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龙岩环健户外发布周六(2025年1月11日)徒步信息:上杭县古田镇古炉村——梅花山虎园环穿,全程15千米,累计拔高700米。因新年开始的第一个周末,徒步线路不尽人意,尚未拉开新年徒步序幕,于是一看到信息,便报名参加。<br>周六,早起,室外温度4°左右,想着在梅花山脉徒步,于是多备了一些防寒衣服。7:43许,全队33人从龙岩人民广场乘坐大巴向目的地进发。<br>8:53许,到达徒步出发点——古炉村村部。其实,我们的徒步出发点是古炉村的水库所在地,因为前排徒有指挥有误,大巴上到了古炉村村部,只好多走1.5千米左右。<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用于种植藤类蔬菜的小竹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村里的风水树</p> 大巴停在古炉村的篮球场上,也就在村部的旁边,环顾古炉村,古炉村的村舍规整,依着山谷两边的山腰而建,几乎都是新建的小洋房,村子不大,应该只有三五十户人家;村部背后、篮球场旁边的山坡是一块色彩斑斓的黄草地,和高处草地边沿依然苍翠的树木形成巨大的色差,在蓝天白云下绘就成一幅美丽的图画,特别是树木丛中一棵枝繁叶茂、高大挺拔的古树,从树梢一条红色的布条来看,应该是村里的风水树。海拔1000米左右的小村庄静悄悄的,没有看到一位老百姓,也许天气寒冷的原因,也许已经出门干活了,也许老百姓对我们不敢兴趣……寂静得连一声狗叫声都没有。<br>从车上下到篮球场上,手指头有些冻,自然是一个下霜的天气,好在蓝天白云阳光明媚,大家稍作休整,便开启了徒步旅程。<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树木脱脂水池</p> 我们沿着水泥村道向水库方向前进,在即将离开小村子的时候,村道右边砖混结构的一排四口方形水池引我好奇,本以为是用于浸泡制造草纸毛竹的,但水池及其边沿没有丝毫石灰的痕迹,当看到尾巴一个水池浸泡着一根根树木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用来给树木脱脂用的。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蝴蝶兰种植大棚</p> 离开水池便离开小村庄,进入竹林水泥路段。我们沿着村道先平缓向下,然后平缓向上,9:27许,水泥路右边一排黑色大棚展现在眼前,走近一看,原来是蝴蝶兰种植基地。黑色大棚里的竹木架子上蝴蝶兰空无一盆,天气变冷,已经全部移到城郊结合部了,以便春节期间向广大民众销售,为广大家庭送去美丽和馨香。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猫头水库</p> 黑色大棚的尽头就是猫头水库,站在一条直线的库坝向库面望去,水位极低,平缓发黄的库底裸露出极大部分,只在较深的地方尚有一潭平静的水面,而且有一块巨石露出了身段,接近水面的地方,在阳光照射下,白白的,像盐田似的。为了全队合影,我们下到水坝下面的干枯湖底。合影完毕,大家沿着左手边山边的湖底前进。为了探明白颜色的东西,便走在干枯的湖底向湖心走去,当走近湿地的地方,才发现湖心边上的湿地、浅水结冰了,有的泥土长出了短短的冰凌,白茫茫的、煜煜生辉的“库面”是冰或者冰凌的颜色。冰层很薄,看来气温还不够低。 <p class="ql-block">从看到的湖底生长的唯一一棵叶子即将全部掉落的小灌木看,从靠近库坝枯黄的草地看,湖水应该一直处于比较低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离开库底边沿,上到水库畔边的密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库心石岛</p> 我们就这样顺着水库边沿,踩在松软的沙土上,观赏着高山小水库山一样颜色的湖水和亮晶晶的冰面,如此库底面貌非常少见,给人惊喜,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走进水库中心库底边沿的时候,之前看到的冒出水面的一块石头,其实是一堆石头,堆砌成了一个水库中心小岛,两块高出许多的大石头就像两只相互依靠的海豹;水库中央水面上还有两颗死而不倒的松树,昂首挺胸,向我们传递其顽强的精神。 9:44许,离开库底边沿,上到水库岸边的密林,紧接着从拱形库坝通过,看来这才是水库的主水坝,用混凝土浇筑而成,坝头很高、很坚固。不大的水库,建两个水坝,非常少见。