇荡花期者,犹是去秋故吾,浮沉身世,又可悲已。”<br>首联“缀席茱萸好,浮舟菡萏衰。”笔者以为,“缀席”意为点缀宴席,或点缀坐席。“菡萏”荷花的别名。古人对莲的解释很细,云:“茎为茄,叶为荷,花为菡萏,莲根为藕。”颔联“季秋时欲半(一作百年秋已半),九日意兼悲。”意为慨叹人生过半之悲凉。“季秋”,即农历九月。一般秋季三个月,分别是孟秋(七月)、仲秋(八月)和季秋(九月)。颈联“江水清源曲,荆门此路疑。”引用了“孟嘉落帽”的典故,不难看出子美先生对潇洒人生的向往。尾联“晚来(一作年)高兴尽,摇荡菊花期。”是对人生的再次感慨。<br> 下面这首七律《九日蓝田崔氏庄》,创作地点是位于长安东南方的蓝田,时间也后推到了唐肃宗乾元元年(758)。这年秋天,子美先生受房琯案牵连,被贬华州。尚不清楚的是,子美先生是从长安到华州途径蓝田,还是从华州专程前往蓝田。读罢该诗,我们能再次感受到已经47岁的子美先生对“老去”的无奈和“悲秋”的情怀,更能感受到诗句的文雅旷达。诗云。<br>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一作终)日尽君欢。<br>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br>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br> 明年此会知谁健(一作在),醉(一作再)把茱萸子细看。<br> 关于该诗,后世有很多的评论,笔者从搜韵网提供的评注看到有近四十位学者对该诗的评价。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的评价颇有独到见解,值得推荐。曰:“诗中用‘茱萸’字者凡三人。杜甫云‘醉把茱萸子细看’,王维云‘遍插茱萸少一人’,朱放云‘学他年少插茱萸’,三君所用,杜公为优。”<br> 清代高步瀛所著的诗词总集《唐宋诗举要》评论该诗云:“此等诗皆生气淋漓,不当专以字句求之。”如“专以字句求之”,就笔者的文学功底而言颇感吃力,同时也不会有更多新意,故而拷贝粘贴几段前人评论,用以帮助对该诗的理解。<br> 《瀛奎律髓》(元代方回遍撰):杨诚斋大爱此诗。以予观之,诗必有顿挫起伏。又谓起句以“自”对“君”,亦是对句。殊不知“强自”二字与“尽君”二字,正是着力下此,以为诗句之骨之眼也。但低声抑之读五字,却高声扬之读二字,则见意矣。三、四融化落帽事,甚新。末句“仔细看茱萸”,超绝千古。<br> 《唐诗镜》(明代陆时雍编撰):一起二语,意凡几折。三、四不胜伤感与时俯仰之情。杨诚斋谓翻案为奇,非也。孟嘉何尝以落帽为风流,子美又何尝以不落为风流耶?五、六雄高气与寒山相敌。结语伤慨留连,味之不尽。<br> 《杜诗详注》(清代仇兆鳌编撰):上四九日饮庄,五六庄前之景,七八九日之感。赵大纲曰:“羞将短发,未免老去伤情。笑倩傍人,仍见兴来雅致。二句分承,却取孟嘉事而翻用之。千涧汇流,两峰遥峙,此壮观之足以发兴者。但思山水无恙,而人事难知,故又细看茱萸,仍与老去悲秋相应。朱瀚曰:“通篇伤离、悲秋、叹老,尽欢至醉。特寄托耳。公曾授率府参军,用孟嘉事恰好。”<br> 《唐诗笺注》(清代黄叔灿编撰):“仔细看”三字,读之黯然。<br> 《杜诗镜铨》(清代杨伦编撰):二句直下,中具几许曲折(“老去悲秋”二句下)!结处仍与“老去悲秋”相应。“看”字即指茱萸,意更微妙。异乡佳节,写得十分慷慨缠绵。<br> 《网师园唐诗笺》(清代宋宗元编撰):借山水无恙,以衬人事难知(“蓝水”二句下)。<br> 子美先生晚年,在唐肃宗大历二年(767)重阳节这天写下题为《 九日五首》的五言律诗。早在永泰元年(765)五月,子美先生携家沿岷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过戎州(今四川宜宾)、渝州(今重庆市)、忠州(今重庆忠县)、云安(今重庆云阳),于大历元年春到达夔州白帝城(今属重庆奉节)。在此,他得到从成都调来夔州任都督的柏茂琳的大力帮助,还在瀼西买了四十亩果园,过上了一段相对稳定富裕的生活。在《 九日五首》中的第二首中写有“茱萸”,诗曰。<br> 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br> 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br> 北阙心长恋,西江首独回。<br> 茱萸赐朝士,难得一枝来。<br> 前四句字面上的大意是,又到了重阳节,宴饮甚欢;但又感因年老而鬓发蓬乱,实在有愧于盛开的菊花,但其背后的寓意则是对人生的慨叹,对老去的悲伤。<br> 后四句实为“怀君”,也就是还想为朝廷尽责做事。颈联“北阙心长恋”中的“北阙”本指古代宫殿北面的城门,这是大臣等候朝见帝王或呈送奏章的地方,后世则多用来借指帝王的宮禁。“西江首独回”句中的“西江”,笔者认为,此“西江”是子美先生按照格律诗规则而与“北阙”对应的,并无具体所指。尾联中的“朝士”,如果是具体的职官名,那么就是掌管建邦、外朝、官次和刑獄等事的官员。但在子美先生笔下,应该是泛称朝廷中的官员。<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