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不仅拥有众多的古建和丰富的矿产,更有内外两道长城横穿晋北,妥妥一个长城资源大省。</p> <p class="ql-block">2024年秋天,“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全省贯通,东起天镇县平远头,沿外长城西至偏关县老牛湾,再沿内长城向东南折向灵丘县平型关。</p> <p class="ql-block">公路开通一个月后,我的自驾行程从平远头开始了,这里是明代长城大同镇的东起点,也是山西长城一号公路的东起点。</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公路如一条蜿蜒的彩带,与古长城并驾齐行。以路引景、以景串线,不需许多折返,就能游遍山西长城。</p> <p class="ql-block">自驾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其实是在穿越时空,因为这条公路连接的每一处景点,都与长城内外各个民族的历史相互叠加。</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年间修建的李二口长城,是大同天镇县唯一的4A级景区,但不用门票,长城一号公路旁的古迹几乎都可以免费参观。</p> <p class="ql-block">李二口长城,依山而建,蜿蜒攀升。黄土高原的长城,大都就地取材,用黄土夯筑而成,历经四五百年依旧坚挺巍然。</p> <p class="ql-block">暮色中,今冬的第一场雪悄然而至,洁白的雪花飘落在长城上,温馨又浪漫,让我这次长城自驾之行,有了个梦幻般的开局。</p> <p class="ql-block">与大地同色同质的夯土长城,覆盖上清丽的白雪,更显沧桑厚重,其独特的风骨和精神,深深震撼着每个来访者。</p> <p class="ql-block">镇边堡,筑于明嘉靖年间,位于阳高县东北。堡子做了一些旅游开发,但仿古一条街萧条冷落,反而街后民宅看起来更有古韵。</p> <p class="ql-block">眺望雪中绮丽的人家,无数古人也曾在这里眺望,眼前寂寥沧桑的镇边古堡,五百年前曾住满秣马厉兵的守边将士。</p> <p class="ql-block">厚厚的白雪,掩盖了破败与凌乱,突出了质朴与凝重,每一孔窑洞,每一段残墙,都在诉说着一件件尘封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厚厚的白雪,涤荡了惆怅与悲凉,彰显了不屈与坚强,每一次驻足,每一次凝望,都在聆听着曾经的荣耀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如今环山沿海的网红公路不计其数,但专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而建的省级旅游公路,山西独一无二。</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公路,宛如一条珍珠项链,天镇、阳高、新荣、左云、右玉、偏关…,一连串诗一般的名字,穿缀其上。</p> <p class="ql-block">镇川堡西侧有一道高耸的山梁古称方山,方山上一座巨大的圆丘俯瞰河谷和古堡,那就是建于公元490年,北魏冯太后的永固陵。</p> <p class="ql-block">方山紧邻长城西寺段,巍峨高峻,但大雪封山,百里无人,车子只能开到半山腰,只好踏雪独行,拜谒同样孤单的千年古陵。</p> <p class="ql-block">冯太后一生两次临朝,驰骋政坛近30年,死后又倍享尊荣,独自葬于北魏一朝最大规模的陵墓,连后世女皇武则天都望尘莫及。</p> <p class="ql-block">可惜永固陵并非永固,1500多年的时光荏苒,当年极尽奢华的陵墓仅剩白雪覆盖的一丘黃土,令人唏嘘不已。</p> <p class="ql-block">山西外长城长约450公里,沿线分布的众多城堡是其明显特色。这些方正的土堡,曾是守边将士的家,战时金戈铁马,闲时耕于阡陌。</p> <p class="ql-block">得胜堡,明嘉靖时所建,外长城上最大的军堡,夯土墙仍十分齐整,门楼砌砖有修补痕迹,门外匾额刻“保障”,门里匾额刻“得胜”。</p> <p class="ql-block">墙外田野辽阔,墙内房舍成片,一条大街南北延伸,穿过一座砖箍方台,方台四面有门洞,台上过去曾建有庙宇。</p> <p class="ql-block">隆庆五年(1571年)这里发生过一件大事,明王朝在得胜堡,隆重敕封蒙古首领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宣布开放大同、宣府等地“立互市”。</p> <p class="ql-block">作为山西的重要门户,得胜堡不是孤立的一座堡,而是和镇羌堡、市场堡、得胜口共同组成了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堡群遗址。</p> <p class="ql-block">北侧的市场堡,建于“隆庆议和”后,是明代国内最大的官方马市。茶马贸易兴隆时,商贾云集,群马嘶鸣,一派欣欣向荣。</p> <p class="ql-block">东北的镇羌堡,嘉靖时建,紧挨长城关口得胜口,为首冲之地,就保障长城安全和维护市场贸易而言,地位都极其重要。