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丽的“地毯”</p> 离开拱形库坝,马上进入长满芒萁、灌木的库畔,9;53许,又下到库底边沿,继续向水库尽头走去。这里的库底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干裂的湖底形成美丽的、没有规则的几何图案,在低温的作用下,在温暖的阳光下,形成黑白相间的冻土,就像一条美丽的地毯。不可思议的是干枯得开裂的库底,居然有些湿润,但裂痕丝毫没有减退,居然还结成了冰面或者形成了冻土!不得不让人敬畏自然的伟力!库底涓涓流淌的蜿蜒小溪,站立着一根根尚未完全腐朽的大大小小的树木,尽管有的细小到很不起眼,但依然向我们展现出不屈的身姿,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让人意犹未尽……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离开库底,进入山林向上拔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次停滞不前</p> 10:00许,再一次离开库底,进入山林,真正告别高山水库,走在了似路非路的草深林密的山路上。全队艰难地行进了一段,第一次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因为前面无路可走,不敢贸然上行;经下行探路的徒友报告,前队变成后队,一个挨一个跟着向下,然后再向上。走在最后面的我,享受到了走正确山路的福利,没有来得及向下行走,便收到了沿着直接向上探路徒友成功找到山路的信息,于是直接跟随,扎进一人多高的草丛山路,平缓向上。往下走的徒友,有的艰难硬拱,有的干脆返回,走我们这条正确的线路。其实,正确的山路就是被一段茂密的灌木、芒萁淹没的山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石砌古道</p> 10:34许,终于走在了石砌古道上。石砌古道草密林深,走在最前面的徒友还是要开路前进,好在冬令季节,不然苔滑难行。石砌古道断断续续,只在在陡峭的路段才用石块堆砌,以至于走在前面的徒友,时不时怀疑走在土石山路上是不是走错路了?有时甚至停下脚步犹豫一下。 <p class="ql-block">10:40许,上到粽叶路段,一人高依然翠绿的粽叶把我们淹没其中,要不断用双手或者手中的登山杖将粽竹拨开。</p> 10:52许,终于上到长满黄草的高山平地上,仰望天空,白云漫天,我们从晴天进入了阴天,看来腊月里的大山依然没有改变风云多变的性格。高山出平地是一个好地方,美丽的黄草坪成了大家纷纷打卡的好地方。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捡拾野橄榄</p> 走出黄草坪,便沿着山路平缓下行。11:00许,走到一棵野橄榄树下,几位徒友低头弯腰寻找捡拾,野橄榄在之前的徒步中见识过一次,仰望橄榄树上星星点点的橄榄,让人十分眼馋,可惜爬不上去,撼不动树,只好在高大的橄榄树下寻找起来。好不容易发现地上新鲜跌落的橄榄,捡起一看都被松鼠类的小动物吃食过,只有带柄的、有些干瘪的橄榄还完好无缺,但很难寻得,于是捡拾了几颗便匆匆赶路。 11:06许,下到泥土机耕道,进入了竹林路段。大家停下脚步,稍作休整,等齐了队伍,再沿着机耕大道向桂和村前进。 <p class="ql-block">11:36许,下到桂和村村口,走进了巨大水杉群落,一棵棵高大的水杉直插云霄,进入了“龙岩世界地质公园”。经过讨论,考虑到有小孩等原因,改道进入桂和村。进入桂和村,村民房顶、门前晾晒的板鸭、腊肉、猪肝等,洋溢着浓浓的、幸福的年味。</p> 11:50许,全队前后到达桂和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启了午餐时间。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毛冬青</p> 12:18许,全队开启午后徒程。我们沿着村道,向大麻地方向进发。在村道上走着走着,一户村民房屋傍边路边大石边上的一棵红果满枝头的毛冬青,洋溢着红红火火日益逼近的年味。这么大一棵古朴的毛冬青,独自一棵,独树一帜,与石为伴,从未见过,实属罕见,让人啧啧称赞。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晾晒中的板鸭和腊肉</p> 12:27许,在一位老伯的指引下,经过老百姓屋前晾晒的一杆板鸭和腊肉,便进入上山的石砌古道。刚进入石砌古道,左手边山坡上的一棵已经枯死的水杉,依然昂首挺立、高大伟岸,一副完成蓄水历史使命的光荣形象,似乎在告诉身旁的后辈,要为青山绿水做贡献,要为旱涝做贡献。