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天安门东侧的南池子南口向北走过菖蒲河,路东有座院落,红墙黄瓦,沿墙有一座黄绿琉璃瓦的门楼,两扇朱红大门始终关闭。</p> <p class="ql-block">它就是皇史宬</p><p class="ql-block">“宬”读音同“成”,百度解释是“古代藏书的屋子,特指皇家档案库”。</p><p class="ql-block">皇史宬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距今近500年。为中国明、清两代皇家档案存放处。</p><p class="ql-block">皇史宬分南北两院,由正殿、东配殿、西配殿、御碑亭、宬门等建筑组成,总占地面积84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皇家档案库建筑群,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藏书保护的优良传统和技术成就。</p><p class="ql-block">皇史宬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皇史宬的建造原因与防火密切相关。明弘治五年(1492年),大学士丘濬向弘治帝进呈:“自古帝王藏国史于金匮石室之中,盖以金石之为物坚固耐久,非土木比;又能扞挌水火,使不为患。有天下者断石以为室,锢金以为匮,凡国家有秘密之记、精微之言,与凡典章事迹可以贻谋传远者,莫不存贮其中,以防意外之虞。”其中“扞挌”为抵触之意。</p><p class="ql-block">邱濬认为,自古以来国家重要的档案都放在金匮石室里,相对于土木材料而言,金石更加坚固,可防潮防火,长久保存档案。</p><p class="ql-block">他向弘治帝建议:为稳妥保存国家重要文献档案,应该在紫禁城内建造一座砖石材料的建筑,把档案放入金质的柜子里,再把柜子放到该建筑内。同时,他还建议该建筑的选址地点为文渊阁附近。这个建议得到了弘治帝的认可,但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实施。</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十三年七月丁丑(1534年8月21日),嘉靖帝下令在“南内”(即皇宫外东南角)建造神御阁,用于保存祖宗神御像、宝训、实录等重要的档案资料。</p><p class="ql-block">皇史宬按照“石室”旧制,正殿为砖石结构,建在高1.42米高的石台基上,绕以汉白玉护栏,面阔9间,总长约49.4米,宽约23.6米,总高约19.2米,为黄琉璃筒瓦庑殿顶、拱券式无梁建筑,南北墙厚6.4米,东西墙厚3.45米。</p> <p class="ql-block">门匾由满汉两种文字书写;额枋、斗拱、门、窗全部用汉白玉石料建造,额枋上施以描金旋子彩画,殿门五孔。</p> <p class="ql-block">双扇石刻红漆大门</p> <p class="ql-block">大门是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门钉和铺首都是一体成型。</p> <p class="ql-block">室内屋顶是大跨度拱券结构,无柱无梁,足见明朝匠人的建筑水平。</p> <p class="ql-block">殿内有高2米的汉白玉须弥座,上置云龙纹镀金铜皮樟木柜32个。(其余120个保存在第一档案馆)</p> <p class="ql-block">“金匮”百度解释,汉语词语,拼音是jīn guì,意思是金色的盒子,一般用于存放比较贵重的或具有纪念意义的东西。</p><p class="ql-block">皇史宬金匱内收藏着明清皇族的玉牒、皇帝实录、圣训、印信等,另贮《大清会典》等古籍,都是珍贵的明清档案。</p><p class="ql-block">每个金匱约长1.35米、宽0.75米、高1.3米,使用楠木或樟木制作,外部包裹鎏金铜皮,可防虫蛀、霉变;根据史料记载的金匮大小估算用金量,平均每个金匮需要用1公斤黄金打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云龙装饰是铜錾工艺</span></p> <p class="ql-block">大厅的吊灯是民国时安装的</p> <p class="ql-block">室内有展览,对文物进行介绍</p> <p class="ql-block">山墙上设有对开窗,以便通风防潮</p> <p class="ql-block">窗户是石刻的,做为装饰不能打开。</p> <p class="ql-block">院内有雍正时期建的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院内一扇损毁的石门残件做为文物加以保存</p> <p class="ql-block">给小朋友拍照</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会成为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朋友给我拍的照片</p><p class="ql-block">皇史宬目前对单位开放,2025年有望对公众开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