</p> <p class="ql-block">而得胜口作为外长城上的一处重要关隘,最早建于洪武年间,是通往蒙古腹地的必经之路,曾有“东山海、西嘉峪、中得胜”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得胜口最早是作为九边重镇大同镇的北部御敌门户,戒备森严,建有围城和横穿长城的石砌砖包城门,城门上矗立高大城楼。</p> <p class="ql-block">明中期开放贸易后,直至清代,作为万里茶道的中转站,南北贸易的集散地,商旅络绎,店铺云集,有“日进斗金得胜口”之名。</p> <p class="ql-block">只是到了近代,随着铁路、公路开通,得胜口彻底失去了交通要道和商贸重镇的地位,人去楼空,繁华落尽,只余断壁残垣,如血残阳。</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号公路,依明代长城脉络而行,但不仅限于明长城遗址,时常会穿越到更久远的时空,让你不得不佩服山西深厚的人文底蕴。</p> <p class="ql-block">左云县的保安堡北,明长城内侧,一座沧桑的夯土墩台孤独地矗立在原野之上,这就是山西仅存的汉代烽燧一汉亭障。</p> <p class="ql-block">汉代时这里为汉匈边境,汉亭障曾棋布于此,战时瞭望报警,平时作驿站,如今遗迹尚存6米高的墩台,及160米长的环形拦马墙。</p> <p class="ql-block">孤独的汉亭障已经在这里守望了近两千年,夕阳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莽景象令人难忘,思古幽情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汉亭障西,宁鲁堡北,一座山岭气势雄浑,岭上堞垣崇隆,烽堠峻整,这就是有“小八达岭”之称的摩天岭长城。</p> <p class="ql-block">傲骨嶙峋的夯土长城从雪野中穿过,如游龙惊蛇,翻山越岭,攀崖过坎,一路向上,向海拔2200米的高峰绵延而去。</p> <p class="ql-block">摩天岭长城还有两处别具一格的景观,西坡有整个山西外长城硕果仅存的砖砌敌楼,而东坡有万里长城唯一的一处教堂遗迹。</p> <p class="ql-block">萧瑟的古长城脚下,这座建筑是如此地充满异域风情,高耸的尖塔,挺拔的券门,每一处装饰都体现着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这还真就是一座教堂,称八台子圣母堂,由德国传教士建于清代1876年,但其命运多舛,多次被毁,如今只剩前壁的中心塔楼。</p> <p class="ql-block">因为它和澳门的“大三巴”以前都是教堂,同样残缺,大三巴三跨挺立而它单柱擎天,所以人们给它起了个遥相呼应的名字“大单巴”。</p> <p class="ql-block">长城与教堂是如此不同,又是如此协调,建有建的道理,毁有毁的缘由,站在寂静废墟前,仰望阳光普照,宛如时光流转。</p> <p class="ql-block">翻过摩天岭是宁鲁口,关口东边的山坡上,有一座正方形的土围子,进门就看见一座敌楼骑长城而立,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镇宁楼”。</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同镇外长城全线唯一保存下来的砖砌敌楼,条石砌基,青砖到顶,高17米,也有资料说是中国现存最高的敌楼。</p> <p class="ql-block">敌楼建于明万历年间,南壁中间唯一的楼门被管理者封死,楼门上部为砖雕垂花门罩,仿木构门檐,石匾刻大字“镇宁”。</p> <p class="ql-block">传说破四旧时,欲拆此楼的人家里接连出事,镇宁楼才幸运保全,但泥巴封门这般,确实不是善待历史、保护文物最好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杀虎口,民国之前叫“杀胡口”,应该是山西外长城知名度最高的关隘,位于朔州右玉县晋蒙交界处,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所在。</p> <p class="ql-block">原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关城已拆毁,新建的关门呈拱桥状,城头两座门楼对峙,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依旧由门洞穿过。</p> <p class="ql-block">“哥哥你走西口,妹妹实在难留…”,歌里唱的“走西口”就是杀虎口,从清代开始,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与这里息息相关。</p> <p class="ql-block">一个“走西口”,走出了一个商贾云集的通商口岸,走出了一条繁盛百年的北方丝路,也成就了一个富甲天下的晋商集团。</p> <p class="ql-block">一场大雪,覆盖了时光遗落的碎片,站在崭新得有点令人失望的关门前,已很难找到烽火硝烟,或喧嚣鼎沸留下的蛛丝马迹。</p> <p class="ql-block">外长城从杀虎口转向西南,在偏关县的柏杨岭,与另一条从东南方向来的内长城相遇,两条长城交汇后,向西奔黄河而去。</p> <p class="ql-block">三道长城在山顶交汇,形成“丫”状交结点,此山也被称为“丫角山”。