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次横穿机耕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不知名的小草小红果</p> 12:31许,第一次横穿机耕道,继续沿着石砌古道向上攀登,从机耕道新鲜的黄泥路面看,机耕道近日进行了扩路施工。走着走着,路边两株贴地生长的小植物特别不一般,长叶阔面的叶面,绿色、紫色、白色相互交织在一起,中心长出许多类似于麦穗状淡紫色的花蕾,又好像是果实,要是种在花盆里,很有观赏价值。其旁边有几株比它更秀气的小植物,叶子有绿、有暗红,有的在小枝干上结出一粒红彤彤的小圆果,十分惹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二次横穿机耕道</p> 12:38许,第二次横穿机耕道,继续沿着石砌古道向上攀登。一路拔高,还真出汗了,于是减衣服的有之,靠边休息一下的有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双胞胎水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到坳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微型冬笋</p> 12:53许,上到一棵攀登途中看到的最大的一棵水杉,而且是一棵“双胞胎”水杉,枝干粗壮,造型优美,大家趁机驻足观赏一番,同时歇一歇。紧接着便上到坳口,通过坳口便进入下山行程,在竹林里一路向下。走在竹林里,对于毫无经验、匆匆赶路的我们,企图挖上一两颗冬笋,压根就不可能,因为冬笋是藏在泥土里的,有方向性。走着走着,徒友中还真有能人,居然在行走的路上发现了一棵微型冬笋,看着太小,大家瞧上一眼,都放弃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树门”</p> 13:19许,为了缩短路程,选择了直接下行的一条近道,弯腰通过一道“树门”,便离开竹林进入乔木灌木混合林。越往下走,越看不到老山路的痕迹,但大家还是在开路先锋的带领下,走走停停。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地鸟毛</p> 越往下走,植被越茂盛,特别是苔藓类植物的出现,告诉我们进入了有溪流或者潮湿的山地。13:24许,摸到了一条小溪边,发现一地鸟毛,应该是一只不知名的鸟类,遭到了食肉动物的残杀。小溪出现在眼前,我们开始沿着小溪艰难下行,在小溪上来回转折。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暂停前进</p> 13:34许,获得了前方传来的暂停前进的信息,于是原地等待。本欲沿溪而下,但石壁陡峭、乱石巨大,考虑到安全问题,经过开路先锋探明,只好上到溪边的山坡上,然后再下行到小溪。当殿后的徒友爬上山坡的小平地,发现走在前面的徒友因为走错了方向,正在折返回来。看来没有成熟山路的路段,走在末尾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下到小溪</p> 14:03许,经过一段陡峭山坡,又下到了小溪,开始走在了溪中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上。腊月时节,溪流水小,天晴干燥,鹅卵石不会湿滑,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还真是一条凹凸不平的好路。 我们就这样走在溪石上,走在蜿蜒曲折缓缓向下的小溪里,走在横七竖八的朽木当道的溪中鹅卵石上,忽左忽右,上串下跳,钻树洞、翻树障,第一次经历,感觉别有一番情趣,在青山围裹中,在涓涓溪流轻微的交响声中,一边小心谨慎地走着,一边观赏溪石风景和清澈的溪水,内心宁静,心境澄明,有如王维《青溪》中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br>尽管大家相互提醒,小心翼翼,但还是有几位徒友不小心踩落水中,打湿了鞋袜。寒冷的冬天,穿着湿鞋袜走路,真难为人,还真是一段难得的经历。