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在金秋》首发式

徐霞音乐工作室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等你在金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高清 MV 跟唱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主创人员和乐评人沙龙发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根据录音整理,如有疏漏敬请谅解)</b></p><p class="ql-block"><b>主持人:</b></p><p class="ql-block">谈笑(湖北著名主持人)</p><p class="ql-block"><b>主创人员:</b></p><p class="ql-block">刘聪(作曲)</p><p class="ql-block">刘玉(作词)</p><p class="ql-block">徐霞(演唱)</p><p class="ql-block"><b>特邀嘉宾:</b></p><p class="ql-block"><b>(按发言顺序,排名不分先后)</b></p><p class="ql-block">郭斌(文化学者)</p><p class="ql-block">李云中(著名乐评人)</p><p class="ql-block">黄念清(原湖北省文化馆馆长)</p><p class="ql-block">余惠承(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p><p class="ql-block">宋小燕(武汉大学在读博士)</p><p class="ql-block">单金龙(武汉音乐学院青年教师)</p> <p class="ql-block"><b>谈笑:</b></p><p class="ql-block"> 今天嘉宾们往这儿一坐,我们这首歌的主创,包括武汉音乐界的半壁江山都在这儿,说明这次首发式的份量是非常重的。要不这样吧,我们还是请几位主创人员你们先简单谈一下自己创作和演唱这首歌曲时候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b>刘聪</b>:</p><p class="ql-block"> 各位前来参加《等你在金秋》歌曲首发式的音乐界朋友、音乐爱好者朋友、音乐的知音:大家好!说到这首歌的创作,之前刘玉教授已经讲了她的经历,既普通又不普通,既短暂又漫长。</p><p class="ql-block"> 这首歌由于是给特定的人群创作的,所以在音乐语言上要有一个设定,不能什么都往上写,要尽量简洁、简单。我想起过去样板戏《红灯记》里头李铁梅的一个唱段:“听罢奶奶说红灯,言语不多道理深”。你看这就说到一起去了,“言语不多道理深”这是一个非常高级的要求,很难做到。因为想把道理说深了,长篇大论比简单几句话说的道理更深,可竟还不如简单的道理深,这有点掰不明白了。总之越简单,越难写。所以,这首歌曲就是按照这么一个思路来写。</p><p class="ql-block"> 大家可以看谱啊,“3 5 5 6 5 —”实际上它就只有3 5 6三个音,它又不能两个音之间隔得太远,隔得太远叫大跳,隔得近叫小跳,一个挨一个叫级进。所以,只有级进和小跳所组成的音乐语言才最容易平易近人,才最容易跟说话有内在的,更多的联系。但是说话有的时候容易平淡,音乐的特点在于超越语言。要以语言为基调,既要保持语言的内涵,同时要发挥音乐的特色。音乐超越语言才能体现出音乐的特色,这就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在这里,我先用3 5 ,然后再重复一个5,使它稳住,再向上一个6,然后再回到5,这样一个三音组构成的五音动机“3 5 5 6 5 —”,就是这首歌的核心。这首歌的核心在歌里边一共出现了几次呢?A段出现两次,唱两遍就是四次;而B段是A段主题提高纯四度的变化重复“6112 1—”在重复的过程中又抹掉了一个二度,变成了“6116 1—”,而不是“35 56 5 —”的完全重复。这样就把那个高音“2”留在B段的第二乐句只用一次,构成了歌曲的高潮点,用音乐的高点来组织音乐的上下起伏,形成内在组织的结构力和逻辑性。同时,又使情感在这一点上得到爆发,获得一种心理的满足。在这样一个结构布局基础上,把它写成了一个更加平易近人的音乐主题,“长江水,静静的流”。表达的是一种经过了惊涛骇浪以后,回头再看来时路,“一切都是曾经的拥有”,当所有的经历都化作财富而注解了金秋的内涵和底蕴时,才能够感觉到他的从容不迫和云淡风轻。“奔腾的流”则是当年在奋斗路上的一种真实写照,一种托物言志的表达。当歌曲的主题确定以后,它的发展就变得比较容易了。</p><p class="ql-block"> 主题的创作相对很难,是因为在简单的音乐构成中,很容易出现雷同,我们要避免雷同,避免抄袭。重复别人等于盗版,重复自己等于倒退。在创作与抄袭之间,往往是一种微弱的不同。比如说25323,我们知道它是《沂蒙山小调》,“人人那个都说哎”,而25523,它就是贵州仡佬族民歌,叫《情姐下河洗衣裳》,“情姐下河哎”。