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

明强致远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道可道,非常道。</p><p class="ql-block">名可名,非常名。</p><p class="ql-block">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p><p class="ql-block">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p><p class="ql-block">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p> <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一章原文:</p><p class="ql-block">道可道,非常道。</p><p class="ql-block">名可名,非常名。</p><p class="ql-block">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p><p class="ql-block">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p><p class="ql-block">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一章</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一章译文:</p><p class="ql-block">道可道,非常道。</p><p class="ql-block"> 在《道德经》一书中,道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道的含义总的来说可以归为三重。常道。道生无,无生有,有生万物。万物即宇宙,自然。常道,为第一因,永恒不变。</p><p class="ql-block"> 道可道,第一个道字,指的是常道。第二个道字,指的是名词动用,有执而用之之意。也可以理解为,是言说和描述。</p><p class="ql-block"> 非常道,不是常道。可以把握的道,不是常道,可以言说的,描述的道,不是常道。</p><p class="ql-block"> 这里讲了常道的几个特征:不可言说,不可描述,不可执用。道,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特征呢,我们接着往下看。</p><p class="ql-block"> 名可名,非常名。</p><p class="ql-block">在《道德经》一书中,名有三重含义。</p><p class="ql-block"> 无名。只表现为纯粹的信息。没有形状与物象,所以无法描摹。无名,是永恒的信息池,它不可见,分化出万物而自己却无丝毫损耗。永恒之名,所以为常名。</p><p class="ql-block"> 有名。信息化为能量,能量化为有质量有形状的物质。有质有像,开始可以描述。</p><p class="ql-block"> 无名有三个特征:无质无像,不可描摹,不可命名。名,如果可以命名的,可以有质像可以描摹的,那就不是常名,不是永恒的无名。</p><p class="ql-block">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p><p class="ql-block">这里,天地指的是宏观的宇宙。万物泛指的是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宇宙是怎么来的呢,古今中外,不外乎图腾、兽性、神性、科学宇宙观等几种解释。道,一种完备的宇宙观:道为第一因,道生出无,一种混元之气,纯粹的能量,无质无像,所以无名。无生出有,有质有像,始可有名,有生出万物,万物并作,参差各态,各命其名。</p><p class="ql-block">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p><p class="ql-block"> 无欲,并非是说,把欲望排遣走了,就生出来了无欲。而是,人在领会到无的时候,才会生出来无欲。欲望是怎么来的呢,有名,万物映射而来。</p><p class="ql-block"> 无欲,领会到无,则体验无的玄妙,宇宙开始前的那种状态。</p><p class="ql-block"> 有欲,领会到有,理解有生万物,审视和把握万物的名实与差异,并能了然于胸。</p><p class="ql-block"> 无生天地,有生万物。天地万物既生,人何为呢?</p><p class="ql-block"> 同样,对宏观的宇宙,以观其妙。对万物,则观其缴。</p><p class="ql-block"> 老子对待万物,并不主张人和自然万物对立,更不主张人在万物面前刻意的追求蒙昧无知。</p><p class="ql-block"> 无欲有欲之分,体现出老子对待欲望的思想。以无观无,以有观有,才是恰当的做法。</p><p class="ql-block"> 从形而上的无和有抽离出来,下降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对待欲望呢?总的原则依然是以无观无,以有观有。既不视欲望为洪水猛兽,有欲可以审查万物;也不主张视自身为欲望吞没,无无欲,则失其妙。</p><p class="ql-block"> 花园里盛开了很多花朵。