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迎春

风中瘦竹

<p class="ql-block">  文/风中瘦竹 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篇:大寒迎春</span></p> <p class="ql-block"> 五律·大寒</p><p class="ql-block"> 风中瘦竹</p><p class="ql-block"> 风凛似刀厉,</p><p class="ql-block"> 水冰三尺寒。</p><p class="ql-block"> 孵鸡怀善爱,</p><p class="ql-block"> 征鸟露凶残。</p><p class="ql-block"> 腊味浓甜喜,</p><p class="ql-block"> 窗花艳乐欢。</p><p class="ql-block"> 除尘来涤旧,</p><p class="ql-block"> 贺岁祝春安。</p> <p class="ql-block">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终结篇。</p><p class="ql-block"> 寒字很形象逼真,从现代简化的“寒”字,仍可辨析出原始的创意。上面的宝盖头代表一座房子,最下面二点是户外的冰块,中间三横二竖是干草,一撇一捺是人。屋外封冻,人在房内靠稻草取暖,以此会意天寒和人的贫寒。</p><p class="ql-block"> 俗语说“冷的是风,穷的是债”,寒风会降低环境的温度,会吹散行人的体表热量,所谓寒风刺骨也,这叫因风而冷。与之相对,另有句民谚“小寒大寒,无风自寒”,正如“寒”字呈现的情景,即使没有风,照样寒气逼人,可见在此时令天气何其冷。然而与小寒相比,大寒之冷更进一程,几乎“冻破石头〞,已真正冷到了极点。</p><p class="ql-block"> 事情总是辩证的,大寒时虽然冰天雪地,“生机潜伏,万物蛰藏”,但静中藏生机,静中有希望。大寒之后就是立春,大寒迎春是必定的。而春节不是在大寒里,就是在立春节气中,所以说大寒既迎春又迎年,春天的脚步已临近,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p> <p class="ql-block">  大寒有三候,一候鸡始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p><p class="ql-block"> 母鸡凭本能,也许预感了春欲来的气息,开始孵乳小鸡。隆冬伏在窝里孵小鸡,正好一举两得,还可以躲风避寒。</p> <p class="ql-block">  将第二候“征鸟厉疾”展开想像后,画面动感极强。“征”有一种解释为“远行”,“征鸟”的字面意思就是能够远行高飞并具有猎杀本领的鸟,被用来指称鹰隼一类的猛禽。天冷了,饥寒交迫的征鸟越发凶厉,遨翔于高空,迅捷地俯冲,猎杀觅食,以便补充体能来抵御严寒。</p> <p class="ql-block">  “水泽腹坚”中的“腹”,指的是水域的腹部即中央。大寒时天气极冷,江河湖泊结的坚冰一直延伸到中央,整个水面都结冰封冻了,冰层厚硬,一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茫然景象。</p> <p class="ql-block">  大寒的三番花信,分别是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p><p class="ql-block"> 对于瑞香、山矾,一般人未必熟悉,先作介绍。</p><p class="ql-block"> 瑞香属常绿直立灌木,另有风流树、睡香两个诱人好听的名字。关于“睡香”的花名,有一个传说,据宋代的《清异录》记载,庐山的一位和尚白天在磐石之上入眠,睡梦中闻到浓郁花香,醒后循香探源,寻得花卉,起名为“睡香”。之后四方皆以此花为奇,视之为花中祥瑞,于是称其“瑞香”。</p><p class="ql-block"> 瑞香原产中国,生长在山野、溪旁的阴湿处,花香色艳,结红果。以色、香、姿、韵著称于世,是南方园林盆栽的名贵香花之一,花朵有红、粉、白等色彩,主流是淡紫红。