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红豆

钾锂云母

<p class="ql-block">最近买了一个电热毯,品牌为“红豆人家”,产地是北方的石家庄。今天就来扯扯红豆,我可是认真的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起红豆,人们大多会想起王维的那首“相思”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p><p class="ql-block">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诗人没有道出具体的位置和树种,人们对红豆有各色各样的猜想和解读,大致与相思有关。不过本文并不主要讨论相思,当然也会谈及某些人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是中国流传了千年的红豆,科学命名却是近百年的事。植物学里有红豆一属(Ormosia),属下有超过一百的品种。而红豆树(Ormosia Hosiei)便是该属的代表性植物。最早于1906年命名,它的完整拉丁学名是Ormosia hosiei Hemsl. & E. H. Wilson),中文学名“红豆树”。</p> 江阴顾山红豆村的壁画 <p class="ql-block">常见的红豆品种</p> 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KEW对红豆树的描述 <p class="ql-block">E. H. Wilson是英国家喻户晓的植物猎人,全名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1876—1930)。他从1899年至1911年间,先后4次深入中国西部,采集了65000多份植物标本,把将近1600种中国特有的植物移植到西方园林,成为“打开中国西部花园的人”。由于威尔逊对中国植物及其知识的精通,所以被同行们贯以“中国威尔逊”雅号(Chinese Wilson)。作为“中国――园林之母”这一著名论断的正式首倡者,威尔逊为一个植物王国的形象生成,奠定了首当其冲的功劳。前几年,央视制作了3集纪录片——《中国威尔逊》,就是介绍这位植物猎人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3年他写过一本题为《一个带着标本箱照相机和火枪在中国西部旅行的博物学家》(“A Naturalist in Western China with Vasculum, Camera and Gun)”的书,里面就提到这种在四川发现的红豆树。书里有这样的描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高档橱柜、相框和最名贵的家具来说,四川最受推崇的木材是“红豆木”,源自 Ormosia Hosiei,一种与槐树有点关系的树。春天,红豆树开出白色和粉红色豌豆形的大圆锥花序,一年四季都是一棵引人注目的树。木头比水重,呈浓郁的红色,有美丽的纹理。它是当地所有木材中价格最高的,现在非常稀缺。在四川中北部,它仍然相当普遍,但在成都平原上,它只出现在寺庙场地或神社上。当地名称的意思是“结红色豆的树”,种子是红色的,包含在豆状豆荚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中有一张摄于1908年的红豆照片。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网站上也能找到这张照片。 照片的说明文字是,红豆树(Ormosia hosiei Hemsley & Wilson),靠近成都,11月11日,1908 年。该物种是为了纪念 Alexander Hosie 领事而命名的。他帮助 Wilson 运送他的收藏品。左下角是Wilson 使用的轿子。摄影:E. H. Wilso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诺德树木园园刊Arnoldia上还有一篇题为Art of Botanical Documentation(植物文献记载的艺术)的文章,专门提到了这棵红豆树。文章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年 (1908年)11 月,他拍摄了一张现在已成为标志性的红豆树(Ormosia hosiei )照片,这是一种大型豆科植物,当时西方植物学家还不知道。树冠很硬,不对称的树枝延伸到周围的田野和路边一个小神社的屋顶上。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照片的组织。威尔逊使用的轿子坐在框架的一角,而几个中国男人则在对面的角落里放着大包。摄影师的手是明确无误的,这是追求一种刻意的平衡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所附的照片并不是高分辨率的,勉强能看到左边的轿子和右边的随从。所谓的小神社,大概是一个简易的坟墓而已。对威尔逊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该书的中文版。《中国:世界园林之母,一位博物学家在华西的旅行笔记》,202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p> 红豆树(Ormosia hosiei Hemsley & Wilson),靠近成都,11月11日,1908 年。该物种是为了纪念 Alexander Hosie 领事而命名的。他帮助 Wilson 运送他采集的植物样品。左下角是Wilson 使用的轿子。摄影:E. H. Wilson。 网站上同样的照片,分辨率高些。可见轿子,随从和小神社 关于植物猎人威尔逊的书 <p class="ql-block">闲话打住,回归主题。到1932年左右,按科学的植物分类方法,中国已经有十一个红豆品种。1933年金陵大学植物系助教焦启源(C. Y. Chiao)将我国真菌学创始人戴芳澜之夫人(Mrs. F. L. Tai)1932年8月15日在我故乡江阴顾山采集到的红豆加以研究,先将其鉴定为花榈木(Ormosia Henryi Prain)。后来发现它有别于其他十二种已知的红豆品种,正是由于其特别性,经时任美国纽约植物园主任的Elmer Drew Merrill博士核对馆藏中国红豆标本,和金陵大学植物系主任施德蔚博士(Albert N. Steward)建议,按惯例将其定名为Ormosia taiana C. Y. Chiao,中文便是戴氏红豆,taiana便是拉丁化的戴氏。金陵大学植物园标本卡片上原来的Ormosia Henryi Prain也就被划掉了。