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博物馆

阳光老妪

<p class="ql-block">到工商行办事,一抬头一一</p><p class="ql-block">昌平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栋建筑中有图书馆,</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在二楼</p> <p class="ql-block">第一印象不错。</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前 言</b></p><p class="ql-block"> 昌平历史悠久,自古素有"京师之枕""股肱重地"之美誉,数千年的文明史和建置史积淀了丰数千年的文明史和建置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独特的魅力由自然与历史、地上与地下、古代与现代等诸多文化元素相拥相育,既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又璀璨夺目、气象万千。</p><p class="ql-block"> 昌平之名,始于汉代,取昌盛平安之意。自汉代置县距今已两千余年,昌平之名延续至今。昌平地位独特、人杰地灵、文化璀璨,是北京历史画廊的重要一幕。在北京历史上,昌平既是"处喉吭之间,司门户之寄,京师大命,尝系于此"的战略要地,又是"南拱京华之富,北倚皇陵之雄"的重镇名城,更是南扶京城,东送温榆,孕育昌平人民的沃土。</p><p class="ql-block"> 昌平博物馆《古代昌平》展,以域内出土为主的古代文物为见证,展示古代昌平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今择精品集中展示,以飨观众。</p> 一 文明源雪山 <p class="ql-block">  昌平西北四十里的关沟,因其通行便利,成为历代南北大通道,其间一股山水顺流而下,涌出南口后流向东南,成为温榆河的干流。出南口不远在河道的北侧有一处台地,北依山而阻北寒,南临河而为水源,是古代农耕民族典型的宜居之地,因此在距今约五千年的原始社会末期,一个族群定居于此,这就是昌平地区最早的先民,开启了昌平历史发展的大幕。</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雪山遗址</b></p><p class="ql-block">北京市昌平区雪山村境内遗址</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遗址。位于北京市昌平区雪山村河边台地上。面积约1平方千米。1958年发现。20世纪60年代初进行发掘。主要揭出三个时段的遗存,前两个时段的遗存分别命名为雪山一期文化和雪山二期文化,后一个时段基本可归属于青铜时代早期的大坨头文化。</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雪山遗址出土石制工具</p> <p class="ql-block">  <b>雪山文化遗址</b></p><p class="ql-block"> 雪山文化遗址位于南口镇雪山村面积约90万平方米。1958年春被北京市文物工作者发现。1961年,北京大学历史考古系四年级学生在此进行了发掘。1981年和1982年,北京市考古研究所与昌平文物管理所又对雪山文化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p><p class="ql-block"> 雪山文化堆积厚0.5-1.5米,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期文化遗物相当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与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有相似之处,陶器以红陶为主,器物有小口双耳罐、盆等,距今6000年左右;二期属龙山文化范畴,陶器以黑陶为主,制作技术比以前有所提高,出土器物有敞口高领罐、敛口钵等,石器有斧、凿、磨棒、刀、刮削器等。这一时期灰坑出土的木炭经碳﹣14年代测定,距今已5000年,树轮校正年代距今约5500年,属原始社会末期。雪山文化的一、二期,其社会性质为原始社会阶段,即相当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时期。雪山文化第三期近似于夏家店下层文化,与中原地区商文化的遗物为同类型,出土器物有壶、鬲、碗、豆、纺轮等,距今已有40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雪山文化遗址</p> <p class="ql-block">  1961年秋,北京大学历史系老师邹衡、俞伟超、高明带领考古专业58级学生发掘雪山遗址。</p><p class="ql-block"> 俞伟超先生后來担任历史博物馆馆长!信感亲切!</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三足陶甗 双耳陶罐</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张营遗址</b></p><p class="ql-block"> 张营文化遗址位于昌平城东南邵镇张营村东台地,南北长250米,东西宽200米,面积5万平方米。经过调查发掘,共发现<b>夏商时期</b>的灰坑和带有烧土的居住房址,出土了铜器和大量的陶片。