如作盆景赏玩,既可观花,又可观叶。从瑞香花提取的香精,含有挥发油,可作为高级化妆品的原料。</p><p class="ql-block"> 恰符“瑞香”其名,不但花香浓郁,而且寓意祥瑞,被誉为“天下第一香”。虽然其花期主要集中在三至五月,但大寒时抢先开放的瑞香,鲜红的花朵,独特的馨香,渲染着新年新春的节日气氛,向人间献上一片吉祥与瑞福。</p> <p class="ql-block">  山矾凌寒不凋,花朵很是漂亮,花色洁白如雪,花气清香飘逸,传得老远,真是未见其花先闻其香,故有“七里香”的美名。山矾花的花香,足以与桂花一争高低,与之相比毫不逊色,于是这一似乎名不经传的小野花,又被称作“山桂花”。山矾的花、叶和根皆可入药治病,叶子还可作媒染剂,简直浑身是宝,于此不详叙。山矾还代表着至死不渝而又浪漫的爱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非常吉祥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山矾名字的由来有一段故事,与北宋的两位名人王安石、黄庭坚相关。黄庭坚自己记载了这个趣闻,原文的大意是,江南野外有一种小白花,春天开花时极香,山野之人称为“郑花”,王安石欲为此花赋诗,却为花名而踌躇,不知是忘记了名字还是嫌名字简陋。黄庭坚就建议称其为山矾,因为山野居民不凭借矾石,而是用此花来辅助染出黄色。这就道明了山矾花命名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山矾花之美,确实令人惊艳,野气中自有一种特异的洁白高雅,历史上许多雅士为之吟诵作诗。黄庭坚不但为山矾命名,对它更是推崇有加,写下“高节亭边竹已空,山矾独自倚春风”的诗句,点赞山矾花的独特之美。他在一首咏水仙的诗中,还有“山矾是弟梅是兄”的名句,把山矾的韵味直接与水仙、梅花相提并论,可谓是山矾的知己了。</p> <p class="ql-block">  不像山矾几乎默默无闻,兰花可是大名鼎鼎,属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仅次于梅花、牡丹、菊花,屈居第四。</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兰花自然指的是中国兰,有春兰、幽兰、兰草、国香、香祖、空谷仙子等诸多雅号,而空谷幽兰的称谓则最富有诗意。从这些别名,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兰花多么喜爱。</p><p class="ql-block"> 兰的绿叶纤细,兰的花朵纤巧,兰花有白、黄、红、紫等多种颜色,花色不浓艳,至纯如玉。兰花清香淡雅,灵动文静,含蓄不张扬,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被赋予质朴高洁的气质。</p><p class="ql-block"> 兰花因其古典高贵的形象,与梅、竹、菊一起并列为四君子,是重操守之人的醉爱。形容美好的诗文为“兰章”,比喻真挚的友谊为“兰交”,赞扬心地纯洁为“兰心”,兰的魅力无限。</p><p class="ql-block"> 兰花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史,从古远的空谷幽兰,到现代的庭院美兰,兰花从历史上一路走来,一路清香,雅了人的居所,美了人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  早在春秋时,孔子为宣传仁政理想,周游列国,当他从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见到空谷中孤独茂盛的幽兰,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和郁郁不得志,不由得怅然叹歌,创作了《猗兰操》,亦名《幽兰操》,“猗”为叹词,表示赞美,“操”是一种古琴的曲调,“猗兰操”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幽兰颂”。