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黛玉的美篇

玲黛玉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要述说的是一个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小村庄,砚台村,因很久以前村内有一形似砚台的土墩而得名。 </p><p class="ql-block"> 此墩者,砚台墩也,位于阜宁县施庄镇境内。</p><p class="ql-block"> 阜宁境内平衍无山,唯有冈阜。平地有堆谓之为墩。县境内称墩者,约数十处,如丰赐墩、沙墩、沟墩、砚台墩等。墩可分两种情形,一是在旧海岸线上、范堤以东,为防御海溢潮患所筑;一是范堤以西,大多为古墓所在或其他原因所筑。砚台墩位于范提以西。</p><p class="ql-block"> 砚台村,面积狭小到如果以一高分贝者居村中心位置呐喊,全村皆可闻也,可省却喇叭;人口稀少,不足千人,却是姓氏众多,计有丁、王、倪、施、唐、崇、姚、张、周、黄、岳、姚、刘、顾等。</p><p class="ql-block"> 村子虽小,故事却多。</p><p class="ql-block"> 从远的说 砚台墩,虽非为防御海溢潮患所筑,但砚台墩的传说却与范公有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宋朝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言,其政治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北宋年间范仲淹主持修建了从启东县吕四镇至阜宁县丰赐墩长达582里的捍海堰,明代后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此工程命名为范公堤。传说范仲淹在阜宁修建捍海堰期间,遗失了文房四宝中的一块砚台。那是一块有灵性的砚台,它在主人丢失处很快长高长大,占地数十亩,高达几十米,像高山,更形似砚台。当地人将其命名为砚台墩。砚台墩处于射阳河南三条岗之间。不知在以后的哪年哪月,砚台墩上兴建了一座寺院--中顶寺。寺院香火鼎盛,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当年寺院的建筑颇具规模,有老者这样描述,“北有少林寺,南有金山寺,中有中顶寺。”寺院普度众生,济贫帮困。有这样一件事还在为人们口口相传。寺院当年无偿为操办红白喜事的人家提供锅碗瓢盆等用品,大家用完即还,互相帮衬,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社会关系。可惜到了近代,砚台墩上的古老建筑毁于战火,中顶寺只能成为记忆和传说了。此墩为范公遗失砚台所幻化,肯定是后人附会传说,但墩顶当年建有寺院可能是真的,因为后人还经常在墩周围挖掘到破碎残缺的碎瓷片。这是听王上王讲的。</p><p class="ql-block"> 砚台村这里不仅和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道教的香火也盛极一时。在砚台墩的西边,“黄道士观”闻名遐迩。民国年间它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当年道士观的房产有几十间,地产达上百亩。时至今日,道士观荡然无存,但黄氏的后人深得先人真传,依然行着超度亡灵的道事。更为传奇的是“黄道士观”的前身。晚唐年间,道士观脚下也是一块佛教圣地,建有一座颇具规模的寺院。千百年来有一则故事被当地人口口相传。寺院外有一个石人,吸取日月之精华,天赋灵性,幻化成人形,与村姑巧云相爱,并生下一子。巧云家人恼怒中砸掉了石头人的头颅,巧云也含恨而死。巧云之子天性聪慧,力大无比,后被节度使李克用收养,取名为李存孝。位列李克用十三个儿子之末,民间往往以十三太保称之。李存孝英勇善战,天下无敌,屡立战功,是晚唐的著名将领。他在功成名就之时,回到故土重新为石头人安装了一个头颅,此寺院从此定名为“安颈寺”。这是听黄道士的第n代传人讲的。前几年,第n代黄道士传人驾鹤西区,其子将一使用了几代人的木鱼及供奉的太上老君捐赠了出去,黄氏再无后人承其衣钵。</p><p class="ql-block"> 砚台村有岳家,是民族英雄岳飞的后人,因受奸人所害逃难于此,繁衍生息至今。曾经有岳飞祠堂,但毁于近代的战火。</p> <p class="ql-block">此文作于2021.03.22,2025.01.20搬至美篇烟火玲珑作品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