若问老子,那些花,我该看呢,还是不该看呢。老子会这样回答说,你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又接着问,看多了我会欲望丛生怎么办?老子会说,那就别看了,回归自身。回归了自身时间久了又觉得寂寞,又想去看那些花了怎么办。老子会说,想看就去看吧,我刚才也看了,那些花开的真美。</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看花时,花就存在,不看花时,花就寂灭。是这样吗?老子会说,不是这样,以有观有,花在,以无观有,则失其所观矣。失其所观,则失其妙,亦失其缴,两者皆失,尽丧其道。</p><p class="ql-block">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p><p class="ql-block"> 此两者,即指无和有。他们都是从道中生出来的,只是表现出来的形式不一样。后面的章节里面,还会提到,有无相生,可见,他们本为同一物,只是形式表达形式不同,这是后话,暂且不提。</p><p class="ql-block"> 玄,本义指幽远。因为太幽远了,看上去像黑色的一样。无和有,这两者,都幽远的深不可见,故同谓之玄。他们到底有多么的幽深呢,比任何所能想象出来的幽深更加的幽深。只有在最幽深的地方,才能体会到道的无穷玄妙。</p><p class="ql-block"> 现在重读经典成了当今的潮流,很多人开始重新开始阅读古老先贤的智慧结晶。市面上累积了很多解读老子的道德经之言,质量参差不齐,在典则读书里的“老子之道”作了别有一番风味的生动讲解。这里节选一些:</p><p class="ql-block">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p><p class="ql-block"> 多,万物纷纭。言,言说描述,关于天下万物的认知。数,指支离。穷,指有限。中,契合天道为中,守一为中。</p><p class="ql-block"> 道与物反,物为实,道为虚;物为多,道为一;物为有限,道为无穷。君王以物为事,则蔽于物而不知道,无道则不足以统御天下。唯有守道,才能以道之无穷,应天下万物之变化。守中,谓圣王守道之至真至柔,至中至正,至虚至静,至大无穷。</p> <p class="ql-block">  在奔腾的黄河和崇山峻岭之间,有一个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置的雄关要塞,因其关在峡谷之中,深险如函,故被称为函谷关。</p><p class="ql-block">  这里不仅是刀光剑影,战马嘶鸣的古战场,还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写下《道德经》的地方。《道德经》仅仅五千言,却涵盖着深厚的哲学思想,被称为“玄而又玄”的学问。那么《道德经》究竟玄妙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函谷关为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所建,是当时东至洛阳,西达长安的唯一通道。</p><p class="ql-block">  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p><p class="ql-block">  当年六国伐秦大军曾在这里“伏尸百万,流血漂撸”。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在函谷关打了几天几夜,也未能越过关隘半步。</p><p class="ql-block">  传说春秋时期天下大乱,函谷关守将尹喜看见一位老人倒骑青牛,缓缓而来,这位老人就是老子。老子为何倒骑青牛?他又为什么会在函谷关写下《道德经》呢?</p><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上下求索,追求真理,甚至有人声称,已经掌握了宇宙的真理。但是老子为什么却说,没有任何人可以掌握宇宙的真理?人类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不断地接近真理之中呢?</p><p class="ql-block">  老子在函谷关写下了《道德经》之后,西行不知所踪。两千五百多年过去了,老子留下的《道德经》,至今仍是人们认识宇宙与人生的经典。</p><p class="ql-block">  天地是永存的,生命是短暂的。那么,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为什么痛苦却越来越多?学习《道德经》,真的能够解答我们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吗?</p><p class="ql-block"> 我们敞开心胸,我们面对《道德经》,我们真的要从根本去认识老子。我们一章一章把它搞明白。敬请关注曾仕强解读《道德经》。</p><p class="ql-block">  解密《道德经》~01天地之始</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研究《道德经》,最好先了解一下,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很清楚,道并不是老子首先发现的,应该追溯到伏羲氏。伏羲氏他知道,一切一切都有一个总根源,只是当时没有文字,他没有办法用任何文字来说明,所以只好不得已,一画开天。