据蔡邕所言,孔子在作《猗兰操》前一段感慨,“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孔子内心虽然稍有忧伤,但仍不改其兰花般的高洁志向,依然梦想救世于火热之中。</p> <p class="ql-block">  唐代大文豪韩愈感佩圣人情怀,沿用四言古诗风格,写有与孔子同题的《幽兰操》,展开了一场相隔千年的对话唱和。</p> <p class="ql-block">  电影《孔子》的主题曲,就是据韩愈的《幽兰操》改编后谱曲,由王菲演唱,古韵新声,意境悠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篇:大寒迎年</span></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大寒,年味一天浓似一天,民间满是迎年的欢乐气氛,千家万户都在紧锣密鼓地忙碌,为过年做足准备工作,置办年货是不可或缺的头等大事。</p> <p class="ql-block">  1、迎新物品。第一类年货是迎新物品,包括年画、窗花、福字、春联、鞭炮等。</p> <p class="ql-block">  2、过年小吃。第二类年货是过年小吃,有炒花生、炒葵花、炒蚕豆、炒米之类的炒货;有云片糕、桃酥、鸡蛋糕、蛤蟆酥、大小京果、京果粉、大小馓子等美食;有红枣、桂圆、蜜饯柿子等干果;还有各类新鲜水果。</p> <p class="ql-block">  上面许多小吃,例如炒米,仅是旧时美好的记忆,现已难见了。</p><p class="ql-block"> 炒米有两种,一种是炸炒米,另一种是人工炒米。</p><p class="ql-block"> 炸炒米又称爆米花,大米、小米、玉米皆可作原料,是用爆米花机加工出的膨化食品。爆米花机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加热和压力变化使‌谷物膨胀爆炸形成爆米花‌。</p><p class="ql-block"> 爆米花机开锅时“嘭”的一声巨响,惊天动地,启发民间某位无名段子手,编造了一则笑话。说的是尼克松1972年访华,巧遇“神秘”的爆米花机,不由得惊叹中国发明的这种“粮食扩大器”的巨大威力和神奇作用,他认为正是凭此伟大的科技,解决了当时八亿中国人的温饱问题。此幽默笑话想像力丰富,流传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p><p class="ql-block"> 炸炒米平时也有,但春节前是必定要炸的,是过年哄孩子的消闲食品之一。</p><p class="ql-block"> 人工炒米,就精贵了,是用糯米请专业的师傅用铁锅炒制出来的,旧时被普通家庭视为高档小吃,过年前炒好,装在密封的小坛子内。年后如有贵宾上门时,主家就用热烫泡这种炒米招待客人,考究的还会再加上两个荷包蛋佐餐。</p> <p class="ql-block">  3、腌晒腊味。从小雪起,民间就开始腌腊味。临到大寒,这是腌腊味的最后也是最佳时期,庭院、阳台凉晒的串串腊味,构成一道独特的年味风景。</p> <p class="ql-block">  4、储存食材。凡粮油、作料、蔬菜、肉类,年前全部要储备充分。除夕前几天,是突击购买过年所需生熟菜的时间,至少要足够从年三十至初五这五天年的用量,因为不少商家年后正月初五接了财神,才正常营业。</p> <p class="ql-block">  5、购拜年礼。提前选购好给长辈拜年的礼品,以及给前来拜年晚辈的回礼,包压岁钱的红封,等等。</p> <p class="ql-block">  忙过年,忙过年,忙着忙着,到了灶神节,这是接近大年的一个节日,故又称为小年。各地小年日期不一致,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腊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区则在腊月二十四。</p><p class="ql-block"> 据笔者所遇,姓赵的姓仇的腊月二十三送灶,不知这是否为普遍规矩。关于赵家腊月二十三晚上送灶,有一则传说。据讲,此例是从宋代流传下来的,当时的皇帝姓赵,就定下了“君三民四”的规矩,争话语权,抢在百姓之先向灶神打呼,怕灶神上天讲皇家的坏话。