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东城区北护城河风景如画</p> <p class="ql-block">东城区北护城河步道南岸</p> <p class="ql-block">北京北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马上到“大寒”节气了,北京虽然没有下雪,但零下的气温,北护城河边还是结冰了。</p> <p class="ql-block">这个路标真可以,雍和宫就在那里等你。雍和宫(The Lama Temple),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雍和宫,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其事务,并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雍和宫,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该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组成。从飞檐斗拱的东西牌坊到古色古香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间。</p> <p class="ql-block">地坛公园门票真心便宜,2元。</p> <p class="ql-block">春节将至,地坛公园门口很喜庆。</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来地坛公园,门口必须留影的。</p> <p class="ql-block">放一张导游图。</p><p class="ql-block">地坛公园,古称方泽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地之场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园内古木参天,绿草如茵,四季景色各异,是京城中一处不可多得的休闲胜地。每当春花烂漫、夏日葱茏、秋风送爽、冬雪皑皑之时,游人纷至沓来,感受那份宁静与祥和。</p> <p class="ql-block">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占地37.4公顷,与天坛遥相对应,与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隔河相望。</p> <p class="ql-block">地坛公园有很多年龄大的古树。</p><p class="ql-block">地坛作为皇家坛庙,园内有很多苍老遒劲、巍峨挺拔的古树,这些树主要是柏树,它们排列井然有序,也被叫做“仪树”。地坛现有古树176株,其中一级古树89株,树龄超过300年;二级古树87株,树龄在100年以上300年以下。</p> <p class="ql-block">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地坛有方泽坛、皇祇室、牌楼、斋宫等著名旅游景点,于1925年被辟为京兆公园。</p> <p class="ql-block">地坛公园银杏大道的银杏</p> <p class="ql-block">中医药养生文化园。</p><p class="ql-block">中医药养生文化园位于地坛公园东北角。其中的道路和溪流模拟人体经络布局,与金、木、水、火、土五个特色区相通。</p> <p class="ql-block">八段锦图</p> <p class="ql-block">张仲景像</p> <p class="ql-block">华佗五禽戏</p> <p class="ql-block">华佗像</p> <p class="ql-block">北京市民休闲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地坛公园神库</p> <p class="ql-block">位于方泽坛周围的独臂将军柏、大将军柏和老将军柏尤为引人注目,它们不仅树形独特,更富有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独臂将军柏虽仅存一臂,却仍英姿飒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与坚韧。</p> <p class="ql-block">大将军柏绿叶青枝,身姿挺拔,指挥若定,展现出一种威严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本图是老将军柏,虽已老态龙钟,但仍老骥伏枥,犹见当年风采。</p> <p class="ql-block">老将军柏</p> <p class="ql-block">方泽坛</p> <p class="ql-block">方泽坛,另收门票5元(2025年1月价格)。</p> <p class="ql-block">方泽坛</p> <p class="ql-block">在方泽坛拍摄的视频。</p><p class="ql-block">天圆地方,所以天坛是圆的,地坛是方的。</p> <p class="ql-block">方泽坛留影。</p> <p class="ql-block">春节前的地坛公园,梅花成为了最耀眼的明星。它们不畏严寒,傲然绽放,为这寂静的冬季带来了勃勃生机。梅花绽放,人们纷纷驻足观赏,感叹着梅花的坚强与美丽。</p> <p class="ql-block">参观玩地坛公园,向下一个目的地→孔庙+国子监出发。