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在冬天马圈的棚上

王小庄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人民公社时期,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马圈,也叫马房。字面思义就是圈马养马的房屋。说是马圈,其实骡马牛驴都圈养在这里。</p><p class="ql-block">地基上摆二十公分左右高的石头,石头上边垒几层青砖,青砖上边是土坯墙。墙上放梁,梁上放檩条,檩条上钉椽,麦秸盖顶。所以马圈大都是草房。</p><p class="ql-block">马圈是生产队最大的建筑。当年我所在的生产队有三百多口人。养有十几匹骡马和十几头黄牛。马圈的面积相当于六大间房。</p><p class="ql-block">马圈坐南朝北,由两个大三间组成。进门对面东西走向的三间是喂养牛的牛圈。向东走过一个小门,更长更宽的南北走向的三间是喂养骡马和驴的地方。牲口吃草的石槽距西墙之间有一较大空间,里面有水缸,饲料缸和放草池。靠西墙有个煤火。靠北墙西边有一张饲养员的床。</p><p class="ql-block">在喂养骡马驴圈的上边有一个用檩条搭成的棚。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好几个孩子,不少人家住房紧张,有几个半大的男孩冬天就睡在马圈的棚上。我也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p> <p class="ql-block">冬天的马圈是人们喜欢聚集的地方。那里有大煤火口喷出的红红的高高的火苗。有几十头牲口身上散发的热量。显得特别暖和。在外面被冻的呲呲哈哈、流清水鼻涕的人到了马圈,一会儿就会觉得暖洋洋的。</p><p class="ql-block">冬天的晚饭后,我便早早地来到马房,趁着人少,坐到煤火台上,把浑身上下烤得热乎乎的。随着人们陆陆续续的到来。只好把煤火台让给老年人,和其它小伙伴们一起,躺在棚上,静静听大人说着各种各样的故事和奇闻异事。</p><p class="ql-block">爱说闲话的会说谁家的媳妇不孝顺,谁家的儿子不贤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闹鬼了。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碰见了一只狼。谁家的猪吃了谁家的菜。谁家生了几个闺女,还想生个大胖小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等等。</p><p class="ql-block">识文断字的人会讲《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也会讲一些豫剧里的故事。令人赞叹的是有的人竟然能把豫剧里的唱段和道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p><p class="ql-block">不管讲什么 ,都绘声绘色、形象生动。我们也听得觉得全神贯注、有滋有味。</p> <p class="ql-block">在马圈闲聊的人有时也会说一些生产生活方面的事。比如哪块麦地的麦苗太稠了,哪块麦地的麦苗又太稀了。哪块麦地该浇水了。谁家的猪已经一百多斤了,到了腊月二十几可以卖七八十块钱。可以过个好年。</p><p class="ql-block">记得当年生产队的一个小伙子娶媳妇前前后后花了七百多块钱,也成了大伙儿经常议论的对象。说太贵了,肉才多少钱一斤?都顶上十来头猪了。</p><p class="ql-block">最难忘的一件事是生产队长坐在煤火台上愁眉苦脸、忧心忡忡的样子。他在为社员们吃不够公社批的粮食标准而发愁。</p><p class="ql-block">事情的大概是公社批准的社员们秋季(九个月)吃粮标准是二百六十斤。除了交给国家粮食以外,把生产队里的剩下的玉米、大豆和红薯都分给了社员,人均仍然不到二百六十斤。队长想把分给社员的红薯笼头上带的小红薯也计算成粮食。大伙都不同意,可把队长难坏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几个男孩子躺在棚上高低不平的稻草上面,盖着被子,一边听牲口吃草的声音,一边听大人们讲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就连马房里的牲口粪的味道也觉得那么好闻……</p><p class="ql-block">夜深了,大人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马房的时候,我们已经睡着了……</p><p class="ql-block">转眼五六十年过去了,我们冬天睡在马圈棚上的往事,早已成为一段历史,有苦有乐,也学到了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深刻体会到了当年的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不容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