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建新学曲(九)

心心相印

<p class="ql-block">王文福:1951年7月29日生,辽宁法库县人。毕业于中南大学,粉末冶金专业;中国五矿,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退休工程师;湖南省诗协会员,湖南潇湘散曲社社员。</p> <p class="ql-block">王文福</p><p class="ql-block">【越调•小桃红】梅</p><p class="ql-block">何年何地嫁人间,引得黎民赞。单选婚期最冷办,斗严寒,报春只为夫君干。丛中匿身,弥香如故,从未把家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冀建新学曲:</b></p><p class="ql-block">读王文福老师《[越调·小桃红]梅》的一点体会</p><p class="ql-block">古今写梅的作品层出不穷 ,好作品也不在少数!最有名的北宋林逋《山园小梅》,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是咏梅的千古名句。不愧为“梅妻鹤子”的称号!还有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更是脍炙人口,赞美梅花的高洁品格。此外,陆游写的《卜算子·咏梅》,作者借梅花喻自己的品质。现代还有毛伟人写的《卜算子·咏梅》,托物言志,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的形象,激励人们要有顽强不屈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操。当然还有好多优秀作品值得我们学习!关于写梅的曲,我也曾读过元人乔梦符《[双调·水仙子]寻梅》,“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此小令展现了作者高超写作技巧,表达了作者情感的变化。但在情感上总带有元人颓废低落之味,当然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那个年代有关。</p><p class="ql-block">今天,读了王老师一首[越调·小桃红]梅,眼前一亮,心里一震,为小曲新意而叫好!题目为《梅》,正文八句没有一个梅字,而句句又压在梅上,而句句又让人联想到与梅相关的人和事。真乃梅作人来,人似梅,感触颇深,一吐为快。</p><p class="ql-block">首句以问破题,一个“嫁”字颇有韵味,值得玩味。点明梅的身份——新娘子,新娘子有多美,由君去想象吧!第二句紧承首句,“黎民赞”从侧面写出梅花的美。“黎民”而不是达官贵人,梅生在乡村野外,当然是“黎民”赞了,达官贵人赞美的是富贵雍容的“牡丹”!</p><p class="ql-block">三四五句,紧扣梅花生长节令,正面写它的美。“婚期”照应首句“嫁”字。“最冷办”、“斗严寒”突出梅的坚强不屈品格,展示其风韵风采。在人间最需要它的时候,从天而降,给人间增添美好的一面。“报春当为夫君干”,它勇当春天使者,为人间呼唤春天的到来。“夫君”意思有三:其一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其二称友人、朋友;其三古代也称君王。但我个人理解,广义上讲应指人间,而不是单指某一个人,与首句“嫁人间”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尾三句为一层,春暖时节,百花争艳,它却“丛中匿身”,但枝干上乃至谢了成泥,仍留存着它的芳香。此句与“俏也不争春”,“零落成泥香如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此时,我不由得想起宋郑思肖写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穷。”梅比起菊来有过之无不及。最后一句紧扣首句“嫁”,按常理女儿出嫁回娘家再也寻常不过了!但作者写道“从未把家还”,突出梅的奉献精神!梅不仅有外在美,更有内在美!至此一位完美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由尾句我不由得想起了昭君出塞,也想起杜甫写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诗句。</p><p class="ql-block">周镭教授说:文学的内质是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它包抬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作品好坏取决于它的内质。本首小令不管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闪光之处,不失为一首咏梅好曲儿,值得我们学习!</p><p class="ql-block">以上是个人一点学习体会,不妥之处,望行家里手多多斧正。</p> <p class="ql-block">冀建新,榆社县小学教师。山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黄河散曲社社员,榆社诗词学会会员,漳源散曲社社员。作品发表于人世情丛书,部分作品收录于《中国当代散曲大典》,还有部分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中华散曲》、《当代散曲》、《中国当代散曲》、《楚天散曲》、《难老泉声》、《咸阳诗刊》等。在白雀奖季度赛中偶获小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