1933年焦启源将鉴定顾山红豆的英文论文发表在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丛刊《Sinensia》上,题目为“来自江阴之红豆新种”(A new species of Ormosia from Kiangying. Sinensia 3(12): 349-351)。“戴氏红豆”(Ormosia taiana)之名,即出于此文,也始于其时。他的论文打印手稿附在纽约植物园的顾山红豆标本资料里。前几年我有幸在网上拍得载有该论文正式发表的一期刊物,送与我江阴一位红豆研究和推广的专家葛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戴氏红豆”这一中文名,流传远没有英文名广。金陵大学施德蔚博士回美国后,在1958年出版了一本书,MANUAL OF VASCULAR PLANTS OF THE LOWER YANGTZE VALLEY CHINA(《中国长江下游维管植物手册》),里面对红豆树的名字描述就是:“Ormosia taiana Chiao,Tai's Red Bean Tree,江陰紅豆樹 (Chiang Yin Hung Tou Shu)”。列出了拉丁文,英文,中文加拼音。中文就用了“江阴红豆树”,而不是英文的“戴氏红豆”。很显然,戴氏并不是传说中的美国人,也不是夫人姓戴。戴芳澜的夫人邓淑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戴氏红豆,本是我们江阴三绝之一,广为流传。家乡顾山还建了一个红豆院供人参观。不过网上以讹传讹的信息不少,例如说它是植物学上是独科分支有之,称其纬度最北有之。皆为大误!相传顾山红豆为梁代昭明太子手植,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这也是要打个问号的。我附了张红豆树的分布图,可以看出,红豆树可北至甘肃河北,故乡江阴顾山的红豆树,哪里是纬度最北!界门纲目科属种,是有严格区分的,独科分支的帽子实在太大,它至多是红豆的一个品种罢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据《中国植物志》,红豆树的别名有何氏红豆,鄂西红豆和江阴红豆。而本被认为是红豆新种的戴氏红豆,业已确认它是红豆树的一个异名,不再认为是一个新种。看来三绝要变二绝了。不过它冬季落叶,的确是与南国红豆不一样的特色。令人欣慰的是,家乡的戴氏红豆,在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纽约植物园和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的标本库里,都有收藏。</p> 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KEW对戴氏红豆树的描述 美国纽约植物园中附在戴氏红豆标本上的论文手稿。有手写的中文字和英文注解 焦启源的英文论文:江阴红豆树之一新种 正式发表的论文 江阴顾山红豆院 红豆花开 花蕾 果实 中国植物志关于红豆树的描写 说到中国的红豆,钱谦益和柳如是的爱情故事是最出名的。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柳如是饰男装拜访东林领袖、大文豪钱谦益,钱氏一见柳如是,即为其才华所折服,两人感情也迅速加深。 钱谦益在其居住之半野堂之处以“如是我闻”之名另筑一“我闻室”以呼应柳如是之名。 并带着柳如是徜徉于湖光山色,诗酒作伴。 柳如是感其深情,愿嫁此时早已年过半百的钱谦益。 因钱谦益要大礼迎娶柳如是,两人遭到世人反对。 但两人不顾世人反对,终于结成秦晋之好,为此钱谦益还专门为她建造“绛云楼”和“红豆馆”。 陈寅恪有《柳如是别传》,最近又见《红豆遗梦 : 柳如是小传》出版,据说是要还原活出真我的乱世佳人柳如是。<br><br>现在有必要回到红豆树的拉丁学名Ormosia Hosiei上来。上面提到,该物种是为了纪念 Alexander Hosie 领事而命名的。这个Hosie,其实他还有一个中文名,谢立山。他不仅是植物猎人,还是英国外交官,并拥有爵士头衔(Sir Alexander Hosie,1853-1925)。<br><br>几年前,沈迦先生翻译出版《英国名媛旅华四部曲》,介绍英国女作家谢福芸与她的中国小说《名门》,《中国淑女》,《崭新中国》和《潜龙潭:北平新事》,(东方出版社,2018年5月)。谢福芸是英国汉学家,原山西大学堂校长苏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1861—1935)长女的中文名,她的丈夫,就是这个谢立山。所以她婚后的全名是Dorothea Soothill Hosie(1885—1959),并以谢福芸或Lady Hosie发表作品。她的名气,可能比不上赛珍珠,但在英国,也是颇受欢迎的人物。<br><br>沈迦在序言中提到:有爵士头衔的谢立山不论在英国还是近代中国都可称大名鼎鼎,除了是资深外交官、汉学家,还是探险家,他去过除新疆以外的中国所有省份,并留下了大量的调查报告。被中国人称为花梨木的珍稀树种红豆树就是他在中国旅行时发现的,从此红豆树的学名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为Ormosia Hosie,中国植物界音译为“何氏红豆”。他二十三岁就来到中国,直至花甲之年才告老还乡。1912年六十岁的谢立山返回英国,定居于怀特岛的桑当(Sandown,Isle of Wight.),次年1月2日,未至而立的谢福芸与谢立山正式结婚。<br><br>这是我看到的唯一一段将红豆和谢立山联系起来的文字。红豆树以谢立山的姓氏Hosie命名,没有错。但红豆树并不是他发现的。如上所言,红豆树是植物猎人威尔逊在四川发现的。威尔逊为了彰显谢立山爵士为运送他在中国采集的标本到英美两国提供诸多方便,而将在四川发现的红豆树以爵士之名命名Ormosia hosiei Hemsley & E.H.Wilson。拉丁化的hosiei,成为红豆属下的一个种名。所以,这个“何氏红豆”,应当是“谢氏红豆”才对,因为爵士谢立山压根儿不姓何!将Ormosia hosiei翻译成何氏红豆的人,一定不知道Hosie的中文名!<div><br>看来天蝎星座的女人真是敢爱敢恨,无问西东。谢福芸爱上了一个比她父亲还要大八岁的老男人!不知谢福芸女士知不知道,中国名闻遐迩的南国红豆,就是以她丈夫的名字命名的?要是她把自己的爱情故事写出来,估计不会比钱谦益,柳如是红颜白发的爱情故事逊色。59岁的钱谦益迎娶23岁的柳如是,与60岁的谢立山迎娶28岁的谢福芸,真是异曲同工啊!<br><br>关于红豆和红豆树,你也有故事与我们分享吗?现在红豆树已经是珍稀物种,“愿君莫采撷,此物已濒危”!<br></div> 钱谦益(来自网络) 柳如是(来自网络) 谢立山,谢福芸(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