</p><p class="ql-block"> 这一画开天,那一画,现在叫做符号,当时就叫象。可是这一来,就影响到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人,非常的执象,很迷那个象。看天,天象;看人,人象;看地,地象。</p><p class="ql-block"> 老子看到这个状况,他就感觉到,如果再这样执象下去,我们迟早会被象困住,没有办法再继续往前进,那对伏羲氏来讲,也是很不好的现象。因此,他就决定要破象立道。他这个道,是要把象破掉,然后把道立出来。</p><p class="ql-block">  但是他看到伏羲氏画象,大家就执象,因此他也担心,他一旦说出道来,大家都执道了。所以一开始他就讲,道可道,非常道,这非常有警告的意思。 </p><p class="ql-block"> 说各位,我是好心好意,我现在把伏羲氏当年,所没有办法讲出来的,我把它说出来。道,可是你们不要执迷于道。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实际上是用来破道的,这是我们心里头,要很清楚的一点。</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个道,我们现在很清楚,它是代表宇宙万象,这个包括人生的一切造化,都在里面。</p><p class="ql-block">  因此,这里头这个“常”字非常重要。“道”再加上一个“常”字,就变“常道”。“常道”就是恒常的道理。这里头有变的部分,也有不变的部分。你看这样听起来,我们就觉得,它跟《易经》的道理很接近。</p><p class="ql-block">  那老子就说,名可名,非常名。名呢?名是名称。伏羲氏当时没有文字,所以没有出现“道”这个名称。老子当时,文字比较成熟了,所以就有很多名称。那老子就说“名可名非常名”。</p><p class="ql-block">  任何名称一旦说出来,它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现在不要受它的影响。所以,我们这里提出一个字,叫做“常名”。常名,就是它不会有局限性的名号。那叫什么?叫万物的自性。</p><p class="ql-block"> 老子当年讲道,好像很玄妙。实际上现在的人,你如果跟他讲,宇宙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差不多大家都知道,那它就是本体嘛。本来就是本体,本体也叫形上。所以我们现在对道,究竟存不存在,道是什么,应该比以前人少很多疑问。</p><p class="ql-block"> 天道是老子所说的东西,这一句话我们很清楚。同样说道,孔子多半说的是人道,而老子在《道德经》里面,他大概都在讲天道,天人合一。</p><p class="ql-block"> 从他们两个人身上,你一定要做很合适的配合。老子是从天道出发,然后走向人道;孔子是从人道出发,然后走向天道,但是最后的目标是一样的,就是要把《易经》背后的那个道,把它宣扬出来。</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它的源头是《易经》。所以《道德经》的第一章,它跟《易经》有什么配合的地方呢?</p><p class="ql-block">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易经》,那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第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个“无”和“有”代表着什么呢?和《易经》中的阴阳是不是一样的呢?</p><p class="ql-block">  《易经》它开了一个易门,叫做阴阳,阴阳《易》之门,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p><p class="ql-block">  现在呢?《道德经》第一章,它也开了一个道的门。什么意思?有无道之门。</p><p class="ql-block"> 所以第一章有两个很重要的概念,一个有,一个无,这两个不完全等于阴阳,否则它就用阴阳就好了嘛。</p><p class="ql-block">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个“始”跟“母”有什么不同?“始”是开端,“始”是本源,它本来是从这里出来的。“母”是能够使万物化生的一种动力,这两个不太一样。</p><p class="ql-block"> 一切一切的总根源叫做“无”,但是“无”里面它会产生万物。这个要靠什么?靠“有”。如果没有“有”,它就产生不了东西。所以“无”跟“有”这两个名词,也是我们学《道德经》的时候,必须要好好去了解的。</p><p class="ql-block">  所以他下面孔劝我们,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的文字实在是很美。你看一个“常无”,一个“常有”。</p><p class="ql-block"> “常无”的意思是什么?就是我们常常要站在“无”的立场来想事情。你本于“无”的时候,你不离开“无”,而你想要观宇宙天地怎么变化的这种玄妙,这是有可能的。</p><p class="ql-block">  你常常本于“有”,然后你想要来看到宇宙万物,它们看得见部分的变化,这也可以做得到。两边用的方法都一样,叫做“观”。这个“观”不简单。“观”,不是说用眼睛看才叫“观”,“观”是要透过精神来体验,才叫“观”。</p><p class="ql-block"> 我们用眼睛看,其实那还不如叫做“见”,看见。