</p> <p class="ql-block">路过京兆尹</p><p class="ql-block">京兆尹,中国古代官职,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三国以后改称京兆郡。</p> <p class="ql-block">五道营胡同。</p><p class="ql-block">五道营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部,安定门立交桥东侧,属安定门街道办事处管辖,呈东西走向。东起雍和宫大街,西止安定门内大街,南与箭厂胡同相通,北有二条支巷通安定门东大街。全长632米,宽6米,沥青路面。</p><p class="ql-block">五道营胡同明朝叫武德卫营,清代讹称.名字虽已面目全非,但也是因驻扎军队而得名的。</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门票30元(2025年1月价格)。</p><p class="ql-block">数千年来,孔子一直被奉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文庙就是文明的象征。历代封建帝王对孔子无不顶礼膜拜,代代加封。</p><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是元、明、清三代皇帝祭祀儒家创始人、至圣先师孔子的场所,在规模上略逊山东曲阜孔庙,但却是形制最高的,里面的匾额楹联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规格最高、最为规范的。</p><p class="ql-block">自清康熙帝始,历代皇帝即位,必亲临北京国子监“辟雍”讲学一次,称为“临雍”,并到孔庙大成殿悬匾一方,并要求各地文庙效仿摹制。沿至清末,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大成殿内已聚集了由康熙至宣统九代皇帝御笔木匾九方,依次题字各为:</p><p class="ql-block">“万世师表”(康熙),</p><p class="ql-block">“生民未有”(雍正),</p><p class="ql-block">“与天地参”(乾隆),</p><p class="ql-block">“圣集大成”(嘉庆),</p><p class="ql-block">“圣协时中”(道光),</p><p class="ql-block">“德齐帱载”(咸丰),</p><p class="ql-block">“圣神天纵”(同治),</p><p class="ql-block">“斯文在兹”(光绪),</p><p class="ql-block">“中和位育”(宣统)。</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留影</p> <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太学</p> <p class="ql-block">孔庙大成门</p> <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大成殿内悬挂的十大字匾包括以下内容:</p><p class="ql-block">1、康熙皇帝题写的“万世师表”:寓意至圣之道与日月并行,与天地同运,万世帝王皆师法。</p><p class="ql-block">2、雍正皇帝题写的“生民未有”:昭示后人铭记孔子在创立儒家文化中的至尊地位。</p><p class="ql-block">3、乾隆皇帝题写的“与天地参”:表达以儒家学说教化天下的雄心壮志。</p><p class="ql-block">4、嘉庆皇帝题写的“圣集大成”:赞扬孔子集大成者的地位。</p><p class="ql-block">5、道光皇帝题写的“圣协时中”:赞扬孔子的中庸之道。</p><p class="ql-block">6、咸丰皇帝题写的“德齐帱载”:赞扬孔子学术思想和个人品德完美无缺。</p><p class="ql-block">7、同治皇帝题写的“圣神天纵”:颂扬孔子的品德学识和高超的神灵。</p><p class="ql-block">8、光绪皇帝题写的“斯文在兹”:指世间所有文化源于儒学创始人孔子。</p><p class="ql-block">9、乾隆皇帝题写的“辟雍”:表达以儒家学说教化天下的雄心壮志。</p><p class="ql-block">10、清朝末年最后一位状元、著名书法家刘春霖撰写的“道洽大同”:由清朝末年最后一位状元、著名书法家刘春霖撰写,悬挂于哈尔滨文庙大成殿正中孔子神龛上方。</p> <p class="ql-block">圣集大成(嘉庆)</p><p class="ql-block">集中某类事物的各个方面,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集:聚在一起。大成:原是孟子专对孔子的赞誉,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孟子称赞孔子,才德兼备,学识渊博,正如奏乐,以钟发声,以磬收乐,集众音之大成, 用以赞誉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后世君主皆以“大成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命名孔子尊号。孔庙主殿称“大成殿”。在当时除孔子外,其他人物不宜冠以“大成”之号。后来常用该词形容在某方面精通渊博超出一般的人或事物。</p> <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十大字匾之与天地参(乾隆)</p><p class="ql-block">“与天地参”是乾隆二年(1737年)御笔题书,时乾隆皇帝“临雍”释奠行三礼,书“与天地参”,匾额悬挂阙里及天下学宫。