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观岭散文:儿时的年味哪去了

丰茂枣林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儿时的年味哪去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散文)</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王观岭(山东乐陵)</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年关将至,春节也在前不久申遗成功。随着新春佳节的临近,40、50、60后的人们,有一个共同感受,年味逐渐变淡,与我们渐行渐远,再也找不回儿时的年味了。<br> 儿时的年味是什么?儿时的年味是溢满着亲朋好友的爱意;是浓化了的亲情;是贴满对联的宅院;是大门前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是弥漫在空气中的爆竹硫磺味…。过年意味着扫房间、蒸年糕、赶花街、买年货、吃午夜饭、放鞭炮、看春晚、大拜年、穿新衣、吃饺子、品美食、打灯笼、扭秧歌、走亲戚、压岁钱等。更重要的,过年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刻。我们与亲人围坐在火炉旁,品味着丰盛的午夜饭,享受着温暖的时光,分享着彼此血浓于水的亲情。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只有40、50、60后是最后一代认真过春节的人了,因为上一辈也就是30后以前的人,基本上快走光了。而80、90、00后一代人他们对过春节,都不太上心,过年只不过是象过五一节、国庆节放几天小长假一样。那浓浓的年味似乎已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冷漠和疏离。<br> 年味的变淡,是一个必然发生的现象,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那儿时的年味儿究竟哪去了呢?<br>  年味被鞭炮声带走了。爆竹声声辞旧岁,春风送暖入户来。儿时过年,家家户户燃放鞭炮,从小年到正月十五,鞭炮声不断,地上的鞭炮纸扫都扫不干净。尤其大年除夕零点一过,鞭炮声此起彼伏,在接连不断的鞭炮声中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大人孩子都知道,这是在过年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关部门出于安全和环保的考虑,越来越多的大小城市进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队伍中。住在县城的人们由于大部分住上了楼房,鞭炮声也大不如以前了。都说爆竹声声辞旧岁,没有了爆竹声,这年味也随之变淡了。年味被鞭炮声带走了。<br> 年味被丰盛的物质生活水平带走了。过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过年最期望的就是能吃到好吃的,尤其是吃一顿肉饺子,一顿大鱼大肉。可现在顿顿有鱼有肉,想吃什么就有什么。以前过年吃不到的美食,平时都能吃到。大家对过年的这份期盼也就不高了。年味已被丰盛的物质生活所替代。<br>  年味被快节奏的生活带走了。过年正是农闲时,以前人们很少出门务工,一心一意在家中过年,这可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了。而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外出打工队伍已成为社会的主流,来下及好好过一个年,又全身心投入到外出打工争钱的队伍当中。在这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似乎难以找到那份曾经的年味。 年味被亲戚们的亲情带走了。以前,兄弟姐妹多、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多,那亲戚也就多。过年走亲戚拜年,从正月初二走到正月十五,接连不断。今天走姑家,明天走姨家,后天走姥姥家,还有表兄弟姐妹家。有的套上牛车,骑上毛驴,踦上自行車,还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步行,一去就是一家子,围着几张桌子吃饭、喝酒、聊家常,谈天说地,其乐融融。<br> 现在,80、90、0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那七大姑八大姨的时代逐渐消失,亲戚自然也就少了,有的也很少走动了。即时拜年也是用手机解决,打个电话,发个视频而已。走亲访友的频率也就少了,随之年味也就变淡了。试想,若干年后,舅舅、姨妈、兄弟姐妹就只有这一称谓了。也需这真正地亲情,就只剩下自己的父母和子女了。这年味被亲戚们的亲情带走了。<br>  年味被互联网带走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娱乐方式更加多样化。以前,家家户户在午夜饭后,都围坐在电视机旁看春晚,彼此谈天说地拉家常。现在春晚也没有那些年的吸引力了,并且这单一的娱乐方式被互联网所替代,人人一部手机,都能上网,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样样具全。网络形成了阻碍了人们面对面互相交流的一道屏障。也觉得年味变淡了许多。 随着社会的变迁,似乎传统文化逐渐淡化。然而,年味所承载的亲情和希望,永远是人们心中难以割舍的节日。年味并没有消失,它只是隐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只要我们愿意去寻找,就能夠找回那份久违了的年味。<br> 让我们在繁忙的快节奏生活中,抽出点时间回到家中陪伴一下亲人。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为爸爸妈妈做顿饭菜,或陪同亲人外出旅游观光等活动,同样能享受到团聚的快乐。父母在,我们就有家可归;父母在,我们就还是孩子。父母尚在时,多陪伴陪伴他们,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天。因为,只有家才是我们永恒的港湾,只有亲情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br>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无论出于什么理由,我们都要利用这一节日,与亲人进行情感的交流。只要我们珍惜这一节日,用心去享受年味的存在,就能共同营造浓郁的温馨的过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