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拾散落的遗存-梿枷

老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捡拾散落的遗存-梿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梿枷,指一种农具或武术器具,在一个长木柄上装上一排木条或竹条,可用来打谷脱粒。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并在文献中有详细记载(经查询),甚至更早,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见证。这一古老的农具,其独特的构造和实用功能,在农耕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也蕴含着劳动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构造上看,梿枷由枷棍、枷排和连接轴三部分组成。枷棍作为手柄,通常选用坚韧的木材制成,其直径约2-3厘米之间,长度约2米左右,顶端开孔,以便连接轴将其与枷排连接组合使用;枷排则由一组4-5根直径约0.8-1.2厘米之间,长度约1米左右,材质坚韧的酸枣(当地人俗称:疙针)或红柳(当地人俗称:三春柳)枝条,用处理好的动物皮制成的皮条或细麻绳编织而成,并与连接轴捆绑为一体,组合在枷棍开孔的一端。梿枷长度、重量包括枷排宽度都需经过精心设计,连接轴部分最初是由木棍制成,后逐渐演变为铜、铁等金属质地物件,以便提高其转动灵活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梿枷的工作原理简单而高效,使用者手持枷棍,将枷排高高举起,通过自身的重力和围绕枷棍顶端开孔连接轴旋转产生的张力,保持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枷排快速地拍打在打谷场场面铺散的农作物上使谷物脱粒,这种工作方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使得劳动过程更加有趣和富有活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秋收季节的打谷场上,梿枷的使用场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人们一边挥舞着梿枷,一边唱着劳动号子或歌曲,那高亢激昂的旋律与梿枷拍打农作物的节奏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动人的劳动乐章。那一张张洋溢着喜悦的脸庞在夕阳西下的映衬下,都是对土地深深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期盼,这份情感随着梿枷的每一次挥动,传递给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让整个劳动过程变得更加充满有趣和活力。且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这首诗,精细描绘秋收场景,展现了农耕生活的活力与生机,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秋收图之中,感受到劳动人民辛勤劳作和丰收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梿枷的意义远不仅于此,它象征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以及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梿枷的制作材料和工艺不断得到改进,但其形状和功效却基本保持不变,这足以证明其设计的巧妙和实用性的持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现代社会虽农业机械化已经普及,但梿枷的使用仍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作为一种古老而实用的农具,既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也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人们应将珍视并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梿枷的故事继续流传下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陕西・神木:李启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1月20日 于神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照片来源网络(侵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