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离开淮安城,再次路过周总理纪念馆。再见,周总理!</p> <p class="ql-block">街边100年历史的老房子。总理的理念永存。</p> <p class="ql-block">网上看到淮河和大运河立交景观区正在开展二期工程,不开放。这是一个我期待很久的景点。实在不甘心,早上离开淮安北上前,还是驱车前往看一看。</p><p class="ql-block">距离景观点很近的地方被工程围挡遮住。“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淮安枢纽工程”。</p><p class="ql-block">驾车直闯,刚入门就被拦了下来。几句话就被打发回来。只是在工地内掉了个头,拍了几张照片和小视频。</p><p class="ql-block">虽有遗憾,但二期工程必将更加宏伟科学。到时再来,必会收获更大。</p> <p class="ql-block">淮河入海水道大运河立交位于入海水道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的第二级控制工程。淮河入海水道大运河立交地涵是亚洲同类工程规模最大且极具特色的上槽下洞的水上立交工程,其作用是满足入海水道泄洪和京杭运河通航,用于入海水道行洪的下部涵洞近期按泄洪流量2270m3/s,上游水位11.53米,下游水位10.88米,强迫泄洪2890m3/s,上游水位12.53米,下游水位11.78米的标准设计,共15孔,单孔断面尺寸6.8×8.0m,上部通航渡槽按Ⅱ-(3)航运的通航标准设计,净宽80.0m。</p> <p class="ql-block">1991年江淮大水后,人们重新认识了淮河洪水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中央召开治淮治太会议,开辟淮河入海水道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包含淮河入海水道大运河立交工程在内的淮河入海水道工程于1998年10月开始建设,1999年10月全面动工,2003年6月28日实现全线通水,并在2003年和2007年淮河两次暴发的大洪水中及时发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p><p class="ql-block">以前只知道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工程实现了长江安澜和黄河安澜,其实同一任政府还实现了淮河安澜。先总理居功至伟!难怪一位同学的五十年代清华水利系毕业搞了一辈子水利工程的老母亲称之为当代大禹。</p><p class="ql-block">今天到达图中的这里!</p> <p class="ql-block">为充分体现本工程造福人民并与地域文化融为一体的水文化特点,立交地涵上下游分别建设高31.9米,7层塔式仿古建筑,用悬索桥连接,桥头堡内部设有观光电梯。登塔远眺,北边是历史悠久的古城淮安,南边是气势宏伟的运南闸群,入海水道与灌溉总渠犹如两条长龙横贯东西。已成为淮安地区别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休闲场所,为古城淮安增添新的亮点,是大运河上的一颗灿烂明珠。</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上的灯塔。</p> <p class="ql-block">匆匆一眼。</p> <p class="ql-block">热火朝天。</p> <p class="ql-block">这里!</p> <p class="ql-block">去年11月起大修,大运河临时改道。“二期工程,其实就是把原有的入海水道拓宽、挖深,加高、加固两岸堤防,改扩建沿线五大枢纽建筑物,让水走得更多、更快。” 预计2028年竣工。</p> 洪泽湖古堰 <p class="ql-block">在淮河和大运河立交景观点出来后,继续向前看看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面积2069平方公里,最深5.5米。</p> <p class="ql-block">洪泽湖,位于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苏北平原中部西侧,淮安、宿迁两市境内。</p><p class="ql-block">原为浅水小湖群,古称富陵湖,两汉以后称破釜塘,隋称洪泽浦,唐代始名洪泽湖。1128年以后,黄河南徙经泗水在淮阴以下夺淮河下游河道入海,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东潴水,原来的小湖扩大为洪泽湖。</p> <p class="ql-block">洪泽湖大堤:洪泽湖大堤北起淮阴区码头镇,南迄洪泽区蒋坝镇,全长70.4千米。始建于东汉,完成于明清,加固于当今,拥有1800多年历史,2014年以中国大运河遗产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迎水面直立式石工墙,由6 万多块千斤重的条石及糯米石灰浆砌筑而成,规格统一,筑工精细,治水工艺达到当时世界领先水平。沿线拥有周桥大塘、信坝遗址、乾隆御碑等众多文化遗存,彰显出千年古堰的神奇魅力。经历朝历代的加固维护,现已成为国家流域性堤防,是里下河地区阿重要的防洪屏障,是名副其实的水上长城和“天然氧吧”。</p> <p class="ql-block">抚摸历史。</p> <p class="ql-block">古堰行走。</p> <p class="ql-block">湖堤太长,景区封闭,需要换乘小旅游车。时间过长,没有机会到达碑前,只能找来照片聊以慰藉。</p> <p class="ql-block">“一定要把淮河修好。”</p><p class="ql-block">伟人的指示终于被一位被他老人家当年在延安小食堂里偶遇和鼓励过的中学生于五十年后落实了。</p> 清河口水利枢纽 <p class="ql-block">来之前就知道有一个古代的水利工程清口枢纽。看了几遍资料,竟然没有看懂。只有地域广阔,三江交汇,工程繁复,束水冲沙几点概念。据说清口博物馆正在建设,也有待下次来和两河立交二期一起参观。不知到时能否看明白。</p><p class="ql-block">遗产点众多,但见树木,不见森林。