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奶奶(一)(原创)(2025年第15期总第835期)

云游天下

<p class="ql-block">我的奶奶</p><p class="ql-block">看了一个网友的文章让我感动,尤其是我也有与该网友十分类似的母亲和类似的奶奶。我也同样地从小疏远母亲,亲近奶奶。奶奶同样也没有看到我结婚生子,但是在奶奶去世之前我把现在的爱人,当时的女朋友带给奶奶看,奶奶特别高兴。</p><p class="ql-block">与母亲相比,心目中把奶奶看作我的第一任老师。我的奶奶没有文化,我的爷爷很早就去世了,奶奶带着三个孩子生活,而且在解放前还把叔叔培养上了大学。我们兄弟三个,叔叔家的三个孩子都是奶奶带大的,还有姑姑的孩子,奶奶在77岁高龄时,拖着有病的身体,把重孙子带到三岁。</p><p class="ql-block">生儿育女,抚养和教育子女是华夏女性一代又一代的责任。奶奶作为我们家族承上启下的一员,她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为家族延续和繁衍做出的自己的贡献。 </p><p class="ql-block">奶奶一直礼仪待人,从小就给我们兄弟几人做出了一个良好的示范。奶奶对我的理想教育很简单只是一两句话,好好学习,长大了像你叔叔一样上大学,有好工作,而叔叔的工作、生活情况佐证了奶奶的理想教育,因此我一直把奶奶的话记在心里,成为我学习的动力,人生的动力。 </p><p class="ql-block">我的奶奶生于光绪十九年,即1894年6月。</p><p class="ql-block">打从我记事起,奶奶给我留下的印象比妈妈还多,因为我和哥哥兄弟三个都是奶奶带大的。当然,我记不住了小时候如何在妈妈的怀抱中吃母乳了。北平和平解放后不久妈妈就在解放军后勤部的被服厂工作,因此自从我记事起,我就整天围着奶奶了。奶奶个子比较高,估计差不多有1.7米,但是长年劳动的辛劳使得背早就驼了。</p><p class="ql-block">我父亲兄妹三人中叔叔和姑姑的身材比较高。叔叔有1.8米,姑姑也有1.7出头。只有父亲的身高比较矮1.7米出头。</p><p class="ql-block">奶奶长方脸。我和叔叔以及堂弟的脸型都与奶奶相似。奶奶有一双三寸金莲,这是封建社会给奶奶留下的烙印。我们兄弟几个都没有见过爷爷。据父亲说他10岁的时候,爷爷去世了,那是在193几年。那时奶奶只有37岁。爷爷去世后奶奶一直孀居带着3个孩子过日子,不但把孩子拉扯大,而且还把孙子带大,甚至还把大重孙子带起来,真是不容易。没有个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绝对不行的。</p><p class="ql-block">奶奶长年累月穿着中式掩襟(斜襟)的上衣,中式免档裤子,系一条布腰带。腿上匝上裹腿。这是北方老人传统的服装。</p><p class="ql-block">奶奶头发乌黑,即使到了七十多岁白头发也不多。爸爸和大哥的头发很随奶奶,80岁了头发还很黑。奶奶长长的头发挽了个发髻。直到文革开始,破四旧时认为挽发髻是旧习俗,奶奶才被迫把长长的头发剪成短发。</p><p class="ql-block">从我记事起,爸爸和妈妈都整天不在家。爸爸于1949年6月考入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当然失业在家,上学是为了解决养家糊口问题。后来从哪里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直到1958年才回国。</p><p class="ql-block">奶奶很能干,很爱干净,屋里屋外都收拾得利利索索的。在父母在外工作时,奶奶里里外外带着我们兄弟三人过日子。那时候,我们住在武定侯65旁门(后来改为武定胡同20号),这个院子是奶奶的妹夫几个凑钱买的,他们在解放前期去了天津了,委托我奶奶代管的。院子的租金收入除了用于维修房子,同时也成为我们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p><p class="ql-block">在我家居无定所,家无隔夜粮的困难日子时,这无疑是雪中送炭。</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父亲1951年参加志愿军抗美援朝,妈妈在工厂上班。这个家就由奶奶管理。除了房租收入之外,在叔叔和姑姑工作后,他们都定期给奶奶生活费。奶奶7把这些生活费都贴补家用了。我妈妈的工资用于给我们添置衣服,休息时给家里买菜买粮。参军时爸爸是没有收入的,只有一点津贴。那时,我们家作为光荣军属,逢年过节收到政府的补贴,上学免收学费。父亲转业以后,有了正式工作爸爸才有了收入。爸爸可以往家里汇钱。奶奶就是靠这些生活费养活一大家子人。爸爸的长年在外,尤其是从朝鲜回国后,转业后竟然人跟着部队上的一个团长去了山东,为母子之间、婆媳之间埋下了矛盾的伏笔。