只差了一个音。所以,微弱的差别可能会相差两千公里。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p><p class="ql-block"> 因此,在普通歌曲、大众歌曲的音乐主题构成上,只要有微弱的不同,那都是很难的。就像我们现在想注册一个邮箱名,没有足够的长度是很难通过的,因为早已经被别人使用过了。这就需要很长的一串,还要加很多符号、数字才能跟别人不一样,才能在网上通过。</p><p class="ql-block"> 在歌曲创作中也有这种情况,你想写得简单就会发现别人已经用过;要写复杂又不易演唱和普及。因此,歌曲创作中,这种微弱的差异已经比登天还难了。在《等你在金秋》这首歌里,我力求做到这一点。通过刚才歌唱家徐霞的演唱和刘玉校长的首肯,我觉得我好像是成功了。</p> <p class="ql-block"><b>谈笑</b>:不是好像,是绝对成功了啊,不信您问徐老师。徐老师您唱的时候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b>徐霞:</b></p><p class="ql-block"> 感谢出席《等你在金秋》歌曲首发仪式活动的湖北省领导和专业同行,这是一首献给全国离退休干部和职工的歌曲,也是武汉北京深圳三地合作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两个月前我收到中国平安集团高管王总电话,向我推荐一首为老年大学创作的歌曲, 同时也隆重介绍了词作者刘玉教授的先进事迹和对社会作出的积极贡献。</p><p class="ql-block"> 基于对刘玉校长人品的钦佩和敬重,我们开始了这次音乐合作。刘玉校长曾经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工科教授,这也是她人生首次尝试作词。了解我的人或许都知道,我对歌词的选择格外严谨、甚至挑剔,因此当仅有的一段歌词中还夹杂着几句大白话,与我之前的一贯音乐审美标准不大一致,几番讨论下来终究还是刘玉校长说服,她说这就是很多离退休干部职工的真实状态。</p><p class="ql-block"> 我向刘玉校长推荐中国著名作曲家刘聪老师担任音乐创作,刘老师不仅是业内中国艺术歌曲音乐创作大师,而且文学水平也非常了得。</p><p class="ql-block"> 刘聪老师的加盟为歌曲成功奠定了成功基础,他不仅为歌曲创作旋律和交响乐伴奏总谱,还在第一段歌词的基础上创作了第二段歌词,使得歌词在文学性和哲理上都更加凝炼。</p><p class="ql-block"> 对于大多数普通的音乐爱好者来讲,刘聪这个名字可能不是特别的熟悉,因为刘聪老师之前创作的作品多适合声乐比赛和音乐学院教材,演唱技巧难度非常高,亦或说,他只给职业歌唱家里面最高顶级演唱水平的人写歌。无论是上个世纪的中央电视台的青年歌手大奖赛,还是近两年的金钟奖的声乐比赛,往往金奖获得者都是演唱他的作品,《故园恋》、《鸟儿在风中歌唱》等作品基本属于获奖专业户。</p><p class="ql-block"> 之前曾经问过刘聪老师,您这位专门创作高难度歌曲著称的作曲家什么时候能够为普通老百姓写一首歌?</p><p class="ql-block"> 心心念念,必有回响,《等你在金秋》和刘聪老师不期而遇。刘老师的音乐创作看似简练,却非同寻常常。他在音乐的创作上有他自己非常鲜明的风格,但也同时顾及适合更多音乐爱好者传唱。</p><p class="ql-block"> 我和很多体制内工作人员一样,也曾经过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与甜酸苦辣,所以在唱这首歌的时候,我很快就能能捕捉到词曲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千帆过尽,风轻云淡,宠辱不惊精神内核。</p><p class="ql-block"> 录制的过程很顺利,后期制作上我和刘聪老师共同精益求精,在演唱和细节上力求做到更加完善。</p><p class="ql-block"> 人生进入后半段,能够一技之长和人生经验为这个社会去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与满足。再次感谢词曲作者的信赖!</p> <p class="ql-block"><b>谈笑:</b>我觉得徐霞老师刚才把在座的各位的心声都已经说出来了,对吧?千帆过尽我依然,好,太棒了!</p><p class="ql-block"><b>刘玉:</b></p><p class="ql-block"> 今天借这个机会,我特别想对第一段歌词中我们三个人曾经有所争议的一句话做一个解释,就是“一人一个活法”。徐霞老师说,这句词跟上下句显得不太搭,你能不能更知性一点?但是我想了很久,觉得不能改。这个里面是有哲理的。就是:对大自然的春夏秋冬我们从来没有抱怨过老天爷,而是顺其自然。那么,每个人这一生也一定会经历春夏秋冬,我们就没有必要去怨天尤人,无论你是处在严冬还是在盛夏,都是自己的活法。所以“一人一个活法,如今想通透”,就是我想勉励自己,也想送给大家,送给同龄人的。咱们不要在意别人是否高光,也不要在意自己是否至暗,春夏秋冬一定会轮回的。