</p> <p class="ql-block">  以前北方人祭灶神时,为让他上天多讲好话,要供奉麦芽做的糖瓜。想像中麦芽糖作用非常神奇,灶王爷吃了糖,上天汇报时,应该尽讲甜言蜜语,如果他打小报告讲坏话,就让麦芽粘住嘴,张不开口。祭拜过灶神,那糖瓜自然就成了人们口中的特色美味。</p><p class="ql-block"> 现代过小年,祭灶神的已日趋淡化,大部分人家仅是晚上弄几个好菜,吃顿糯米饭,算是庆祝小年。小年必煮糯米饭,应该是延续了以前用糯米饭送灶王爷的做法,有此保留项目,也就继承了传统。</p> <p class="ql-block">  家庭迎年事务,以小年为分界,小年前为准备阶段,小年后正式进入辞旧迎新阶段,日程非常紧凑。离过年仅剩一周时间,之前准备阶段没有做完的事必须赶快收尾,而现在新阶段有新任务,按照风俗,除旧布新、做年糕、蒸馒头、辞年是几件必做的要事。</p><p class="ql-block"> 新年要有新气象。掸尘又称除尘,通俗地说是家庭在年前来一次彻底的大扫除。首先借助掸子拂去沾在房内的屋顶、四壁上的浮灰和蜘蛛网,然后揩擦家具、摆设和窗户。末了满屋扫地,清扫每个角落,并扔掉一些旧物品,有计划地添置新的物品。为图吉利,掸尘一般选农历双日,按排这项打扫卫生的工作,最好不迟于腊月二十四,再往后要忙其他事情,而且不先除旧无以布新。</p><p class="ql-block"> 大扫除后,就可以布新,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贴对联,撕去旧的,换上崭新的。</p><p class="ql-block"> 贴窗花时间通常在腊月二十九之前,二十八贴新窗花是春节的传统民俗,以寄寓对新年的祝愿。</p><p class="ql-block"> 贴对联,一般在腊月二十八以后,“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p><p class="ql-block"> 记得上小学时,家里的年画,都是我到新华书店选购,买回来张贴上墙。现在的家庭,犹其是城里的,不一定张贴年画了。</p><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风俗革命化,看不到有人家贴福字。我幼时,故乡老屋的房门上曾贴过毛主席语录,“将革命进行到底”,那是印刷品,这几个字是哥哥教我认的,当时我还是学前儿童。其实这不叫识字,只是牢记住了这句话而已,未必真的认识其中每一个单字。</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贴福这一民俗又悄然兴起。福字写在红艳艳的正方纸上,幅面根据需要确定,可贴在门上或想贴的其他地方,作为饰物,效果与春联相仿,既祈福又烘托喜气。</p><p class="ql-block"> 福字有两种贴法,常规是正向贴,有创意的将字头朝下倒着贴,谐音“福倒”为“福到”,寓意好运来临。对倒贴“福”,有人异议,“福倒”把福倒掉了,即丟弃了,并不吉利,应忌讳。对“福倒”理解不同,推演出两种极然相反的结论。想得太多,累人!法无定法,福字是否可以人倒着贴,取决于主家的想法与心态,一切随缘,如心有不安,那就正本归源,让“福”端端正正贴在门上。</p> <p class="ql-block">  由于需求量大而集中,记忆中,以前村庄年前最热闹的三件事,是杀猪、磨豆腐、蒸馒头,大人忙,儿童看热闹,觉得好玩。</p> <p class="ql-block">  家家都要拾许多块豆腐,作为过年备用食材。拾豆腐的日子不宜太早,否则存放不到过年,豆腐就变质了。只宜在过年前几天拾,放在水里冻,冻过的豆腐下热锅会起孔,口感很好吃。</p> <p class="ql-block">  杀猪、磨豆腐都有专业户,蒸馒头属于过年一次性需求,设有临时加工点,按户排班,挨着一家家的去做。蒸馒头的地方最忙,晚上也不消停,热气腾腾,灯火通明。 </p><p class="ql-block"> 做年糕、蒸馒头是过年的习俗。过年,馒头是每家必须做的,年糕就不一定了,现代过年,做年糕的已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  馒头有两种,长条馒头和圆馒头,前者是实心无馅,做成长条型,以便与圆馒头区分,而圆馒头是有馅心的。