</p><p class="ql-block">“与天地参”的关键字是“参”。《周易·说卦》称:“参天两地而倚数。”《中庸章句》称:“为天下至诚……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之参矣。”朱嘉注:“与天地参,谓以天地并而立三也。”意为孔子地位与天地并列。“参”可理解为参拜之意,所以“与天地参”之寓意是赞誉孔子德行与天地并列,而为后人参拜。</p> <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十大字匾之“道洽大同”(黎元洪)</p><p class="ql-block">“道洽大同”是中华民国六年三月(1917年)黎元洪大总统所书。《易经》解,道为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泛指沧桑变迁的房屋规律。大同语出《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乃秦汉时代儒家学者虚构的太平盛世之臆想。道洽大同,公布扬儒学为人间正道之学,谓崇儒家学说可成就大同世界。</p> <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十大字匾之圣协时中(道光)</p><p class="ql-block">“圣协时中”是道光皇帝于道光元年(1821年)御笔题书。语出《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意为孔子的学术思想、个人情操,都是能顺应时代潮流,合乎客观实际的。寓意为尊崇孔圣之道协和万邦,凡事处置得体,恰如其分,以求事业顺畅发展,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北京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的最高学府、教育管理机构。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设立国子监,大德十年(1306年)下令重修国子监,至大元年(1308年)建成。国子监又称太学、国学,是设立在都城的中央官学。明、清两代沿用元代国子监旧址,并多次对其进行改造扩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国子监中院修建辟雍,至此形成国子监现有格局。辟雍殿是国子监内中心建筑,皇帝讲学的功能和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使辟雍大殿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中国教育传统,礼制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除此之外,辟雍殿内外非常引人注目,最具文化历史价值的就是清代乾隆、道光、咸丰皇帝御题的匾额楹联了。</p> <p class="ql-block"> “辟雍”殿概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国子监前院,透过太学门和琉璃牌楼门洞就远远看到辟雍的朱栏黄瓦,走进国子监中院,穿越门楼,汉白玉栏杆重叠环绕,造型独特的辟雍就全部呈现在眼前,那重檐之间,硕大艳丽蓝底金字的“辟雍”匾额格外醒目。辟雍殿是唯一一座专供皇帝讲学而用的宫殿,是乾隆皇帝为登基五十年“临雍讲学”(1785年)而建。辟雍修建于乾隆四十八年春,四十九年冬竣工。辟雍殿为重檐四角攒尖木构建筑,坐落在圜水中央的石基上,屋顶覆盖黄色琉璃瓦,四条屋脊向上汇集于鎏金宝顶,金光闪闪,气势恢宏。大殿四面为隔扇门窗,面阔三间,每间两扇门四扇窗,由立柱相通。殿宇外周建有回廊,红色檐柱、廊柱多达数十根。方形辟雍大殿四周环水,水上东南西北各建一座石梁桥通达四方,俯瞰辟雍,外圆内方,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宇宙观。大殿为正方形,按古代帝王规制,辟雍共为九间,意寓九州井田合为一宇,故天子讲学位居中央。殿内金砖墁地,上为团龙合玺井口式天花,中间无柱,抹角架梁,既宽敞华贵且结构巧妙。</p> <p class="ql-block">雅涵於乐”匾额,木质,黑底,正中为“雅涵於乐”四个大金字,四个字上方正中钤篆书章“古稀天子之宝”。匾额四周边框金漆,雕有群龙戏珠图案,工艺精美。乾隆师法赵孟頫和董其昌,“雅涵於乐”四字笔画圆润,字体沉稳而不失灵动,书风内敛、中和。 </p><p class="ql-block">“於乐”出自《诗经·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虡业维枞,贲鼓维镛。於论鼓钟,於乐辟廱。於论鼓钟,於乐辟廱。鼍鼓逢逢,蒙瞍奏公。”</p> <p class="ql-block">木雕→孔子讲学</p> <p class="ql-block">孔子知名弟子图片。</p> <p class="ql-block">参观乾隆石经留影</p> <p class="ql-block">十三经刻石,现存于北京孔庙,亦称“乾隆石经”。十三经是儒家的13部经典著作,全部共63万字。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十三经碑刻是历史儒家经典刻碑中最完整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一部书。</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p> <p class="ql-block">北京国子监“辟雍”,金碧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