而且很巧的是,12月30号我们刘聪老师4,000字的歌曲赏析刚出来,元月1号《南方周末》元旦社论的标题就是《用自己的活法定义世界的算法》,这句话也是对这句歌词最好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b>谈笑</b>:郭秘书长,我觉得您今天特别有感觉。</p><p class="ql-block"><b>郭斌:</b></p><p class="ql-block"> 感谢著名主持人的介绍!今天参加这个活动,非常荣幸,也让我感觉到一天有四季。虽然外面是寒冬凛冽,但是我们屋内却炙热如夏。我和徐霞老师曾有个春天的约定,没想到相会在华科大的金秋。我也是个霞迷,作为乐评的门外汉,谈点不成熟的看法。好的歌曲或者文艺作品,有的像泉水,自然清新;有的如纯水,技巧性极高,但是感觉又缺点什么。那么,最厉害的水是什么水呢?我看最厉害的水啊,是我们母亲的羊水,因为它充满了感情,孕育着生命。所以一首歌曲,一个文艺作品,从作词、作曲到演绎,可能刚刚是完成了作品的起始阶段,所以今天我们是首发式。好的歌曲,好的艺术作品,从创作者完成使命之后,新的生命是在传播者中开始了新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我希望《等你在金秋》这首歌曲,从今天开始新的漫长的艺术旅程,我相信这个艺术旅程一定是很长的。我们都会进入到老年时代,最后希望更多的老年朋友喜欢这首歌曲,让他们在歌声中对他们的“后婴儿时代”充满了期待和向往。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b>谈笑:</b>谢谢郭主任,您相当不错,真的是文艺评论家,而且能够把生活和自己的感悟很好的融合进去,多棒,关键我们还看到了您还是个大孝子,这种孝子就是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种感觉我觉得特别棒,谢谢郭主任!</p> <p class="ql-block"><b>李云中</b>:</p><p class="ql-block"> 这就轮到我了?非常的惶恐啊,我何德何能坐在这个位置! 今天的专家太多了,把我们三位主创居然弄到旁边去了!(对郭斌) 那您不一样,您的地位决定了您的座次。那么我今天呢,是以一个音乐爱好者的身份,跟观众席从第二排往后的大多数、尤其是上了一点年纪的朋友,我们是一个阵营的, 请允许我代表他们来说几句话。</p><p class="ql-block"> 刚才秘书长已经讲到很深的层面了。他讲到老年这个问题,我就接着讲吧。我先对我们主创提一个问题啊:这个曲子的歌谱上写了几个字,叫做“从容、自信、优雅”,这个定语是作词者写的还是作曲者写的?在读一首歌曲的时候,如果是要唱,你首先要读一些重要的信息,第一是它的速度,这个速度是64,在西方音乐当中叫Andante,是一个行板;加上这几个表情词呢,如果用五线谱要在西方出版这个歌,就叫“从容、自信而优雅的行板”,意大利语叫Andante calma, confidente e gracioso。</p><p class="ql-block"> 我这些年一直在推动群众音乐爱好, 就是推动音乐爱好者去喜欢音乐. 徐霞老师说她自己听她的歌听了两个多小时,我呢还没来得及听两个多小时,我听了几遍,然后一边听呢, 大家看我这个正面反面就会做一些笔记,这是我听音乐的一个习惯,边听边胡乱写些什么,因为会有一些想法。我听这首歌的时候,我马上想到了另外几首歌,我相信喜欢歌曲的朋友也会想到。 徐霞老师跟我们武汉是非常有缘的,她在武汉学习和工作过,她的恩师周小燕先生是咱们武汉人,周先生的父亲周苍柏是解放前武汉著名的金融家,他的家在东湖的一角,叫海光农圃,解放以后把东湖--他的私家花园献给了武汉市。现在我们徐霞老师用她的歌声反哺武汉啊,把她这份情谊又回馈我们武汉,我真的是非常的感激,请允许我代表我们武汉人向她致敬。</p><p class="ql-block"> 徐老师的唱在国内有个说法叫“徐霞现象”。这个“现象”我个人感觉主要两个方面,一般的来说,成功的歌唱家,至少在我们国内吧,(国外先不说) 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从事职业演唱的,会一直在这个战线上不停的往前走,会不断的精进,艺术造诣不断的提升,以至于成为泰斗级的人物、封神,就像她的老师周先生一样。</p><p class="ql-block"> 徐霞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歌唱家,但是出于某种考虑,她就跟这个火车搬道岔一样,鬼使神差的搬到了领导岗位,所以她很长一段时间实际上是离开了歌唱的舞台。她在深圳音乐厅做艺术总监,后来去深圳大剧院做艺术总监,但是她的工作跟艺术没有脱节啊,这个很重要。而且我需要强调这一点,就是,你可以嘴上不唱,你心里是必须要唱。她没有唱、没有在舞台上发声的那些年月,她的心一直在音乐当中,一直在歌唱当中,她在跟成千上万的艺术家接触的过程中,帮他们制定演出方案、策划的过程当中,她其实一直在歌唱。这个非常重要,这是保持薪火的不二的秘诀。如果没有这一点,就没有后来我们能看到的徐霞。</p><p class="ql-block"><b>谈笑</b>:这可能也是一个吸收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李云中</b>:是的,这是第一。