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 称:笑对人生</p><p class="ql-block">美篇号:9939218</p><p class="ql-block">图 片:自拍(HUAWEI手机 型号ANA-AN00)</p> <p class="ql-block"> 好久没进剧场,经不住小孙女劝说,陪着她到剧场观看她的演出。</p><p class="ql-block"> 宽敞的剧场内装饰华丽,柔和的灯光显得几分温馨,整齐的座椅让人感到舒适。舞台上光影交错,层层叠叠的幕布遮住了舞台的两侧,巨大的电子背景屏幕上不停地播放着风景如画的自然风貌,繁华热闹的城市街景,高楼大厦与乡村建筑交织在一起,展示了现代化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 随着一声铃声,剧场内的灯光渐渐暗了下来,整个剧场仿佛被一层轻纱所笼罩。幕布缓缓拉开,一束灯光如探照灯般地落在了报幕员身上。音乐声响起,舞台灯光随着音乐和剧情不停地变换着色彩和亮度,电子屏幕也适时地更换着画面。舞台、演员和背景形成一体,让人感受到现代技术的魅力。孩子们在舞台尽情地表演着,童声童气、纯真无邪的笑声在剧场里飘荡,让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p> <p class="ql-block"> 我的童年,一切都是那么原始,没有电,照明靠煤油灯;一年看不了几场电影,全靠汽油发电机发电,那个噪声盖过了电影声音。没有收音机,更不要说电视。好在那时有个“广播户户通工程”,让我们每天早六点、晚六点这两个时段能够听到新闻和音乐。音乐课上看到学校里有台留声机,还是手摇的,感到很好奇。</p> <p class="ql-block"> 1962年秋,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发出了“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的号召,“送戏下乡”成为人们最喜欢的形式。那一年春节前,县淮剧团要到我们村演出,人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大队部从每个生产队抽调两名男劳力,在大队部门口搭起了土戏台。以大队部会议室作为后台,在东西南三面挖了宽一米五、深一米多的沟,挖出来的土堆积在中间,经过平整、夯实,这就成了戏台。在戏台的东西两面和后台处用竹子和芦席围起来,留下演员出入后台的门,这样就成了简易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戏台上亮起了汽油灯,明亮的灯光射向远方,人们手里搬着或肩上扛着凳子从四面八方向村部涌来,在戏台的前面争抢着有利位置,不一会,戏台前便被一排排凳子所填满。人们相互打着招呼,家庭主妇、姑娘媳妇们聚在一起,吱吱喳喳议论着家长里短、吃喝穿戴。男人们则在戏台的外围,三五成群,一边抽着烟,一边聊着时事新闻、农事收成。最不安分的是孩子们,要不钻进戏台上蹦蹦跳跳、手舞足蹈,要不在场外戏耍游戏、追逐打闹。锣鼓声一响,场上瞬间安静下来,人们赶紧坐到自己的凳子上。孩子们则站在戏台前的沟里,仰着头,近距离的观看演出。那时的舞台设施很简陋,没有灯光布景,除了演员能够携带的小道具外,其它的就是农家的桌子、凳子。可现场的氛围是那么的热烈,催人奋进的锣鼓、悦耳动听的乐器、高低起伏的剧情,深深地牵动着观众的心,让人如痴如醉。</p> <p class="ql-block"> 演出结束后,戏台上的竹子和芦席被拆走了,可土戏台被保留了下来。土戏台成了大队召开社员大会的会场,也成了我们这些孩子的娱乐场所。每到冬闲季节,大队里组织能说会唱的年轻人排练一些歌舞、说唱之类的小节目,等到春节期间在土戏台上演出,增加了人们过节时的喜庆氛围。</p> <p class="ql-block"> 时代变迁,土戏台早已没了踪迹,只有那些接近古稀之年的老者还能记得它当年的风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