高家堰就是一处。</p> <p class="ql-block">清口水利枢纽工程</p><p class="ql-block">清口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这里在古代是泗水入淮口,泗水又称清水,因此这里也被称为清口。</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黄河、淮河、运河交汇于洪泽湖入黄河口门,这个口门便是我们提到的清口。但黄河水位高,极易倒灌入淮河、运河,致使河道淤塞。轻则不利航运,重则导致水患频发。明清两朝就有“清口通则全运河通,全运河通则国运无虞”之说。</p> <p class="ql-block">因此,处理好黄、淮、运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黄河泥沙淤积、淮河通畅、漕运安全问题,是保障运河畅通运输的重要一环。</p><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座集当时中国水利规划设计与工程建设、管理最高成就于一体的工程——清口水利枢纽就此诞生。</p><p class="ql-block">明以前,清口一带已有一些水利工程,如高家堰、南运口等,但没有形成体系。</p><p class="ql-block">潘季驯于万历六年(1578年)第三次出任河道总督,对黄、淮、运进行了总体规划。他规划思想的核心是“束水攻沙”和“蓄清刷黄”,根本目标则是确保漕运的畅通。</p><p class="ql-block">潘季驯设计了一套由遥堤、缕堤、月堤和格堤组成,于遥堤上修建减水坝的堤防体系,并于1579年在黄河两岸完成徐州至淮安长达600里的遥堤,实现了“束水攻沙”的目标。自此,黄河被固定于徐州至淮安一线。</p><p class="ql-block">同时,在黄河和淮河交汇的清口一带,潘季驯则实施“蓄清刷黄”的方略。他通过加高加固高家堰,大大抬高了淮河水位,中国第四大湖泊——洪泽湖,也在这次黄淮的碰撞中产生。</p> <p class="ql-block">清代,河督靳辅、张鹏翮等人在此基础上继承创新,几次挥师清口,采取加高加固高家堰的措施,使洪泽湖水都集中到清口流出;在清口筑坝一座,使得淮水三分入运河,七分入黄河,以便冲沙防淤。一系列措施使得清口水利枢纽日益完善。</p><p class="ql-block">清口水利枢纽这组由河道、闸坝、堤防、疏浚、维护、水文观测等工程共同组成的大型水利枢纽,是大运河上持续时间最久、设计最复杂的工程。它共分为四个部分:自东而来的里运河、依托洪泽湖的引淮工程、抵御黄河的御黄体系,以及渡过黄河之后的中运河。</p> <p class="ql-block">清咸丰五年(1855),随着黄河在河南兰仪县(今属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改道东北流,结束了黄河夺淮七百年的历史,清口水利枢纽的历史使命也暂告一段落。</p><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之所以能成为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精巧的运河之工当居首功。无论是南旺分水水利枢纽,亦或是黄、淮、运三河交错的清口水利枢纽,其工程之美、工程之坚、工程之妙,造福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p> 鲁国故城遗址,周公庙。 <p class="ql-block">自淮安洪泽湖大堤开始了回京的行程。此次出游鲁运河,收获颇丰。回程沿着大运河北上,跨过淮河,感觉更加亲切,况且还有新的发现。</p><p class="ql-block">中间计划停留两个晚上。第一站选在曲阜。曲阜三个人都来过两次以上,这次就不去看望孔孟两位老夫子了。来程时路过济宁遗漏了“鲁国故城遗址”,回程时特地补上。同时顺访周公庙。</p> <p class="ql-block">周公庙,亦称文宪王庙,是祭祀周公的庙宇,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鲁城街道周公庙居委。因封建帝王曾封周公为"元圣",故又得名为元圣庙。曲阜周公庙是全国三大周公庙之一。周公庙经过了宋、元、明、清的先后多次修建。</p><p class="ql-block">周公庙整个建筑群呈长方形,四周修建红墙包围,一共三进院落。现存有殿、亭、门、坊共57间,占地约75亩,庙内古树掩映。周公庙西北,有一处隆起的高地,人称“望父台”,又名“伯禽台”,传为当年伯禽向西望父祭祀之地。</p><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5日,周公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周公庙是祭祀中国西周初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周公的庙宇。</p><p class="ql-block">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因采邑在周,故名周公。他是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弟。他曾佐武王伐纣灭商,以功封于鲁,成为鲁国的开国始祖,所以鲁人称他为"元公",又称"元圣"。</p><p class="ql-block">周公庙历经历代多次增修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庙庭总面积约28000平方米。四周红墙环绕,内分四进院落,有殿、堂、庑、亭、门、坊57间,历代古碑30余通,庙内有松、柏、杉、槐等古树名木交织庇荫,蔚然壮观。</p> <p class="ql-block">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周灭商后周公被封於鲁,因留佐成王,以子伯禽就封,周公死后,成王因其功特命鲁国立庙祭祀、鲁亡后,庙毁。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始于原庙旧址重建。占地七十五亩、建筑五十间,并存放宋元明清碑碣三十六幢。