第二个,为什么是“现象”呢? 徐霞老师的演唱,现在我们一谈演唱就是,哎呀,它是流行唱法,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今天我们余老板(我管余老师叫余老板,因为她真的当过我的老板,我在音乐学院声乐系带了一个学期的课,当时余老师是我的系主任,所以我见到余惠承老师就叫余老板)----我的老板也在这啊,关于唱歌的事呢,我讲多了都是外行话,是典型的班门弄斧。但是我就是以一个爱好者,以外行的角度来说这个事。</p><p class="ql-block"> 徐老师的演唱大家会发现有个特点。为什么能够构成为现象呢,就是她把三种唱法给它他融汇了,你听到她唱歌的时候,你不知道是什么唱法。那最伟大的演唱,莫过于此。我在这儿放一个厥词,就是最伟大的演唱莫过于此:你能把所有的唱法融汇了,搅碎了,最后端出来一个你都不知道它是什么唱法的唱法,就把你感动了,把你拿下了,我觉得这个最了不起了。</p><p class="ql-block"><b>谈笑:</b>您说的让我想到武术,你看他开始学这个长拳,再学这个、那个,最后自成一家。</p><p class="ql-block"><b>李云中</b>:</p><p class="ql-block"> 从有法到无法,就是高级的,一切的法,万法之法。当然,关于徐老师的演唱我们还可以说很多,因为她唱了太多的歌曲,包括她自己还唱了一首叫做《那片红叶》,也是写秋天的,但是《那片红叶》里面应该是写的个人世界的小恋情,是吧,有点儿见景生情。其实还有另外几首歌,我相信我们喜欢歌曲的朋友知道,有一首写我们三峡红叶的歌,大家还记得吗,对,《等到满山红叶时》。还有一首,比如说我们徐霞老师也经常演唱的,写我们大西北的《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也都是写秋天。刚才刘聪老师讲他作曲的时候,讲了他的一些做法,我觉得这首歌,很了不起。他用非常简单的材料,其实就是两句或者是一句的某种意义上的重复,他其实就是用了类似canon的那么一个写法,让你非常容易记忆。如果是写的太复杂,从学术上非常复杂以后,我们老百姓就不太容易记忆。我觉得,好的作曲家,我们叫雅俗共赏。“雅”很容易,“俗”不太容易,雅俗还要共赏就更不容易。从这个意义上讲,刘聪老师您这首歌非常了不起啊,很伟大!就是能够用很简单的材料,中央台有个讲美食的节目,说,“好的美食,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食材,用最简单的烹饪方式做出美味”,这才是最了不起的。旋律朗朗上口,随便一哼,大家都能唱,都记住了,这就是好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我们湖北的歌剧《洪湖赤卫队》第一次在北京演出的时候,一场演下来,坐在台下的周总理就记住了,这就是好的创作!我们现在都在问,好的创作去哪了?好的创作在这儿!我们给刘老师一点掌声!再说一下我们的作词。我觉得很汗颜,说起来我还是一个搞文的人,偶尔还耍耍笔杆子,但是一直到今天,我也不敢写词,因为我知道写词对于作者的要求是多么的严格和高深。我们刘教授应该说是工科生 ,一个工科生,到了这样一个年纪,有了这么丰富的阅历以后,她写了一首词,这个词居然还感动了曲作者,然后呢,由大歌唱家唱出来以后,就变成一首名篇,我觉得它肯定会流传到大江南北,这是毫无疑问的。</p><p class="ql-block"> 对我一个听音乐人来讲,我最大的感受就是, 我们的音乐创作非常的贫瘠。最近这些年没有出什么让我们老百姓愿意唱、想唱还一再想唱的歌,当然这里边首先要有好的词,没有好的词,作曲家就不可能激起创作的欲望和激情。所以我觉得刘教授这个词了不起!我们徐霞老师评价说,这个歌词略为平庸,或者说略为平淡,这个呢,从某种意义上我是同意的。但是我们老百姓讲话不就是那么平实的吗?我们一定要那么文绉绉,那么拽文吗?要便于记忆的嘛。从这一点上讲,您这个叫恰到好处,或者叫不拘一格,所以,我们也应该向您表达真诚的感谢!(当然, 请允许转折一下)当然,目前这首歌我给它的定位,如果你一定要让我作为乐评这个角度来讲,它是一首优秀的抒情小品。如果要变成一首世界流传的艺术歌曲,这个词还有动的空间。 (这个我们私下聊,不在这聊)我一边看,一边在做一些笔记,甚至我在做一些设想,我觉得是有可能再改。然后呢, 如果词动了以后,曲还可以动,可以变成一个更有价值的,在世界范围可以传唱的歌曲。</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它可以成为艺术歌曲,成为声乐作品的王冠级的作品,我由此想到了另外一部伟大的作品。就是在1948年,西方有一位非常有名的作曲家. 叫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他写了他最后一部声乐作品,叫《最后四首歌》。《最后四首歌》的最后一首,第四首,叫“在晚霞中”(Im Abendrot),这首歌的意境当然跟我们这个《等你在金秋》是不一样的. 但这首歌在整个西方音乐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西方艺术歌曲的封山之作,就是在理查·施特劳斯的《在晚霞中》这首歌以后,西方的艺术歌曲就断代了,以后出现的作品基本上就属于另一类了,可以说是艺术歌曲以后的歌。