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难忘2010年除夕归乡暖途

秦时明月

<p class="ql-block">昵称:秦时明月</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1399612</p> <p class="ql-block">  2010年的除夕,是我和女儿在回家路上的火车上度过的。那一年,我漂泊异乡已久,好几年没能回国。春节总是缺了正宗的“年味儿”,不是在上班,就只是与几个朋友简单地聚一聚,包些饺子吃。心底那份对过年的炽热期待,也在岁月中消磨。于是那年,我终于下定决心,带着女儿回国,去感受久违的家庭温暖和国内浓厚的节日氛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抵达上海浦东机场是下午了,父亲已早早等候。女儿那时年仅四岁半,拖着一个小行李箱,里面装满了她的书和玩具。父亲后来常提起,他在人群中一眼就看到了我们,尤其是女儿那个小小的身影,拖着行李箱在人群里特别显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未作停歇,我们直奔虹桥火车站,乘火车回老家。那是大年三十,火车站依旧人山人海,满是匆匆赶路回家的人们。尽管旅途劳累,大家脸上却洋溢着团圆的喜悦。“过年咯,吃饺子啦!”火车站的工作人员端来热腾腾的饺子分发给大家,那股香气扑鼻而来,让人食欲大开。那一碗饺子,吃得心里暖暖的。</p> <p class="ql-block">  那趟列车是卧铺车厢,晚上可以睡觉。然而,从北半球飞回来的我和女儿还在倒时差,凌晨时分怎么也睡不着。女儿拉着外公叽叽喳喳地聊天,一点困意都没有。旁边床位的乘客被吵得受不了,小声抱怨:“这孩子怎么半夜还不睡觉呀?”父亲连忙赔不是,还耐心解释:“孩子刚从美国回来,还在倒时差,真不好意思啊!”就这样,在模模糊糊的状态中,我们终于熬到天亮,踏上家乡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一一大早,我们终于到家了。一串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宣告着归家的喜悦。乡下的初一很有特色,除了拜祖父母和父母,还要挨家挨户地“拜跑年”。不用带礼品,也没有红包,只需要带着一颗诚挚的心,到村里的每一家去拜年。村民们会热情放鞭迎客,并端上小零食或香烟招待。上午挨家拜年,下午大家围坐聊天、嗑瓜子,或是聚在一起打麻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对女儿来说,这次过年是她最快乐的一次。她小嘴甜甜地喊“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收获了不少红包。晚上,她跟着堂妹一起放烟火、燃鞭炮,每天玩得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当年热情接待我们的婶母已经离世。今年春节,我将回家拜大年。按照习俗,正月初二上午,我们会向神台上的婶母遗像行跪拜礼,表达缅怀之情;下午,则会在左袖贴上白色十字符号,到乡亲家门口回拜,但不能进屋,这是禁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年除夕火车上的温暖、故乡年味,成了心底最柔软的珍藏,岁岁念起,暖彻寒冬。那是一次久别重逢的团圆,也是我生命中最难忘的一次过年经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