而三条巨龙绾成的那个壮观的长城结,叫作“山西结”。</p> <p class="ql-block">后来随着战事的加剧,这片区域又先后加筑了两道外长城,形成现在三纵一横,东中西三个相守相望的“山西结”。</p> <p class="ql-block">山西结所在的“丫角山”,亦是长城管辖的分界点,一路走来的外长城属大同镇,东南向的内长城和向西的二边长城都属山西镇。</p> <p class="ql-block">从柏杨岭至黄河,二边长城依山而行,长约45公里,其中“镇胡墩”是沿线残留的最大空心敌楼,内部拱券结构共有“九窑十八洞”。</p> <p class="ql-block">二边长城虽不长,但当年战事频繁,建造尤为严格,烽台棋布,军堡相望,扼守红门口的“三关前哨第一堡”水泉堡就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如今水泉堡最有名的是“地下长城”,上世纪60年代,为响应“深挖洞”的号召,用拆长城的砖,修建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战备地道。</p> <p class="ql-block">临近老牛湾,到达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西起点,“0km”标志文化驿站,长城一号与山西另一条旅游公路黄河一号在此交汇。</p> <p class="ql-block">在山西版图的西北角,南下的黄河,在此回环转折,旋出一个优美的一个环湾,东南那突出的高崖之上,就是明长城的老牛湾堡。</p> <p class="ql-block">黄河、长城,一个是华夏儿女的母亲河,一个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在老牛湾它们终于交汇在一起,神奇而震撼。</p> <p class="ql-block">老牛湾堡建于明成化时期,除夯土围墙外,堡内建筑几乎全部用石头垒砌而成,石屋、石院、石墙…,让人恍惚穿越到了古代。</p> <p class="ql-block">被称为“天下第一墩”的望河敌楼,建于明万历年间,三面临水,孤立崖头,好似舰首望楼,为老牛湾的标志建筑。</p> <p class="ql-block">河水碧绿,孤傲的敌楼危立崖边,黄土高原的沧桑在这里再现,大河静流的深沉在这里彰显,既粗犷浑厚又秀丽婉约。</p> <p class="ql-block">从老牛湾折返,长城一号公路开始沿内长城向东南方向延展。内长城是明万历年间,为加强战略纵深,在外长城内又修筑的第二道长城。</p> <p class="ql-block">内长城在山西境内有偏头、宁武、雁门三座关城,称“外三关”。外三关加上杀虎口关和娘子关,著名的长城十三关山西独占五席。</p> <p class="ql-block">偏头关地处内外长城交接处,屏藩三晋。明代长城设九边重镇,也就是九大军区,其中的山西镇,设置于偏头关长达113年。</p> <p class="ql-block">偏头关没有长城关口,只是一座城堡,就在今天的偏关县城,因为南门城楼修筑的比较雄伟,人们就把它当成偏头关的标志了。</p> <p class="ql-block">偏头关古城毁损严重,仅剩少许城墙和两座修复过的城门,紧贴城门洞就是杂乱的现代建筑,所以现在还只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偏关县城东40公里,有一座“老营堡”,规模宏大,东南西三个城门,高大的夯土墙尚可看出城堡曾经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如今,长城脚下这座闻名遐迩的古堡,滚滚战云和滔滔商海早已雨打风吹去,只是仅有一家饭馆兼旅店的偏远乡村。</p> <p class="ql-block">500年前,老营堡可是硬核般的存在,是万里长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除州城府县以外最大的军堡,</span>有“铁偏关,铜宁武,生铁铸成老营堡”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老营堡紧傍内长城,属于前方中的后方,在偏头关作为三关总镇的一百多年间,一直是后方指挥所和眷属们居住的大本营。</p> <p class="ql-block">老营堡到柏杨岭的长城上,有两块石碑记录着一场惨烈的战事。1564年俺答汗入犯中原,诱骗老营堡将士出堡御敌,结果700多将士遇伏殉国。</p> <p class="ql-block">嗣后山西镇树双碑于崖巅,铭刻700将士姓名。但动乱年代,石碑被砸,英烈蒙羞,待修长城公路时,才寻回残遗,补刻双碑。</p> <p class="ql-block">外三关中宁武关居中,为控扼内边之首,1542年三关总兵移驻于此。明末李自成曾在此激战七昼夜,恼羞成怒一把大火将古城烧个片瓦不留。</p> <p class="ql-block">明代建的鼓楼,位于现今县城中心,成为唯一的古城遗迹,而曾经的宁武关城,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只留下口口相传的故事与传说。</p> <p class="ql-block">阳方口位于宁武县城北13公里,是宁武关防守的最主要关口。现关城已毁,仅存的北门城楼牌匾上就写着“宁武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阳方口号称“山西镇长城中路第一冲口”,历史极其悠久,据说“阳方口”这名字,就是从“杨家将驻防的关口”演化而来。