那么这首歌呢,“在黄昏”,或者“在晚霞中”,它也是写的秋天,它写的是人生的秋天。由此我就要说我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尽管《等你在金秋》是命题作文,是给老年的、退休干部或者退休职工写的,但是我觉得音乐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其实特别不善于贴标签,没有说一定就是给那个退休干部写的,不存在的,我们也沾光了。因为这个歌一旦出来以后,它的调性,歌曲这个旋律往那儿一摆,其实它所针对的人群就泛化了。所以我个人认为,这首歌应该是写给走向生命的余晖或者晚霞的所有天下的人。</p><p class="ql-block"> 当然对于老年这个界定,联合国已经不断地在修改。以前我们觉得50岁以后可能就老了,在古代的话,因为帝王35岁就驾崩了,那个时候叫“古来稀”嘛。我们有所谓“六十甲子”之说,甲子是一种圆满,在古代认为60岁就已经圆满了,那七十就叫稀有,所以叫“人生七十古来稀”,那么现在我们说60岁还在中年,75岁以后可能才步入老年。</p><p class="ql-block">谈笑:对,严格的,就是按照医学方面的说法,人真正的是120岁。</p><p class="ql-block"><b>李云中</b>:</p><p class="ql-block"> 最后做一个总结,就是说理查的“在黄昏”是对他整个人生的一个总结。他的开篇是一个巨大的管弦乐的引子,非常瑰丽的金色的秋天的描绘,金色的霞光,充满了每一个空间,非常的饱满的色彩,如果是油画,那就是满眼的金色。但是整个音乐在演进过程当中,总体上呈下行的走向,音色从大调变成小调,最后,作者是非常坦然的凝视着他的整个人生,这个时候,他跟他的伴侣已经走到了他们人生的终点,非常从容的走向死亡。歌曲的人声部分结束以后,有一个占整个作品篇幅1/4 ----两分钟的时间 (这首歌很长,有8分钟),用管弦乐作了一个巨大的结尾。这个结尾,是引用了他的一个很有名的管弦乐,叫《死与净化》的尾声,对他的整个人生,也可以说对整个西方正统音乐做了一个终结。它是在云雀,用短笛吹奏的云雀的叫声当中 ----大家想象,晚霞一点一点落下山去,然后在高天上有两只云雀,那种很小的影子,挂在高天之上,然后天边的颜色一点一点的淡下去,音乐也随之逐渐的淡出,主人公相拥着离开我们的视线,他们的人生非常的圆满。但是《等你在金秋》是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它是用上帝的视角欢迎每一位来到这个世界上有过作为、有过曲折、有过成功(的人),就是我们歌曲中说的“荣辱、得失、兴衰、成败”,都把它置于脑后,(因为)都不重要了。这个时候,“我”就是从容的、自信的、优雅地向前生活。我觉得这个歌的基调更加的伟大,所以我觉得它有更多的理由成为一个让世界人民都了解的歌曲。请允许我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向我们主创团队的作词、作曲和歌唱家表示十二万分的敬意! </p><p class="ql-block"><b>谈笑</b>:谢谢,谢谢李教授,已经把这首歌拉到了挺高的一个意境,从艺术的角度,而且呢让我们也是增添了一点感受,就是这首歌当你们在创作的时候,它属于你们的,然后现在随着大家的传唱,它属于全人类啊!</p> <p class="ql-block"><b>黄念清:</b></p><p class="ql-block"> 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应徐霞老师邀请来到华科大参加歌曲《等你在金秋》的首发式,这也是我和徐霞老师继去年3月在武汉大学成功举办赏樱季 珞珈山——徐霞和他的朋友们艺术沙龙研讨会后的再一次重逢,因此感到特别开心。</p><p class="ql-block"> 回想去年徐霞老师在武大的声乐研讨会及大师课,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那是去年3月中旬,乍暖还寒,樱花迟迟不肯开放,眼看徐霞老师武大演唱会日益临近,急得我这个总策划团团转啊,心想如果霞粉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看不到樱花,该如何交代呢?也许是天有情,人有意,就在徐霞老师和霞粉们抵达武汉的当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樱花开,当时同事们还开玩笑说,我写的歌曲《哥哥不来花不开》应该改为《姐姐不来花不开》了。毫无疑问,我们的活动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更为难得的是呢,在演出当晚的庆功宴上,我还有幸与徐霞老师合作演唱了一段样板戏的经典——京剧《沙家浜》的“智斗”,那也是相当精彩的哦!</p><p class="ql-block"> “长江水静静的流,两岸风景看不够。人生自有春夏秋冬,一人一个活法,如今想通透”。这是《等你到金秋》中的第一段歌词的开头几句。可以这么说,这首歌词的每一句都饱含深情,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展开。