“观”不一定看见,“观”是要透过精神来体验,才叫“观”。你看观世音菩萨,你看她眼睛有没有在看你?你也不知道,可是她的“观”是最高明的。你透过精神来“观”,比你用肉眼去“观”,要明白得多。</p><p class="ql-block">  在提出了“有无”的概念之后,老子紧接着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在人们通常的理解中,有就是有,无就是没有,它们是截然相反的。可是老子却说“此两者同”。“有”“无”怎么会相同呢?</p><p class="ql-block">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这里要加一个标点符号,“此两者同”,然后加一个标点符号,“出而异名”。你如果这样标的话,那整个意思就完全凸现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此两者同”,它告诉你,“有”跟“无”是相同的,它只是名称不同而已。为什么名称不同呢?因为它本来是在道里面,出来以后,给它两个不同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有”跟“无”不是对立,我们现在很喜欢用对立,其实世界上没有对立的东西,它只有相对待,相对待就是彼此会互动,彼此会迁就,彼此会变化。对立就糟糕了,对立就僵在那里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们尽量不要让任何事情对立,要让他对待,彼此尊重,彼此包涵,做良性的互动。</p><p class="ql-block"> 老子为什么在“名”之后,马上讲出“无”跟“有”?他就告诉我们,“无”是一个名称,“有”也只是一个名称,你不要太执着。千万不要说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这两个是不通的,这两个是对立的,不要有这种观念比较好。</p><p class="ql-block">  下面呢?“同谓之玄”。就是因为它同,所以才叫做玄妙。我想整个《道德经》的观念,这两个字也是很重要的,叫做“玄同”。“玄同”现在一般人看不懂,他认为是不同的。但是你如果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得更深入,看得更广,你会觉得,那本来是一样的,有什么不同呢?</p><p class="ql-block">  “玄之又玄”,为什么要用两个“玄”?它就是说前面的那个“玄”,你又要把它破掉了,否则你就是很玄很玄。你看现在很多人一听都说,啊!老子,玄啊!《道德经》,玄啊!他就是没有读道《道德经》。</p><p class="ql-block"> 所以“玄之又玄”,后面这个“玄”,就是拿来否定前面这个“玄”,说好,你认为这样是玄,现在我告诉你,这是不玄的。为什么?因为它是众妙之门。</p><p class="ql-block"> “众妙之门”是什么意思?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形象,这个“象”,是从“众妙之门”出来的。那大家一定会想到,这个“众妙之门”就是我们平常人所讲的天门了,本来就是天门。天门是似有又似无,又有又无,那个就是道。</p><p class="ql-block"> 所以这样大家就可以看出来,你向内观可以观到道体之妙,向外观可以观到道用之妙。这样呢,我们就把整个第一章,就看得很清楚。</p><p class="ql-block">  有几个要点:</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道”,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常”,它是恒常,不能常常变动的。</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名”,它是不可靠的,只是个名号而已,你不要太相信。</p><p class="ql-block"> 然后“有”“无”,最要紧的一个字叫做“同”。</p><p class="ql-block"> 现在开始我们就要进入说,为什么“有”跟“无”是相同的。所以老子第二章,他就开始要把“有”破掉,因为一般人痛苦的来源就是“有”。哎!怎么你比我多?怎么你用的东西比我贵呢?哎!怎么你升迁比我快呢?所有痛苦都是从“有”来的。所以人如果不把“有”破掉,那你永远痛苦不堪,所以我们接下来要看第二章。</p> <p class="ql-block">雅风讲经:</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对老子其人,其书,其道,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之后,我们再逐字逐句地来解读道德经的文本就比较好理解了,可能有些章节比较长,我们一次很难完整地全面地分享整个章节,所以大部分章节会分多期来讲述,尽量不让大家感觉到累,做到每天抽出十分钟,轻松学习道德经。