<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踏石而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独木桥</p> 14:38许,终于走出“小溪路”,来到了仅剩下一根朽木的木桥处,真成了名副其实的“独木桥”,不过独木桥已经无法承受一个徒步人的重量了,要是春夏季节,溪流滔滔,可就不能从溪底踏石而过,唯有涉水而过或者绕道而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界碑</p> 从溪底上到独木桥桥头,路边的石碑告诉我们,我们走出了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走在了沿溪而下的石砌古道上。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两溪汇合处</p> 14:40许,顺着溪流下到两溪汇合处。两溪汇合以后,溪流渐渐变大,溪面渐渐变宽,小溪变成了大溪。 走着走着,古道靠山的一棵大树倒在了小溪的乱石上,挡住了前行的古道,有的徒友从粗大的树干下钻过去,有的徒友从粗大的树干上翻过去。 溪边古道,随着大溪落差加大,古道路面离小溪越来越高,走在溪边古道观赏大溪风景,又是另外一种景象。暖阳照射下色彩斑斓的小溪,透过茂盛的树木看到的大溪局部景色,让人神清气爽。伴随着落差不断加大,溪流的交响曲,时而低沉浑厚,时而委婉悠长,时而急切轰鸣,但都是欢快的、舒畅的,我们静悄悄地走着,生怕打扰小溪发出的悦耳的徒步交响曲。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左:下到有防护栏的古道(第一座古道水泥桥)/上右:第二座水泥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左:第三作水泥桥/下右:第四座水泥桥</div> 15:08许,下到有防护栏的古道,也是古道的第一座水泥桥,古道成了栈道,看来离村庄不远了。<br>15:25许,先后经过四座水泥桥,下到了标注桂和山峰口、河流环绕步道、大吴地(绿色小镇)的路牌,原来不知不觉下到了河流环绕步道的入口处。随即走在了泥土路面的机耕道上。<br> 15:34许,溪流响亮的轰鸣声告诉我们,下到了瀑布处。循声而去,原来瀑布躲在岸边巨石后面,潭水清澈,潭中有一石凸出,是顺溪而下看到的最大的一个瀑布,要是丰水期间,将更加壮观。 15:36许,下到第二块路牌处,分别通往“河流环绕步道”和“大吴地”。想着在步道上行走更有意思,便跟随走在前面的两位徒友向小溪走去。不到小溪不知道,小溪风光果然好,乱石穿空,溪水拍石,好一幅溪石山水画。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作而成的石头桥</p> 踩在小溪天然成就的石头桥,便上到对岸,沿着栈道往山坡上沿溪而下。走着走着,走在了满地枫叶的路上,从厚厚的一层枫叶看,从枫叶完整的成都看,近来几乎没有人涉足过,踩在上面,发出清脆的“唦唦唦”的声音,特别纯净。在山坡上绕了一个弧形,又回到小溪,然后经过一个一个大鹅卵石石墩连接的石桥,便回到了对岸。 15:50许,下到一个足球场大小的人工草坪,四周架设了一个又一个钢木结构的小型舞台,其中一块红色的“泉州市刘洋印象民族餐饮管理有限公司”10周年庆典活动的宣传牌特别显目,从亮丽的宣传画面看,应该在不久前举办的。当走出草坪时才知道,我们来到了“袁梦村”。 走出袁梦村大草坪的大门,我们走在了水泥路面的村道上。走着走着,右手边村道下面和溪流对面广袤的田地徐徐展现在眼前,田地里种植着插满密密麻麻小竹竿的经济作物,并且映射出橘黄的颜色,更有特别亮眼的白色蔬菜大棚,呈现出一幅袁梦村高山农业的美丽画卷。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辣椒地</p> 15:55许,来到了村道右手边的停车场。停车处村道对面的路坎下是一块插满小竹竿种着一畦一畦小辣椒的田地,绿色的辣椒叶已经干枯成橘黄色,只剩下漏网的数量稀少的红色小辣椒,原来是一个高山辣椒种植基地。 当走在前面的徒友发出大巴已经抵达的喊叫,便离开停车场,走向停车点。走着走着,右边割完稻谷,被水浸泡的水田出现在眼前,水田中央还竖着“袁梦村稻博园”的牌子,看来袁梦村是一个高山多元农业种植基地。(袁梦村就在大吴地自然村。据介绍,相传张氏到此开基,此地种有梧桐树,便称梧地,后美称吴地。大吴地村有着近2000年历史,位于国家级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南麓。) 16:03许,完成了徒步全程,大家稍作休整,乘坐大巴前往古田梅花小镇——乡村美食馆,就食晚餐。盐酒鸭、白切肉、酸菜猪血、芋子排骨等美食一上桌,大家吃得津津有味,一扫而光,都说是最可口的一次,看来美食味道真的不错。<br>17:10许,休闲一徒,美食下肚,乘坐大巴,乘兴而归。<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