而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正是将这些画面凝聚成音符,传递给每一个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人。徐霞老师是滋润心灵的歌者。她的歌声如同晨曦中的一缕阳光,温暖而充满力量,她的嗓音如同流水般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将所有的忧虑和烦恼都冲刷干净。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心灵上的抚慰,让人感到无比的舒适和温暖。</p><p class="ql-block"> 徐霞的歌声仿佛有一种魔力,能够将人们的心灵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她用音乐诉说着等待,用旋律描绘着金秋。这首歌曲不仅是一首美妙的音乐作品,更是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人生的感悟。感谢词作家刘玉、作曲家刘聪和歌唱家徐霞为我们带来的崭新力作,希望这首歌曲能够带给大家更多的欢乐与感动,同时也祝我们大家拥有一个更加丰盈、更加多彩、更加美好的金秋!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b>谈笑:</b>黄馆长真的很严谨。您这么一说,我觉得我突然觉得我们台上这个沙龙像一个创作研讨会,大家也受益匪浅!而且我还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觉,在座的我们,其实每一个人都是经历了很多的事情,其实咱们内心都有一首歌词,如果我们把它都写下来的话,将来都是很不错的,每个人都是一首歌。</p> <p class="ql-block"><b>余惠承:</b></p><p class="ql-block"> 我刚才听了各位老师的发言很有感触,我也想表达一下我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和徐霞老师是第二次见面,也是在去年她来武汉开音乐会的时候,我们见过一次,然后作为专家请到我们学校做了一场现场讲座,在讲座的时候徐霞老师分享了她个人的一些成长经历,对歌曲的一些理解,我当时就对这位老师有着非常高的崇敬,我觉得真的不容易,就像刚才我们云中老师说的,她在不断的变化自己的轨道。在生命行进当中她又偏离了自己的追求,在另外一个岗位上也做出了一番事业,然后又回到自己的这个轨道上来,这真的是千帆过尽,我觉得这也是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昨天我拿到这个歌的时候我也看了一下,我觉得这个歌词就是我如今的真实感受,因为我也刚刚退休,当时读着读着我特别感慨,这个歌词里好多话都是我想说的,我就赶快去搜刘玉教授的个人简历,边看边“哇”,就跟你们一样。真的是觉得这个人太了不起了,所以在我心目中已经有一个丰碑就竖立在那儿。但是我今天见到刘玉教授的时候,又是一个惊喜,哪里是一个60多岁的人啊,这么一个状态啊,真的就像二、三十岁的小姑娘一样,而且这个教授说话中气十足,热情洋溢,就是这份热情,真的是能够感染到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她说的每一句话真的就像一把火,像个火种撒在了我的心田,都让我深有感触,所以这是我特别激动的地方,我觉得我今天来这个地方我值了,我学到了很多东西。</p><p class="ql-block"> 刘聪老师那就更不用说了,我们相识于20多年前,在广州一起做评委,刘聪老师的歌,我的学生都唱过,就像我们徐霞老师说的,只要唱刘老师的歌就一定能获奖,确实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教学曲目,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刘聪老师的《眺望》,这首歌也是非常难的,也是一个心潮澎湃的歌,所以对于刘聪老师我是了解的比较多,而且他还写过很多音乐剧等等,所以刘老师非常有才华,我觉得大家可以去百度搜索,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p><p class="ql-block"> 我想说的是跟大家的心情一样,就是他是一个雅俗共赏的一位作曲家,能够做到这一点非常难,因为刘聪老师也是我们专业院校学院派作曲家的领军人物,在作品分析的过程当中,刘聪老师的那些简朴而不简单的一种运行方式和写作方式,是非常难得的,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大熊猫似的国宝级的作曲家,真的是在我们心目中的敬仰的专家。我就觉得这三位坐在一起,我就是一种仰慕的,说我自己像小学生一样都一点不为过,我真的是在他们三个人的身上看到了很多,我即将步入金秋年华所应该做的事情,我就有了一个奋斗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我还想说一下徐霞老师的这个演唱,真的是没有想到,我刚才一见到徐霞老师,我就说她在这个赛道上是越来越精致,越来越执着,而且不断的在提高,在提升自己,声音非常圆润,真的是一种温暖的这种声音很难得,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一种声音,辨识度非常高!