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20日在喆啡酒店吃早餐,品种非常丰富,九点开车到了殷墟博物馆,刚开门人还不算多,请讲解员费用280元,拼了四家,每人35元还是比较划算的。</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殷墟博物馆是新建的,规模宏大,展区分类详细。由于不是原址,所有大型展品都是经过科技处理后移到展厅的。再就是部分稀有展品都去了国博,现场为复制品,还好由于殷墟出土文物太多,基本不影响展出效果。据解说员解释,现在殷墟出土的文物预估只是5%左右,还有大量的未开发区,留给后人去开发。</p> <p class="ql-block"> 据讲解员说,殷墟新博物馆西面的原址区还有大量的出土文物,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买全票去参观。</p> <p class="ql-block"> 精妙绝伦、气势磅礴的商代文物诉说着辉煌灿烂的商文明。装饰华丽、结构精巧、机动灵活的马车,展现着商王朝卓越的制造技术,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马车实物标本,更是对3000多年前商文明的生动诠释。</p> <p class="ql-block"> 马车不仅用于日常交通,还用于战争、礼仪、田猎等方面,更是商王、贵族的重要身份象征,也作为随葬品埋于其墓葬附近或墓道内,继续为亡者服务。</p> <p class="ql-block"> 历史更迭,木铜朽蚀,一代王朝的恢弘盛景已随岁月悠然远去,唯有深埋地下的庞庞马车载乘着我们穿越千年时光,一窥当年"车轿轿马萧萧"的壮阔景象。</p> <p class="ql-block"> 商代马匹管理已成规制,马车结构更加科学、驭马方式更为灵活。稳健快捷的马车不仅作为王室贵族的代步工具,也在驿站传递、田猎出行、载兵作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文献、甲骨卜辞与殷墟车马坑相互印证、真实再现了商代礼制下的马车功能配置。</p> <p class="ql-block"> 2017年出土于安阳大司空村,坑底部挖有轮槽,内置一车。马车形制较小,直辕直衡,保存有踵饰、 T 形车具、帆饰、害、管状衡饰、管状牛首衡末饰等铜车具。车辕左右各殉一人,呈俯身姿势,头部置于车衡之下。</p><p class="ql-block"> 根据该坑马车形制与人殉姿态,可确定该车为人力车,为殷墟首次发掘,对商代车马出行及车马随葬形制的研究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2020年出土于安阳钢铁公司,坑底部置一车两马。马车构件摆放较为散乱,铜车具附着其上。曲衡横置在前,左右装配双轭,末端装配三角形衡末饰。辕竖直延伸至车舆。车舆竖状放置,门朝一侧,方管状舆饰、 T 形车具、弓形器、铜镞置于车舆内部。车轴断裂,两端装配铜害,置于舆后方。不见车轮痕迹。马匹相背而卧。坑内殉一人,呈俯身姿态置于车舆上方。</p> <p class="ql-block"> 根据摆放散乱的马车构件,推测此坑为拆车葬。此类车马陪葬类型在殷墟出土的车马坑中较为少见。</p> <p class="ql-block"> 拂去历史尘埃,黄土下的马车徐徐显现。浩浩荡荡的马车、华丽精巧的车马器,再现了商人精于创造的智慧才干和千里驰骋的宏大图景。商代马车以广阔的视角展现着交通工具在社会生活、四方征战、礼制建设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展现着3000多年前东西方历史文化的交流互鉴与革新。</p> <p class="ql-block"> 历史洪流滚滚向前,商代古朴厚重的车马文明延续不断,为后世王朝所继承和发扬,并在传承创新中打下了中华文明不可磨灭的深刻烙印。</p> <p class="ql-block"> 殷墟的发掘,是中国传统金石学与西方田野考古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国家学术机构主持的首次科学发掘。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标志着新史学的开端。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来,疑古思潮盛行,认为"东周之上无信史";甲骨被大肆盗掘,殷墟发掘迫在眉睫。发掘殷墟乃重振中国史学的必然选择。</p> <p class="ql-block"> 1928年,傅斯年说服蔡元培设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殷墟因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被确认为商代晚期都城,并成为衔接史前与历史时期的关键节点。</p> <p class="ql-block"> 近代西方兴起考古学既与五四运动倡导的科学方法相吻合,又与"古史辨派"疑古辨伪、走出书斋建立新古史的目标相契合。一批国外学者在中国从事考古调查,助推了考古学的传播,但西方学者提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也刺激了诸多有识之士。1926年,李济山西西阴村调查是首次由中国学者主持的考古调查;1928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甫一成立,即成为中国科学考古学得以成长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 1928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开启殷墟考古,这是由中国学术团体主导的自觉考古活动,初步揭示了殷墟青铜文明盛况;中国现代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也在摸索中逐步形成;第一批中国考古学家得到锻炼与成长。</p><p class="ql-block"> 1950年,殷墟考古得以重启,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改隶中国社会科学院)主要负责殷墟考古工作,安阳市文物考古部门于不同时期也取得重要成果。殷墟近百年发掘取得的丰硕成果为探索商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鼎盛期:1934年10月至1935年秋,梁思永主持发掘王陵,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前所未有,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小屯宫庙区的第十三至十五次发掘,主要由以石璋如为代表的年轻人负责,发掘理念与方法得到进一步更新。大量版筑基址、YH127甲骨窖穴、宫庙区祭祀坑、众多随葬青铜器的墓葬等是这一时期发掘的典型遗迹。复杂的地层及众多遗物,使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得到不断的应用与修正,标志着遗址发掘方法的逐渐形成与完善。</p> <p class="ql-block"> 邹衡先生: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夏商周考古学文化研究体系框架构建者,被誉为"商周考古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 2018年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发布会,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一个多元一体的过程,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最终融汇凝聚出以夏代中晚期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文明。</p> <p class="ql-block"> 司母戊鼎(复制品)晚商,安阳武官村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陶三通,晚商,1972年安阳白家坟西地出土,出土时三通水管呈" T "形,南北一条水管保存17节,全长7.9米,东西向的一条</p><p class="ql-block">保存水管11节,全长4.62米。两者交接处有一个三通水管连接,表明当时铺设的地下,排水管已形成网络分支。</p> <p class="ql-block">鸟形骨刻刀</p> <p class="ql-block">嵌绿松石骨虎</p> <p class="ql-block">嵌绿松石骨虎</p> <p class="ql-block">嵌绿松石骨蛙</p> <p class="ql-block">嵌绿松石骨蛙</p> <p class="ql-block">头簪子</p> <p class="ql-block">钱贝</p> <p class="ql-block">盧芹齋(1880-1957),向国外倒卖文物最多的败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