</p><p class="ql-block">我的奶奶不识字。认识人民币是通过颜色认识的。不同面值不同颜色从来没有出过错误。</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们家很少买黄酱。家里吃的黄酱都是奶奶自己做的。家里有个两尺多高的小缸。每到夏天奶奶蒸十几个戗面馒头,还煮一盆黄豆。馒头晾干后掰碎后,把黄豆捣烂后一起放入缸中,在上面用白布包住缸口,用绳子把白布绑好,上面盖上一块石板,在三伏天让它们发酵。我不知道这里面放不放菌种。发酵后,隔几天缸里生出白色的蛆,我看着直恶心。奶奶把表面的蛆捞出来扔掉,然后把缸里发酵物统统搅拌一遍,再把缸口封着。直到酿熟了可以吃,小时候家里常常吃炸酱面。都是奶奶酿的黄酱,可以吃大半年。</p><p class="ql-block">奶奶特别会过日子,精打细算地把粮票剩下来。那时姑姑回北京常住在我家,带来的是全国粮票,奶奶用家中富裕的北京市粮票,换下全国粮票。因为全国粮票不分年份和月份。北京市粮票则分月,当时好像是两个月内有效。这样几年下来奶奶积攒了100多斤全国粮票。奶奶年轻时过得是穷日子,生怕有个兵荒马乱没有粮食吃,家中有粮心中不慌。没有想到1960年真是碰到了大饥荒,家家缺少粮食。奶奶正好去姑姑家伺候月子。为了逃避农村的饥荒,同时也是为了照顾我们,妈妈把姥姥姥爷接到北京。奶奶留下的粮票成为全家的救命粮。</p><p class="ql-block">带奶奶回到北京,还是处在困难时期。奶奶平时更加费心地操持着家里买粮食,惦记着没有的粮票别过月作废,每月月底就让我查查粮票。每月购货本上的粉丝、粉条、芝麻酱,过节还要操心买花生瓜子带鱼。奶奶心里有一本账,柴米油盐酱醋都记得清清楚楚。到了冬天买了大白菜,每天晚上奶奶都告诉我们把苫好。冬季,院子里公共自来水容易被冻了。每周各家轮流关水井的截门,早上起来打开。奶奶对这样的事情总是记得特别清楚。</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家里烧煤球。冬天,奶奶常常早起来生炉子。那时候晚上炉子常常封不住火了。奶奶教我把没有烧透的煤球核挑出来,把烧了一半的煤球用火筷子敲去留下煤核在用。冬天生炉子,奶奶特别记住家里要安风斗(预防煤气中毒),每天睡觉前,让我们检查炉子的火门是否打开了。</p><p class="ql-block">春天来了,奶奶教我们把积存了一冬天的煤末堆在一起,加上一点黄土,用水合好摊成煤饼,再重复使用。那时候,奶奶就是家里的后勤部长。(注照片从网上下载的。)</p> <p class="ql-block">二、 做饭</p><p class="ql-block">奶奶的家常饭做得很好吃,从小吃惯了,因此很爱吃。冬天时,大白菜下来奶奶给我们蒸包子,烙馅饼。除了家常饭之外,有时候给我们烙烧饼,炸油饼。过春节时,奶奶喜欢蒸齐饼,实际上就是豆包。是把包好的豆包放在模子里,模子有各种各样,通常最多的是桃子的形状。2016年我去杨梅竹斜街,看到一个收藏老物件的商家,收藏了好几十个这样的模子。</p><p class="ql-block">过大年时,还蒸了个寿桃在上面点上红点,显得吉祥如意。每当看着这可爱的美食,馋得我口水直滴。</p><p class="ql-block">夏天,西红柿大量上市时。当时的西红柿很容易坏,被称为为隔夜愁,因此价格很便宜。一角钱就能买半框西红柿。奶奶让我去买半框西红柿。挑出来好的洗干净放在盆里用冷水浸着。预备我们生吃。不太好的做菜。做西红柿打卤面的卤。炎热的夏天我玩热了,从冷手浸泡的盆中捞出一个西红柿吃到嘴里凉凉的真好吃。奶奶高兴地看着我吃。</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们哥几个无论谁感冒发烧了病了,奶奶都给做一碗香香的手擀面的面条。上面还卧着一个鸡蛋,滴上几滴香油。发烧的时候,我是一点没有食欲的。没病的时候,看着香喷喷的面条让我垂涎欲滴。</p><p class="ql-block">我插队回到北京,奶奶知道我插队在内蒙古可以吃到羊肉,特地让我到街上的羊肉店买上一斤羊肉爆羊肉。哥哥和妹妹都忌惮羊肉的膻味,这成为我和妈妈共享的美餐。</p><p class="ql-block">由于奶奶的照顾我们哥几个很长时间都过得吃喝无忧的日子。当时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平常,天经地义。直到1959年奶奶去了姑姑家,这时我们需要放学后回家自己做饭,等着妈妈回来炒菜,每天很晚才能吃上晚饭。知道这是我们才知道奶奶的重要和辛苦了。那时候,家里使用的是煤球炉。我上小学,每天放学后最早到家。回家后,把封着的炉子打开,加上煤,放上拔火罐。哥哥回来后,炉火正旺淘米做饭。洗菜等着妈妈回来炒菜。有一次蒸米饭,哥哥忘了在盆里放水,白白蒸了40分钟。直到妈妈回家后才发现。</p><p class="ql-block">没有奶奶在家,我们常常是饥肠辘辘地等着妈妈回来,妈妈下班后不顾疲劳地炒菜,要到7点多钟才吃晚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