</p><p class="ql-block"> 我想说的是这个作品,它的思想精深,然后这种艺术的表现,曲作者和演唱者,对艺术的表达非常的精湛,然后我们的制作,整体的这个画面感、整体的艺术性非常精良,所以这三个“精”,就是他们用这种三个精的这种追求,来体现出我们大众的一个共同的期待,一个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我真的是非常感动,也展示了我们所有的创作人员的一个情怀和一种胸怀,他们用心在歌唱,展现出我们对美好世界的一个向往。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b>谈笑:</b>太棒了!这几位的发言包括到最后您的发言,我的一个强烈感觉,其实这首歌是一首励志的歌,非常励志,所以我们大家应该是没事就多听听,多琢磨琢磨,多从中间去汲取一些力量和营养,我觉得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最重要的是能量,是需要正能量的,这种正能量能够让我们每天不管碰到什么样的事情,就是该需要我们稍微冷静一点的时候,我们要冷静。该我们不激动的时候,我们也要冷静,那么,当我们处在一些至暗的时候呢,我们要把自己再扬起来是吧,这样的话才真的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刚才在台上几位嘉宾都提出来一个要求,就是所有坐在前排的朋友,你们也得发表一下你们的见解,我觉得第一个机会应该送给我们韩冬教授,对吧,韩教授来来来,我估计您对于这首歌的作曲是最了解的,我都怀疑您是不是参与创作了?</p> <p class="ql-block"><b>韩冬:</b></p><p class="ql-block"> 刚才余惠承老师说那一段话,我真是感触特别深,因为我们是同龄人,我确实是当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可以说是第一个听完整作品的人。录制并合成了以后,刘聪在家听,我就非常感动。今天也特别荣幸能在这里,不仅仅是嘉宾吧,还应该是徐霞的歌迷。</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跟刘玉教授接触,确实像余老师说的那样,给我一种振奋,我觉得人老了还可以这样,所以我不害怕了,我也想通透了,谢谢刘玉老师!我没有太多想说的,与刘聪合作的词作者和歌唱家我也认识很多,也接触很多,但是能直击我心底和心灵的徐霞老师,还有刘玉老师,我真的非常激动,因为我胆比较小,不太会讲什么,但是我真的特别感慨,像余惠承老师说刘聪老师是做艺术歌曲的,做一首这样比较普通的大众能唱的歌曲,我觉得他确实是让我很感动,我觉得一直以来他都是做参加国际比赛或者艺术歌曲比赛歌曲的。所以,他能写这个歌,而且我在家也是无数次的听了,也有几十遍了,我就觉得我的老公很了不起。</p><p class="ql-block"> 从徐霞的黑胶唱片获奖,《那就是我》那首歌,很早就有,但是我从关注她还是从您的那个唱片出来以后,我有几个晚上,大概能有四五个晚上,我连续听了应该是上百次,晚上睡不着觉,就听那个歌,我真是太感动了!</p><p class="ql-block"> 在2022年,在湖南我第一次见到徐霞,我特别兴奋,特别高兴,我终于见到真人了,真的谢谢徐老师。昨天,我又见到刘玉教授的真人了,我也特别高兴,今天在台上这些嘉宾,我们也有见过的,李云中老师在长沙见过;余惠承老师在广州见过,那是二十几年前了吧,我也其实见过你,但是你不认识我,我认识你。余老师在我们沈阳音乐学院也是很有名气的,民族声乐的老师常常提到过您。然后再说我们主持啊,我就想说,你眼睛挺小但是你字字发光,谢谢!</p><p class="ql-block"><b>谈笑</b>:今天收获太大了,我现在终于明白刘聪老师为什么您的作品会那么出色,那么优秀,我有一个强烈感觉,觉得您的夫人韩女士啊,她属于那种特别内秀、很有才华,然后又特别具有艺术上面的天分,这种天分,是来自对整个世界的这种敏感性,任何一个细微的东西都逃不过她的感觉,您的军功章真有她的一半!</p><p class="ql-block"> 刚才韩冬教授已经发了言,我们前面嘉宾讲的也都很有高度,长江后浪推前浪。请两位年轻的宋小燕和单金龙博士生发言!</p> <p class="ql-block"><b>宋小燕:</b></p><p class="ql-block"> 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老师,我现在在武汉大学傅才武教授的门下读博士,很荣幸有这次机会参加《等你在金秋》的歌曲发布仪式。去年在傅老师的指导下,我有缘接触到徐霞老师的音乐工作室,了解声乐艺术领域,并接触到徐老师音乐工作室这种富有创新性的新生态的音乐艺术模式,然后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我就在这样一个机缘中加入到了徐霞老师音乐微信群,进行观察。