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能的人爱抱怨,有力的人在行动,反省的人能成长

泠风思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文图原创:高英 〔美篇号27824435〕</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些天刷到心理咨询师常军的一则短视频,他说有的人就是爱抱怨,怨天怨地怨别人,一直抱怨到八十多岁还在继续抱怨,例如他的母亲就是这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抱怨的人的确很多,其中包括不少做母亲的人。由于母子关系天然地比其他关系亲密(子体脱胎于母体),做母亲的人一旦形成日常抱怨模式,就会对子女形成更为严重的精神伤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一个母亲总是抱怨这不行那不好,子女就会无所适从,而母亲把抱怨形成的负能量抛出去后就等于清扫了内心的垃圾,有良心的子女却在因母亲的抱怨导致烦恼丛生,不知不觉地成为了承载母亲负面认知和负面情绪的垃圾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常军也是深受其害,心理学专业出身的他自然地要寻求相关对策。现在他给人提的建议是,面对爱抱怨的人,即使是自己的亲人也要做到“过耳不过心”、“慈悲而不沾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建议真的不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爱抱怨的人,假如你面对的是一个不熟的人,就赶紧撤离;假如你面对的是一个熟人,就礼貌性地听听,减少接触;假如你面对的是一个亲人,甚至是父母,可以倾听但不必放在心上。这就是过耳不过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谓“慈悲而不沾身”,是说当你在精神层面无力改变对方的认知或在现实层面无力改变对方的处境时,只能是心怀慈悲地面对对方的抱怨,但不要让对方的负面情绪侵扰自己的身心、影响自己的生活。不然,你会活在别人的烦恼里,备受困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抱怨来自何处呢?来自一个人无力改变的部分。当一个人对现状感到无能为力却还想得到什么时,就会产生抱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抱怨并非一无是处,偶尔的抱怨既是一种情绪释放又是能够提醒他人忽略了自己的某种合理诉求的有效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当一个人日常充满了抱怨,把抱怨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就会不知不觉地扭曲自己的认知,并且给身边人造成极大的羁绊和困扰。尤其是做父母的人一旦这样,就会让子女感觉自己怎么做都无法让这样的父母高兴,从而产生不安感、无力感和负罪感,严重时会毁了子女原本可以幸福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如今温饱不愁且和平稳定的社会中,无论如何总在抱怨的人都是无能之人——他没有能力改变某种处境,他没有能力改善人际关系,他没有能力提升自我认知,他没有能力理解他人言行,诸如此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能的人爱抱怨,而习惯了抱怨的人只会越来越无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些有能力的人在干嘛?毫无疑问的是,能力强的人在行动。能力强的人不仅具备擅长干事的能力,而且心中充满了力量感,因而闲不住,必须要把力量感化为现实行动释放出去,就像一个勤劳的农夫,不停地开垦不停地收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2018年的时候,我在线上结识了一位昵称为“网风”的文友,转眼六年多过去了,虽然我们从未谋面,但是从他发的朋友圈内容里可以看出他一直在积极作为,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之外,他还坚持读书写文、参加法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昨天网风跟我分享了读书联系实际非常有用的心得,说自己这几年经济条件在变好,他在新的一年里会有新的开拓。网风总结说人生贵在“折腾”,经历才是真正的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网风是妥妥的行动派,他的过往经历的确证明了一直在“折腾”的他无论在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都大有收获,如今的他每天过得都很充实,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充满斗志和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收了网风分享的喜悦之后,我在称赞他的同时不由想到,有力量的人在行动,总在积极行动的人会越来越有力量,这与爱抱怨之人的生活局面正好相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类人既不是消极的爱抱怨之人又不属于积极的行动派,相对于爱抱怨之人来说是有能力处理问题的人,相对于行动派来说是思虑大于行为的人。这类人就是思考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思考的人大可以成为精神领袖,中可以成为科研人才,小可以成为侧重体验和感悟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就是一个小小的爱思考之人。以前我对自己的这一特性非常不满,觉得大有“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之嫌,直到看见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的视频里在讲允许人发展个性,是好的社会、好的教育的体现,例如让爱思考的人去思考。我才知道爱思考是一种个性特质,可以在社会上占据一席之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此我接纳了自己的这一个性特质,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人生感悟就是往往比别人多一些,于是决定善用这一个性特质余生坚持写东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仅就爱思考的如我一样的普通人而言,爱思考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会产生积极的行动力量,用偏了会陷入思虑过多带来的痛苦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的人生前五十年中,爱思考这一特质既让我成就了一些事又破坏过我的行动力,还带来了抑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我个人而言,抑郁是一种精神困境,是一种自我围困。不甘困住的我自然要突围,我突围采用的主要手段是反省,其实不只是反省,而是在反省中学习、在学习中反省,如此循环往复,从而在痛苦挣扎中自行觉悟,有所成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反省,尤其是坚持边学习边反省,会促进人的成长——精神层面的成长。然后,精神层面的成长会促进现实生活的改善或者心灵感受的优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世界的有趣之处就是人各具特色。无能的人在抱怨,有力的人在行动,反省的人在成长。你是哪一类人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高英写于2025年1月20日,腊月二十一,周一巳时</span></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3dfypt"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记住的,遗忘的,都在塑造今天的自己</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9zyi3tv"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庆幸自己没有成为作家</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9oz0db9"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日常潜意识的力量,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习惯甚至是命运——读小说《失踪的孩子》想到的</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h9416nk"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放下就是不刻意去用力之一:不独善</a></p> <h5><font color="#9b9b9b">本文图系作者高英原创作品,侵权必究。</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