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国维论诗词提出著名的境界说。此外他还提出另一个诗歌的美学概念:"隔"与"不隔"。举的例子是用典与直接描写的区别,前者隔,就是直接感染力差。其实还有个隔,我称之为"紊语隔",与典语隔对应。当代古诗坛充斥紊语隔。诗所表达的不外四种东西:情景理趣。深情、奇景、哲理、雅趣。写好哪一种都行。重要的是,诗的必需是新的。一旦与前人写的类同便如嚼蜡。现今写古诗者,多以句子与古语相似为傲,非诗之道。有人说:没有发现就不写诗。的确,诗的联想也是一种发现。只有新东西才能称为发现。网上很多诗(包括新诗)写出的句子毫无新意如喋喋紊语。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听者便也难入心。诗读不进去,就是没被打动。紊语隔就是心隔。不能直接感染读者的诗就是自说自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间词话》:</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