</span></p> <p class="ql-block">400公里的内长城,横穿晋北腹地,大部损毁,剩余部分建在太行余脉陡峻的高处,看起来气势更雄伟一些,山阴县的“广武长城”就是其代表。</p> <p class="ql-block">广武长城曾于万历年间包砖重建过,如今低处的长城砖已被拆光,唯余嶙峋的夯土墙芯顽强屹立,而高处的砖墙、敌楼等却依然完整。</p> <p class="ql-block">这段大约10公里的长城,几乎未经过人工干预,依旧保持原始样貌,被专家称为“明长城活化石”,更被长城爱好者誉为“最美野长城”。</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长城残破不堪,但刻满岁月的痕迹,每一处破败都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每一处坍塌都凝固着一个历史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广武长城上还有一处引人注目的景观一“月亮门”。其纤秀挺拔的造型,完美诠释了坚强与美,更像是一座长城精神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曾经这里是一座高大的空心敌楼,只是经过四百多年的岁月侵蚀,逐渐演化成一道独特的景观,成为“最美野长城”的标志符号。</p> <p class="ql-block">月亮门于2016年坍塌了,人们使用3D技术,又进行了精心修复,认真打磨的细节让它更坚固,原始风貌也得到了最好的重现。</p> <p class="ql-block">“广武长城”得名于长城脚下的这座“广武古城”。古城主体规制和构造基本为辽代故物,是中国现存唯一的辽代城池,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相较于不远处明代建的新城,这里也叫“旧广武城”,二千年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名将卫青、李广、杨业等都在此书写过英雄传奇。</p> <p class="ql-block">这里虽然是山西现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但城里几乎没有游客,古老的巷子以十字街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延伸,空旷寂静。</p> <p class="ql-block">距离广武长城约50公里,就是号称“中华第一关”的雁门关。雁门关位于忻州代县,以“险”著称,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被修复一新,外三关中唯有它还保持着曾经军堡的样貌。雁门关的具体情况,我在以前文章里曾有过专门介绍,这次自驾只是路过。</p> <p class="ql-block">内长城上的外三关和内三关,属“大关”,还有一些关口,虽然也称“关”,但归属大关管辖,如平型关,就归雁门关节制。</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在古代长城防御体系中级别不是很高,但在全国各类人群中知名度都非常高,这主要是缘于八十多年前一次举世闻名的战役。</p> <p class="ql-block">在平型关东5公里,战役原址建有大型纪念馆。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林彪师长的指挥下,在此伏击了日军一个运输队,大获全胜。</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大捷,是我军自抗战以来第一次大胜仗,在国土沦丧,节节败退的至暗时刻,其意义有多大,不言而喻。</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南3公里,有一座明代军堡,称平型关堡,明正德年间始筑。堡中心清代过街戏楼和北门的贞节牌坊,为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历经500年风雨的古堡,东门已消失,南门瓮城损毁严重,而北门及瓮城却保存完整,沧桑古朴,于寂寞之中悄然挺立。</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为山西镇内长城的最东端,坐落在大同灵丘县与忻州繁峙县分界线的平型岭上,因北有恒山,南有五台,此处为晋冀咽喉。</p> <p class="ql-block">关城为新建,城楼高耸,雉堞俨然。历史上的烽火边城,现代战争的热血雄关,厚重的历史,丰富的遗存,奠定了平型关的旅游价值。</p> <p class="ql-block">此行到这里已是终点了,站在城门回望来路,感慨万千,走了这么远,看了这么多历史尘烟里的断壁残垣,感觉每一眼都值得在心底深深记取。</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感兴趣,也去走上一段吧!去感受古长城的魅力,去发现山西的美,让自己的心灵在这片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土地上感悟和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