</p> <p class="ql-block">《金人铭》碑</p><p class="ql-block">《金人铭》相传成于西周初期,周公之子伯禽就封鲁国时,周公恐其有失,亲书铭文于老管家金人的背上。《金人铭》碑立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由当时曲阜举人、时任内阁中书的孔子第七十二代孙孔宪彝书写。碑文为柳公权体,笔墨遒劲、俊朗而有韵味。</p><p class="ql-block">原文:我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无残,其祸将然。勿谓莫闻,天妖伺人。荧荧不灭,炎炎奈何?涓涓不壅,将成江河。绵绵不绝,将成网罗。青青不伐?将寻斧柯。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曰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众人惑惑,我独不从。内藏我知,不与人论技。我虽尊贵,人莫害我。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戒之哉!戒之哉!</p> <p class="ql-block">康熙的碑亭。</p> <p class="ql-block">元圣殿。</p> <p class="ql-block">明德勤施。</p> <p class="ql-block">经天地纬坊</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二年(1523年),赞颂周公辅助周武王成王安顶周王朝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不忘初心,坚持打卡。</p> <p class="ql-block">曲阜鲁国故城,是中国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曲阜市区和东、北面。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p><p class="ql-block">曲阜鲁国故城城址略成扁方形,面积约10.45平方千米,城墙周长约11.9千米,城垣东西长3.7千米,南北宽2.7千米,东、西、北各3座城门。</p><p class="ql-block">曲阜鲁国故城分外城和内城2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规则的圆角长方形,东西最长处3.7千米,南北最宽处2.7千米,周长11.5千米;内城平面近方形,东西宽约550米,南北长约500米。曲阜鲁国故城发掘墓葬200余座,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主要有鬲、甑、盆等。</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曲阜鲁国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国保碑,绝对不容错过。</p> <p class="ql-block">经和当地工作人员了解,遗址就在附近的大片土地上,出土的东西都在孔子博物馆里呢。早就回填,三通一平了。</p> <p class="ql-block">杨同学是旅游达人,跑的勤,跑的多,跑得快。两口子国外通飞机的地方去了大半,国内已经完成所有省份和著名景点的覆盖,尚有一些死角有待清扫。这次随我们也是一次扫荡之旅。</p><p class="ql-block">随身携带盖章本子,每到一个景点能盖尽盖。鲁国故城遗址不多,只收获了国保碑和印戳。</p> <p class="ql-block">孔子在身边。</p> <p class="ql-block">街景。</p> <p class="ql-block">鼓楼。</p> 望父台 <p class="ql-block">考虑到“鲁国故城遗址”收获还是单薄,本来想今天一早去孔子博物馆看看出土的文物弥补现场不足的缺憾,但临睡前还是想去故城遗址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早餐时汇报了新思想,大家一拍即合。</p> <p class="ql-block">驾车到昨天周公庙旁边的“遗址公园”管理处,和昨天得到信息一致,公园封闭不开放。按照昨晚搜集到的背景材料,有一处“望父台”景点在附近。向看门的师傅打听后开车反复寻找,终于找到了。一样是不对外开放,但看门师傅欣然同意我们入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望父台”的由来</p><p class="ql-block">在孔林神道西百余米处,有一处隆起的高土台,名曰"望父台",也叫"鲁公伯禽台"。相传周武王灭商,封其弟周公旦于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佐成王,世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任鲁国公后,平定内乱,忧思国政,经常思念父亲周公。为了排解内心思虑,特命人筑台。想念父亲时,便到此台上向西遥望镐京拜祭,恰似见到其父,聆听周公"忠君爱国"的教诲,体现了第一代鲁公伯禽的忠孝文化思想,此台故名"望父台"。</p><p class="ql-block">原台残存封土不过6、7见方,高约二米余,地下夯土范围南北约60米,东西约80米。根据《望父台墓葬区保护展示方案》,对望父台台体进行人工覆土,现台体长约29米,宽约25米,并设置围栏加以保护。</p> <p class="ql-block">《诚伯禽书》</p><p class="ql-block">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p><p class="ql-block">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p><p class="ql-block">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p><p class="ql-block">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p><p class="ql-block">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p><p class="ql-block">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p><p class="ql-block">博文多记而守以浅者,广。