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代的好官一一郑板桥</p><p class="ql-block">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p><p class="ql-block">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译文:</p><p class="ql-block">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郑板桥任山东潍县县令时作)。</p><p class="ql-block">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江苏兴化人。清代著明书画家、文学家。24岁时中秀才(康熙五十二年,即1718年),42岁中举人(雍正十年,即1732年),44岁进士及第(乾隆元年1736年)。经历清朝3个帝王,用20年时间考中进士,中进士后6年终于被朝廷任命山东聊城县令,随后转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在县令位上为官12年,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心系百姓,政绩卓著,不畏权贵,一身正气。因不满官场阿谀奉迎,官员鱼肉百姓,沆瀣一气的污浊风气而辞官。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菊象征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势;松象征顽强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不畏艰辛的人生态度;竹寓意清雅澹泊、谦谦君子,代表正直和虚心的精神;兰象征高洁、清雅、贤德、俊雅,于世无争的性格。这些象征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古代文人墨客在诗歌、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中充分予以展现。工于书法,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擅长诗词,诗文真挚通俗风趣,受大众所喜欢。亦能治印。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在艺术上追求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曾言“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一个好人”。73岁卒于故乡江苏兴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