</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对声乐艺术并非很了解,但是这段时间以来我非常有感触。</p><p class="ql-block"> 第一点,我今天来到歌曲发布现场,我实实在在是一个晚辈,我很少参与专业的声乐活动,但是今天我个人感觉非常感动,不仅被歌曲打动,也被现场热爱的氛围打动。包括今天首发的歌曲,为什么刚才台上的老师他说这个歌有很高的传唱度,就我自己而言,听到这个歌之后的话,也确实有很大触动,这个旋律我觉得是能够记住的,就是我自己好像听几遍之后觉得他在我的脑海。</p><p class="ql-block"> 第二就是谈谈关于徐霞老师音乐模式的研究情况。这次除了对主创 3位老师的敬意以外,我在这呢要特别对各位徐霞老师的歌迷朋友们表达敬意。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像刚才我们台上嘉宾提到的,未来我们的中老年生活当中,精神文化生活产品供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或者说文化艺术的生活享受会成为重要的精神家园。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高雅艺术破壁问题就油然而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雅艺术如何去传播到大众,在这个问题上其实徐霞老师是做了一个非常棒的示范。在傅老师的指导研究中我们提出艺术分众共同体的概念,它其实本身是传播学当中一个概念。就是说大家自发的选择一种所热爱的这样一种形式,然后形成一种社群的方式,自发的去传播、去组织,为徐霞老师的音乐提供更多的创新和生命力,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p><p class="ql-block"> 那么在这里的话,我真的想给各位歌迷朋友鞠个躬,包括我采访过像刘聪老师这样的专业人士,他们都给我提供了非常非常多的素材。这篇文章现在还在修改过程当中,后续也希望与大家分享和交流,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的这种新生态的艺术模式做一个传播。那么最后呢,就像习总书记提出的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广大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享受也是生命体的重要体现,最后向各位老师和现场参与者表达我的感谢,让我收获巨大,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b>单金龙:</b></p><p class="ql-block"> 我来自武汉音乐学院,目前在上海音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今天能参加这样的首发式,我感到非常荣幸。</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觉得徐霞老师的声音既深邃又温和,特别适合这样一首充满善念和温暖的作品。音乐,或者说艺术,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方式,我相信这首作品对我,甚至对我们这一代中青年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让我想起曾经读到的一篇文摘,讲了一个故事,可能在座的许多老师都熟悉。故事讲的是一个孩子,他看到山的对面有一座金灿灿的房子,而他自己的房子则破旧不堪。直到他长大,终于爬到山的那一边,回头看自己的房子时,才发现它也变得金灿灿的,和他曾经看到的那座房子一模一样。</p><p class="ql-block"> 今天,听到这首《等你在金秋》的歌曲,我不禁联想到自己此刻的状态。在座的各位老师们,已如山花烂漫,而我仍在为自己的职称、为学术道路而奋斗。这时,我开始思考,这首歌曲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它带给我的力量和启发是什么呢?我回想起歌词和音乐本身,其中有两个元素与我产生了深刻的共鸣。首先,徐霞老师的声音,如我刚才所说,丰美而温暖,一下子把我带入了一种充满善念的境界;而刘玉教授提到的“一人一个活法”,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使命和道路,无论我们面临怎样的困境和挑战,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到当下,把每个当下都定格成永恒。这种感悟在音乐和歌词的交织中找到了体现。</p><p class="ql-block"> 我突然觉得,无论境遇如何坎坷,只要心中有善念和温暖,再加上徐霞老师赋予的深情演绎,任何困难都能克服,初心与梦想也将因此坚定不移,变得更加无畏。谢谢大家!</p> 编辑制作: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