</p><p class="ql-block"> 圆馒头好吃,是春节早餐的点心。为增加喜气,旧时惯例要在过年蒸的圆馒顶部点上红点,用来打红的一般是胭脂红或红曲之类的可食用色素。在给年馍打红时,大人会乘势给讨喜娃的眉心也着上红点,像一颗美艳的红痣。红痣配上小孩通红的脸蛋,年气十足,娃好开心,显得特别活泼可爱。</p><p class="ql-block"> 长条馒头的作用是储备,把它们切成片晒干,可以长期存放。出行时,随身带些馒头片,当作干粮充饥。馒头片泡开水吃,是应急的副餐。火烤馒头片、油炸馒头片,则是解馋的美味。如果把馒头片下水和着青菜煮烂,再放点盐,就更是一顿佳肴。</p><p class="ql-block"> 现在城里人过年,已不蒸馒头了,直接去饭店买加工的包子代替,长条馒头也已不再是过年的必需品。因此,那馒头片仅成了难忘的记忆和美好的过去。</p> <p class="ql-block">  不同地区,辞年的习俗多种多样,我所说的辞年,是指春节前的祭拜祖宗仪式,一般按排在腊月二十八以后。</p> <p class="ql-block">  回家过年,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情结。从腊月初,农民工陆续返乡,直至小年后,春运大潮浩浩荡荡,千里迢迢赶回家,执着的心恋就是四个字“回家过年”!</p> <p class="ql-block">  除夕晚餐,是中国人万家团圆的盛宴。除夕夜,是中国人狂欢的良宵。</p><p class="ql-block"> 年夜饭之丰盛,毋须多言,闲语表述一下民间传统的几道祈福的吉祥菜,都是很普通的用料,却被赋予美好的寓意,属于除夕团圆餐的保留菜谱。一是水芹菜,因其长条空心型,有“路路通”的美称,水芹炒百页上桌,祝福新年诸事顺心如意。二是炒安豆苗,象征安安稳稳,保平安幸福。三是青菜烧豆腐,一清二白,为人处事要清清白白,无愧于天地,无愧于世人,无愧于良心。四是碗头鱼,是一条烧全鱼,不切段,保持完整的形态,讨个十全十美、有头有尾、年年有余的彩头。碗头鱼上桌,只是做个样子,不动筷吃它,余着,以契合“吉庆有余”的顺遂。说要保留碗头鱼到正月十六,一般人并这么痴迷执着,但是至少要过了大年初一才可食用。现在,也有用烧带鱼块来代替碗头鱼的,表达“代代有余”的吉祥心愿。</p> <p class="ql-block">  从送灶的小年始,一直至正月十八落灯,是广义的春节期间,其中凡逢大小节日,每家都要燃放爆竹庆贺。必须放爆竹的日子如下:小年送灶神、除夕辞旧岁、初一迎新年、初五接财神、十三上灯节、十五闹元宵、十八落灯。除了正月初一与初五抢早放,其余皆是晚上燃放。除夕与正月初一是辞旧迎新,爆竹放得最隆重,甚至还有人家放烟花。爆竹声声,烟花绚丽,增加了浓浓的节日欢庆气氛。出于消防安全考虑,现在有的城市禁放烟花爆竹,仿佛年味淡了许多,令人怀旧爆竹庆年的热闹。</p> <p class="ql-block">  爆竹是中国的特色,历史久远。古时,正月初一鸡叫头遍,人们纷纷起身,燃烧真竹发出爆裂声,相信以爆竹可以驱逐山鬼瘟神。火药发明后,到了宋代,就有了炮仗来代替烧竹惊赶鬼怪,仍沿用旧称谓之“爆竹”。由于火药爆竹的出现,即使不种竹子的地区也可以放爆竹了,于是爆竹成为了全国性的风俗,这就有了王安石所描写的“爆竹一声旧岁除”的喜庆景象。</p> <p class="ql-block">  除夕晚,放过爆竹,合家团圆吃年夜大饭。在桌上或餐后,家庭最长者分发压岁钱,每人都有。发放的长者作兴也得给自己一份,以求吉祥。过去封压岁钱用大红纸,现在有印制的压岁钱封,更精美喜气。</p> <p class="ql-block">  压岁钱,也可写作“押岁钱”,是长辈给晚辈的美好祝福,有驱邪保平安的寓意。据说压岁钱的名称由“压祟钱”演变而来。祟是传说中的妖怪,专门在年三十晚上为害作怪,潜入百姓人家,凡被他偷摸过头的小孩,头疼发热,严重的变傻。为避免祟的夜袭,人们除夕这天通宵达旦防守,称之为“守祟”。民间偶然发现,铜钱的吉光可以吓得祟掉头就跑,于是就有了年三十给小孩发铜钱来压祟护身的风俗。岁与祟同音,这则故事试图解释“守岁”与“压岁钱〞的起源。