陶残片经过整理复原的器物50余件,分别为鬲、瓮、盆、钵、杯、纺轮等;铜器的代表物是刀、凿、渔叉、耳环;石器的代表物为石镰、石斧、石刀、石范等。通过对出土器物的鉴别,文化性质具有北方夏家店下层文化特征和龙山文化的特点,时间相当于夏代晚期至商代初期。张营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研究北京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内涵以及建立北京地区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增添了新内容。</p><p class="ql-block">范,即铸造模具。石范,即采用石料制作的模具。</p><p class="ql-block">石范铸造是铸造方法的一种,将物料熔化注入模具中,待其冷却或凝固后得到模具形体的物件。石范亦称石制原范,是泥制原范进一步的产物。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能用石范和泥范铸造简陋的工具和武器。石范是陶范的升级换代,石范与陶范相比更加坚固耐用,可重复使用,提高功效。</p><p class="ql-block">勾市春石范</p><p class="ql-block">铜刀石艺</p><p class="ql-block">铜镇石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白浮西周木椁墓</b></p><p class="ql-block"> 1975年3月和6月,在昌平县东南八里白浮村附近的龙山脚下,先后发掘了三座保存基本完好的西周木椁墓。三座墓结构类同,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出土了数百件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和十分罕见的西周带字甲骨残片。这是北京地区考古工作的重大发现,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文化,及北京地区的历史地理及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b>貮 汉制昌平县!</b></p><p class="ql-block">昌平设县</p><p class="ql-block"> 汉承秦制,延续了秦朝大一统的局面,在两汉四百年的时间里,为中华民族的特征奠定了基础,汉字、汉服、汉文化得以形成。开疆拓土,繁衍生息,使汉朝的疆域不断扩大,新的政区不断诞生,此时"昌平"二字出现,它是一个政区的名称"昌平县",同时也是昌盛平安的企望,以期在中原的北方能使民生乐业,疆域安定,从此"昌平"二字伴随这片土地上百姓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汉代双龙铜镜</p> <p class="ql-block">汉代残双龙铜镜</p><p class="ql-block">镜芯为双龙开口,底纹为水波纹,镜面素缘宽1.6厘米微凸,中间为馒头纽,内有残孔。</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隋唐时期的昌平</b></p><p class="ql-block"> 隋唐五代时期,隶属幽州的昌平是抵御突厥及东北蕃族的军事要地,也是民族融合的重要场所。而金戈铁马却不是此时昌平的唯一特色。作为河北平原北端陆路交通的枢纽,昌平此时是北方的军事重镇、交通中心和商业都会,商业和手工业繁盛。</p><p class="ql-block"><b>经济发展</b></p><p class="ql-block">农业:</p><p class="ql-block">昌平多山,可耕地大都分布于军都山前平原及温榆河一带的冲击平原上,域内水系众多,有较好的耕作条件,昌平的物产有粟、麦、胡麻、枣、栗等。</p><p class="ql-block">人口:</p><p class="ql-block">据考古发现,在北部山地尤其是东南平原都发掘了大量唐代的文物,表明隋唐时期昌平村落人口达到一定规模,《新唐书》载幽州"户六万</p><p class="ql-block">七千二百四十三,口三十七万一千三百一十二"。据此,昌平县户超过了五千,人口约有二万五左右,这是天宝年间人口最鼎盛时的统计。贸易:</p><p class="ql-block"> 幽州邻接游牧民族,是连接塞外与中原的桥梁,昌平有居庸关道通塞外,成为商品流通的场所。少数民族多以牛羊、马匹到幽州交换。</p><p class="ql-block"> <b>民族大融合</b></p><p class="ql-block"> 隋唐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潮流,幽州成为当时东北蕃族、突厥、高丽及西域胡人迁入的重要边镇。内迁昌平以及幽州其他州县的少数民族逐渐融入地方社会,而他们的尚武勇猛的社会习俗也在新环境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对此高适《蓟门行》有生动的描绘:"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p> <p class="ql-block">唐 朱府君墓志一盒</p> <p class="ql-block">四个斜面上是线刻的人身兽首的十二生肖。