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01月18日 18:46 山东 听全文</p><p class="ql-block">文/王树理</p><p class="ql-block"> 收到一箱老家寄来的瓜菜,寄件人是62年之前的初中同学。打开来,黄瓜、辣椒、西红柿、韭菜、茴香、白菜……行了,过年不用买菜了。于是,我拿起电话,向老同学致谢。</p><p class="ql-block"> 通完电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难得一份珍贵的情谊:都是胡子花白的人了,还想着远在他乡的我。刚才老同学说:你还记得1964年冬天你给我的那一罐头瓶子的咸菜吗——确实忘了,拍着脑袋回想了一番,内心视像的齿轮终于转回60多年以前的时空隧道:那个时候,一到冬天,农村哪有什么新鲜蔬菜,除了立冬后被深埋地下的从生产队分来的几十斤白萝卜、胡萝卜,就是在树杈上晾干的几把子萝卜缨子,哪有什么新鲜蔬菜?我的父亲是个勤快人,春天柳树发芽的时候,他晒干了一些嫩柳叶。我考上中学之后,父亲就泡发了那些干柳叶,炒了给我当菜吃,一星期一罐头瓶。就这样,同学们还都很羡慕我,说我有炒了的熟菜吃。记忆中就是那一年的腊月,我们家养的唯一一只山羊,突然有病,就把它宰了。卖完了皮、肉,下脚料的肠子、肚子、羊头等经过清洗,就给我们兄妹四人“上犒劳”,我因为住校不能回家,父亲就用羊杂碎炒柳叶,给我装了两罐头瓶,对我哥哥、妹妹和弟弟说:你们都解馋了,老二还不知道呢。星期六我回到家里,才知道了这件事,尝了一口,觉得简直是世上最美的菜肴。舍不得大口吃,我把两瓶羊杂碎炒柳叶带到了学校。我知道,这两瓶咸菜,意味着我两周的菜金,吃饭的时候,用筷子头轻轻地蘸一下,就算嘴里有点咸味了。不巧,正好,我们班的一位同学因为营养不良,眼睛视力突发性下降,校医诊断后说:视力模糊主要是营养不良造成的,如果能淘换一个羊肝吃就好了。我知道了这个消息,就把其中的一瓶咸菜送给了我那个同学。说来也怪,他吃了两天,视力居然有了明显好转。没想到,事情已经过去60多年,老同学居然还念念不忘。人生,就是一份情谊呀。</p><p class="ql-block"> 定了定神,思绪又回到了摆在我面前的这箱故乡瓜菜上。隆冬腊月能吃上新鲜蔬菜,早已不足为奇,只要看看琳琅满目的菜市场、看看小区门口的蔬菜店,就会发现,在我们国家的任何地方,想吃什么样的瓜果蔬菜都方便得很。甚至足不出户,一个电话就能送货上门。可是,故乡瓜菜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的方便,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满足,对岁月的感叹,对大自然的感恩,对美好未来的展望。我从蔬菜箱子的LOGO和文字说明中了解到,这箱蔬菜的原产地竟是老家所在的商河县沙河镇碱场王村,当年那是一个“旱收蚂蚱涝收碱,不旱不涝难过年”的村庄。商河县72个大洼,金家、陈家、葛家、周家、李家、尼家,是72大洼的锅底,有民谣曰:“金陈葛周李,碱场王村一滩泥。”那个盐碱斑驳、沙尘肆虐的惨状哪儿去了?——如今不仅出产这么好的蔬菜,甚至风景也变得格外让人心旷神怡。沿着大沙河两岸行走,就像穿行在风景秀丽的大花园。碧水蓝天,渔歌互答,岸柳轻扬,菜花飘香。徐家村的金银花种植,苗家等临近几个村庄专供现代化养牛场专用青储玉米,棘城西街的大蒜种植……这都是顺应民心,尊重民意的结果啊。回顾几十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做好“土特产”大文章,让一方乡土孕育出特色品牌农产品,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实施土特产进城行动,将土特产销售出去,把“土特产”变成“香饽饽”。是“三农”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p><p class="ql-block"> 尝一尝故乡的瓜菜,想一想走过的路子,我一会儿热泪盈眶,一会儿又充满希望,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勇于创新、善于谋划、长于经营是大有希望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