</p> <p class="ql-block">  压岁钱的真正起源,已隐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史上最早记载压岁钱的在汉代,那时叫“压胜钱”,并不是流通的真钱,而是类似铜钱的给小孩佩戴或赏玩的装饰物。压胜是古代驱邪的巫术,压胜是“以彼物压此物,压而胜之”的简称,因此压胜钱的寓意就是保佑小孩岁岁平安。</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有了“压岁钱”的名称,压岁钱才真正在全国范围流行,当时压岁钱有特制钱与一般通行钱两种。特制的压岁钱是金属货币的仿制品,用铁或铜做成,正反面分别铸刻着吉祥词语和吉祥动物图案。</p><p class="ql-block"> 现代过年发给小孩的压岁钱,是装在红封里的纸币,是孩子们的醉爱。记得我小时候收的压岁钱,都用去购买连环画。</p> <p class="ql-block">  关于守岁或守年,另有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种叫“年”的凶残动物,每逢大年三十夜就出来吃人。因此每年三十傍晚,家家闭门关窗,团聚吃饭熬年夜,彻夜不眠,点岁灯,守岁火。直到正月初一天亮,年兽撤退后,千家万户开门庆贺,终于逃过年兽的一劫,过“年〞了,互拜道喜。</p> <p class="ql-block">  “年”的原始甲骨文,上部是一束穗子下垂的禾谷,下部是一个弯着腰且手臂下伸的人,整个字为人背着稻禾的象形,表示庄稼成熟、丰收。《说文解字》中有“年,谷熟也”的简洁注释。由于庄稼生长以春夏秋冬循环为周期,于是“年”引伸来表达四季的时间长度。</p><p class="ql-block"> 既然“年”的象形字与野兽没有毛关系,因此“年〞兽的传说纯系杜撰。</p><p class="ql-block"> 无论守祟还是守年的传说,都是好事者虚构的故事,试图以此来解释守岁风俗的起源。但是传说的传播与风俗的流行,两者之间应该有互动互促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现代人在除夕夜的狂欢,真正通宵达旦不睡觉的并不多,而是以共迎子夜作为守岁祝福的象征。第一届春晚在1983年,从此看春晚守年夜,成为中国人经典的首选。尽管二十一世纪的娱乐方式已丰富多样,春晚的魅力依旧。吃完年夜饭,合家接着品赏春晚视听大餐,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在《难忘今宵》的歌声中,新年的钟声敲响,九州大地顿时鞭炮齐鸣,春回人间万象新,又是一年好时景。</p> <p class="ql-block">  如下图,以前有一则经典的春节童谣,生动地描写了迎年、过年的全过程。节前宰杀家养的公鸡、在家发面蒸馒头,那是从前过年的事,现在就不一定了,市场上都有现成的供应,省事多了。此歌中写的腊月二十三送灶,因此这是流行于北方的儿歌。但是除了小年日期有别,南北方过年是一样的喜乐情形,普天同庆,共迎新春。</p> <p class="ql-block">  写过年情景这段文字,像似回忆录,我在脑海里又重温了儿时的过年的热闹景象,可惜现在年气淡了。然而时代大潮滚滚向前,现代人有现代人欢度春节的新方式,对于中国人,过大年永远是最隆重的节日,是传统与现代的华美交响!</p><p class="ql-block"> 于此,衷心预祝大家新年快乐!结尾再附上一首七律《贺岁》,与本文开头题为《大寒》的五律诗首尾呼应,有头有尾,来渲染一下迎年的浓情:</p><p class="ql-block"> 七律·贺岁</p><p class="ql-block"> 风中瘦竹</p><p class="ql-block"> 东风送暖柳条青,</p><p class="ql-block"> 年味浓甜夜色明。</p><p class="ql-block"> 贺岁红包发微信,</p><p class="ql-block"> 庆春爆竹吼豪情。</p><p class="ql-block"> 花开富贵灯笼挂,</p><p class="ql-block"> 福纳吉祥财气迎。</p><p class="ql-block"> 报晓雄鸡升旭日,</p><p class="ql-block"> 楹联万户笑歌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