</p> <p class="ql-block"><b>叁</b></p><p class="ql-block"><b> 溶合辽金元</b></p> <p class="ql-block">  辽金元时期的昌平,多民族日趋融合,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元大都的建立,奠定了北京政治中心的地位,昌平在元朝的发展进程中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元代上都、大都两都并存,形成了两都岁时巡幸的局面,而昌平正是在两都来往的要冲之地。</p> <p class="ql-block">从图上可知当时男、女皆髡法</p> <p class="ql-block">辽代陶缸 </p><p class="ql-block">陈庄出土</p> <p class="ql-block">辽代綠釉马蹬壶</p> <p class="ql-block">明代 紫砂钵</p> <p class="ql-block">元代 酱釉双系汲水瓶</p> <p class="ql-block">元代青釉胆瓶</p> <p class="ql-block">明代青釉罐</p> <p class="ql-block">元 残陶瓮 辛店出土</p> <p class="ql-block">元 记事碑</p><p class="ql-block"> 首行题有:"大金国中都大兴府上古郡昌平县海北乡崔村锣钛邑"。本碑刻记叙了金朝对于一片栗园的见证。碑阳所属内容为金朝之事,但是属于元朝补刻。在碑文的开始就刻明了发生事件的具体地点:"大金国中都大兴府上古(谷)郡昌平县海北乡崔村锣钹邑"。崔村,地名,经历金、元、明、清,到现在仍在使用。锣钹邑,是一种民间组织,专司佛事活动,以擅长演奏锣钹而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肆 畿辅立重镇</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明清昌平</b></p><p class="ql-block"> 公元1368年明朝确立,之后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同时择皇陵于昌平之北的天寿山,由此更确立了昌平的历史地位,以服务陵寝为中心内容,并升县为州,下辖密云、顺义、怀柔三县。</p><p class="ql-block">.公元1449年明朝与北方的瓦刺部族因战事发生了"土木之变",皇帝被虏,公元1450年修筑永安城,用以加强皇陵的防守,三年后昌平的治所也从旧县东迁到永安城内,形成军事、行政合一的昌平政治中心,并延续至今。由崔学履主编的明《隆庆昌平州志》为我们认识明代昌平提供了详实依据,也是现在所见到的第一本昌平志书。书中勾勒出了明永安城的外貌、布局及主要建筑,概括出了著名的"燕平八景",即:天峰拔萃、石洞仙踪、银山铁壁、虎峪辉金、龙泉喷玉、安济春流、居庸霁雪、松盖长青,是认识昌平最全面的百科书。以至对昌平在明代的定位为:成祖文皇帝驱夷拓国,建鼎卜兆以定万世之业自昌平始……。祀莫重于陵寝、戎莫重于畿辅,昌平为京北重地。</p> <p class="ql-block">明十三陵平面布局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明 长城</p> <p class="ql-block">永安城</p> <p class="ql-block"><b>  明代重兵器:炮</b></p><p class="ql-block"> 在明代执政的200余年里,始终与北方民族不和,先是蒙元遗存,后是满金部落,征战防御始终牵制着明朝的主要精力,以大量的财政来保证北部战事的需要,尽管如此还是发生了"土木之变"和"庚戌之变",使朝廷备受压抑。因此从战略上,以历代各朝所筑长城为基础,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构筑了明代的"万里长城",在关键区域还分别建筑了内、外长城,以期达到防守的目的;在军事战术上,用大量的金属筑成了当时的重型兵器火炮,利用火药的爆发力推动弹丸产生杀伤力,以取得战事的主动权。同时使用的还有"火铳"石炮"等火器。</p><p class="ql-block"> 昌平作为居庸关及明代皇陵的所在地,曾作为北京北部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遗留下了炮的踪影。在明代永安城内、沙河巩华城内,以及十三陵的兆域内都有炮的出现,更加验证了昌平处于"重镇"的位置,为巩固京北防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京张铁路南口段</p><p class="ql-block">清宜统元年(1909年),经过昌平南口的京张铁路,经过4年时间的修建全线通车,这是一条由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井施工、由清政府出资的国有铁路,便捷了北京至张家口的贸易往来,拉动了周边的经济。更重要的是在修建铁路的技术上是一个突破,成功地将铁路穿过"关沟"这一险峻山区,为中国铁路建设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聪明智慧</p><p class="ql-block"> 2013年,国家文物局将京张铁路南口至八达岭段作为第七批国保单位实施保护。昌平南口作为这段铁路的枢纽位置,留下了多处与铁路相关的老建筑,如南口老站房、东园、居庸关老站房,万国饭店旧址和机车库、老车间等建筑。这些近代的铁路设施与历史上的南口城、居庸关城形成了相互依衬,构成了南口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