</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之所以难读难懂,一方面是古代与现代在用词和语法方面有很多差异,另一方面恐怕和开篇这第一句话有很大关系,很多朋友打开书一看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一句,再联想一下书名里有个经字,不觉的就被吓住了,就把简单的问题开始想复杂了,以至于出现了不少“看了一个月,还是第一页”的现象,其实道德经没有那么难懂,老子在第70章里说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所以,只要把握住道和德的主线,学习道德经还是很轻松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上一期简单提到了,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和宇宙运行的规律,当然,这是在我们今天信息量,词汇量极其丰富的前提下给道的重新定义,可是别忘了,老子在2500年前那个天圆地方的年代,不但信息量很少,而且词汇量也不多,是不太可能想到规律这个词的。就连“形而上”的定义也是后来孔子学道有成之后才出现的。而到战国时魏国人尸佼在《尸子》一书中提出:上下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宙,才第一次有了宇宙这个说法。</p><p class="ql-block"> 而世界的概念是在汉朝时佛教传入我国之后才有的。在老子之前只有天地的概念,而老子的贡献就是在天地之外,假设了一个道。他认为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道自然演化而来的,而这个思想在西方直到19世纪才由达尔文提出,比中国晚了2300年。</p><p class="ql-block"> 好,我们来看如何解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在帛书版本里表述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恒,就是常,我们以前讲过,只是汉代为了避汉孝文 帝刘恒的名讳做了改动而己,意思是一样的。</p><p class="ql-block"> 首先,完整的一句话不能分开来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完整的一句话。“道”是什么,道是本源和规律,就是实质;</p><p class="ql-block">“名”是什么?名是语言和逻辑,就是定义。</p><p class="ql-block"> 它用“名”这个工具来表达“道”的内涵。先秦诸子中有个叫惠子的那一派,后来被人称为名家,就是这个名,就是研究语言和逻辑的。语言和逻辑,我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个工具都是有局限的。</p><p class="ql-block"> 何况是用什么来表达“道”呢?“道”是高大的,是深刻的,所以叫“恒道““常道”,“恒”就是恒久,“常”就是规律,一旦用语言和逻辑把它讲出来,它就变得不高大了,不深刻了,就这么简单的事。“道可道,非常道”,就是因为“名可名,非常名”。因为用语言说出来的道的定义已经不是我想说的那个恒久大道的概念了,所以今天我用文字表述出来的道的实质也已经不是我想表述的那个恒久大道的实质了。</p><p class="ql-block"> 老子在这里就是要先说清名和实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古希腊的柏拉图跟苏格拉底也是一样,他们认为,把真理变成了文字写在书上就已经变味了。</p><p class="ql-block"> 佛陀释迦牟尼在讲经时也说过:我所知法如树上叶,我所讲法如掌上叶,意思是说我所知道的佛法是树上的活叶子,一旦用嘴讲出来,已经是从树上摘下来的死叶子了;所以佛陀讲经时经常一言不发,只是手里转动一朵花;</p><p class="ql-block"> 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菜布尼茨曾经说过,哲学就象数学一样,用日常的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述清楚,哲学也需要有自己专有的文字符号;</p><p class="ql-block">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说过,我的哲学一旦用语言或文字表述,愿意大失。他的意思也是日常语言或文字不足以表述哲学概念。</p><p class="ql-block"> 那怎么办?你既然要给别人讲道,你不能用普通的语言和逻辑来讲,用什么讲呢?只能用形象,给大家树一个形象,讲一个故事,让大家自己来悟道。</p><p class="ql-block"> 所以老子说完这个前提之后,怎么开始讲道呢?老子最先引用的形象就是天地,然后就是万物,接着又引用了母的形象,由此引出了有和无这两个概念。他讲道包含有和无两个方面,万物的本源叫作道,也叫做母,母亲的母,是万物生发之根。宇宙(天地)的规律叫作道,也叫作常,常道的常,是天地运行之源。这两个方面加在一起就是天道。</p><p class="ql-block"> 当然,还是那句话,名可名,非常名,这里说的根源和平日里说的树之根,水之源可不是一个概念。</p><p class="ql-block"> 老子为了给圣人之道找到理论依据,不得不去追究本源,而这个追究本源和终极的思想正是现代狭义哲学的特征之一,因为先秦诸子百家都是只关心人伦社会问题,只有老子除了人伦社会问题之外,还关心天地万物的本源问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哲人。</p><p class="ql-block"> 第一章是道德经的总纲,也可以说是序言,就像易经有乾坤两扇门一样,道德经的两扇门是有和无,下一期,我们将打开有和无这两扇门,继续探索道的奥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