</p><p class="ql-block">去矣,其毋以鲁国骄士矣!</p> <p class="ql-block">鲁公望周公。</p> <p class="ql-block">伯禽望父</p><p class="ql-block">伯禽任鲁国公后,牢记父亲周公的谆谆教诲,全力操持国事,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每当想念远在国都的父亲母亲时,他都到城西的这块土台上遥望镐京的方向,后来便命人高筑土台。每当忧思国政想念父母时,他便到此台上向西遥望镐京拜祭,恰似见到其父,聆听周公"忠君爱国"的教诲,思考治理鲁国的良策。在周公的影响下,伯禽将鲁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体现了第一代鲁公伯禽的忠孝文化思想,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要热爱祖国、忠心为国、报效祖国。</p> <p class="ql-block">大棚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望父台墓葬区概述</p><p class="ql-block">望父台墓葬区是1977年对周代鲁故城普探发现的四处墓地中较为重要的一块墓地。其范围东西约1200米,南北约1500米,已初步探出大中小各类型墓葬100余座,是城内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贵族家族墓地。其中大型墓在排列上呈现一定规律,至少南北四排,每排多寡不同,南部两排属于春秋中晚期,北部两排为战国时期。</p><p class="ql-block">战国黄玉马、错金银铜杖首、猿形银饰、兽面纹黄玉带钩、葵龙纹玉璧等大批文物在这里出土。此墓葬区对于研究阐释周礼文化、墓葬文化等有着重大的考古价值和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中心</p> <p class="ql-block">千年光辉。</p> <p class="ql-block">和门卫师傅亲切话别,他还推荐我们去少昊陵看看。</p> <p class="ql-block">到了少昊陵,可惜还是没有开放。遂驾车离开曲阜向济南进发。</p> <p class="ql-block">少昊</p><p class="ql-block">少昊是史前传说中的五帝之首。《帝王世纪》讲:“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徙都曲阜,崩葬云阳山”。颜师古讲:“云阳在曲阜,邑人谓今陵居一丘为云阳山”。《兖州府志·帝迹志》载:“少昊金天氏……黄帝之子玄嚣也……隆居江水,邑于穷桑,……登帝位,都曲阜。冢在云阳,即今曲阜东北二里,即今少昊陵也”。曲阜为少昊肇邑建都安葬之地,故古史通称曲阜为少昊之墟。《史记·周本纪》载:“少昊之墟,曲阜也,在鲁城”。</p> <p class="ql-block">少昊陵及景灵宫遗址</p><p class="ql-block">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少昊陵及景灵宫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城东旧县村的东北高阜之上,中国古代“三皇五帝”之一少昊的墓地,是中国著名古陵之一。因其形如金字塔,故有“中国金字塔”之称。</p><p class="ql-block">少昊陵遗址南北长231米,东西宽90米,面积约1.7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17间,碑刻26通,古树391株。景灵宫遗址位于少昊陵南侧,东西宽196米,南北长318米,面积约4万平方米。少昊陵及景灵宫遗址是宋代以来纪念黄帝和少昊的重要场所,对研究中国古代皇家祭祀制度、宋代石刻艺术等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2019年10月,少昊陵及景灵宫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高碑碎而不倒。</p><p class="ql-block">看来毕其功于一役是不可能的,好在来日方长,留个念想。</p> <p class="ql-block">背景材料:</p><p class="ql-block">三皇:</p><p class="ql-block">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p><p class="ql-block">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p><p class="ql-block">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义》;</p><p class="ql-block">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p><p class="ql-block">有巢氏、燧人氏,出自《庄子》、《纲鉴易知录》。</p><p class="ql-block">五帝:</p><p class="ql-block">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出自《吕氏春秋》;</p><p class="ql-block">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出自《史记》《大戴礼记》;</p><p class="ql-block">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出自《资治通鉴外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