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洗澡的悔愧》有感:莫待亲逝空叹悔

摇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读完梁部长的《洗澡的悔愧》,内心久久无法平静,一种深深的触动与感慨如潮水般涌来。这篇文章以“洗澡”为线索,串联起梁部长不同时期的生活片段,从平凡日常中挖掘出了深沉厚重的父子情,以及子女对父母常有的那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追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篇文章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内心深处关于亲情的那扇门。梁部长笔下的洗澡场景,不仅仅是简单的清洁身体,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开篇提到现代城市人洗澡的便捷与享受,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洗澡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么艰难的洗澡条件,但也能感受到时代变迁带来的巨大差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梁部长回忆起学生时代跟着父亲去洗澡的温馨场景,那认真的动作、幽默的话语,饱含着无尽的父爱,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对那段时光的眷恋与怀念。这不仅是洗澡,更是父子间情感交流的特殊时刻,这种亲情的温暖,也深深打动着我的心。我仿佛能看到自己小时候和父亲相处的点滴,那些被我忽视的瞬间,原来都充满了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笔锋一转,梁部长讲述了九十年代末的一次经历,给文章蒙上了一层沉重的悔意。当时父亲身患口腔癌,正在接受化疗,因居住环境限制,半年多未能洗澡,身体痒痒难受。在去看望父亲时,父亲提出想去洗澡,却被他以当天没时间为由推脱,甚至将答应第二天带父亲洗澡之事忘得一干二净。这一情节读来令人揪心,不经意间的疏忽,与父亲曾经对自己的悉心关怀形成了强烈反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读到这里,不禁想起自己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疏忽。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且毫无保留的,他们总是倾尽全力给予;而子女对父母的关心,却常常因为各种理由大打折扣。梁部长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发出了“向上亲,孝敬父难”的感慨,这让我们也不禁反思自己在对待父母时,是否也有过类似的遗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时间的推移,梁部长对自己的行为愈发悔恨。这种悔恨,不仅仅是对一件小事的追悔,更是对自己在父母亲情面前的疏忽的深刻反思。它反映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忙于工作、奔波于生活琐事,却忽略了父母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内心很渴望的需求。“子欲孝而亲不待”,这是一种无法弥补的心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梁部长在文章结尾表达了对父母深深的愧疚与忏悔,只能在父母遗相前点灯焚香,祈求原谅。这让我们深刻意识到,尽孝不能等待,我们要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每一刻,用心去倾听他们的需求,哪怕是最细微的小事,都可能成为他们心中莫大的慰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梁部长的这篇《洗澡的悔愧》,宛如一记警钟,提醒着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记回头看看父母,用实际行动去关爱他们,莫让亲情留下无法挽回的遗憾。这篇文章让我们明白,亲情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我们不能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而应该在当下,用爱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