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值农闲,正值乡村婚嫁旺季,人们遵照现代婚恋模式相亲、订亲、打证、嫁娶,婚礼也是欢天喜地的。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中国式的婚礼随着时间变化、地域民风民俗的不同而千差万别。现代的婚礼呈现出中式、西式和中西结合等多种形式,真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现代婚礼与旧时传统婚俗相比较,现代婚礼重在喜庆和排场,重视表面形式;而旧时婚俗侧重于神圣而庄严,着力实质内涵。新风旧俗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不能简单一言蔽之其孰长孰短、谁好谁坏,都是中国文化的交融和发展的产物,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旧时传统婚俗中,婚礼过程是隆重而庄严神圣的。旧时婚姻,讲究的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的是“三媒六聘”,明媒正娶;讲究的是拜堂成亲,洞房花烛;讲究的是要百年好合,早生贵子,儿孙满堂。现从历史文化中,采撷一朵汉族曾盛开过的花朵分享于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褒是贬任由评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母之命。当时的儿女天命就由父母代为执行,儿女的婚姻全靠父母做主,一言九鼎,不能违抗,那梁山伯与祝英台之爱情悲剧就是有力例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媒是指三个媒人,即男方、女方两家各自家请的媒人,和为双方牵线搭桥的媒人。古训有“天上无云不行雨,地上无媒不成双”之说。电影《天仙配》中,董永和七女在郊外“偶遇”,苦于无媒,七仙女就使用手段让槐荫树开口说话作为媒人,这才结成一段天地之缘的佳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旧时媒人在婚姻中作用不可或缺,但人设口碑不好,戏称“媒婆的嘴,骗人的鬼”,也引出了很多悲欢离合的故事。在土家婚俗中就有姑娘骂媒这一环节,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印证此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很久很久以前,一男方请媒婆去女方家提亲,媒婆见了男方儿子后就去女方,说“男方什么都好,就是眼下没有什么”。女方父母听了后想了想,只要男方人品好,眼下没什么穷一点也可以,结婚后两口子一起勤俭持家也会好的,也就当场答应了。媒婆见了女方姑娘之后又去男方家,说“女方什么都好,就是姑娘的嘴不好”。男方父母一听,姑娘嘴不好也就爱骂人,今后多担待点就行了,于是同意这桩婚事。到了拜堂进入洞房,新郎挑开新娘盖头,一对新人四目相对,都面面相觑大吃一惊。新娘见新郎眼睛下面没有鼻子,新郎见新娘嘴巴是个豁嘴,但事已至此都黯然神伤,不过真还相配。由此可见媒人的情商多高,沟通能力多强,语言艺术程度多深,真是天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旧时婚姻中“六聘”即“六礼”,是指结婚流程中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迎亲等六个环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是纳采,也称提亲是定亲的第一步。通常由男方家请媒人前往女方家提亲,媒人会把女方出生的“年月日与时辰”的生辰八字讨回。男方家将双方生辰八字供奉神龛前,若三日内家中未出不吉之兆,双方八字即相合,那么就可以进行下一步问名。否则,由媒人将女方生辰八字退还女方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是问名,也称合婚,主要是为了进一步确定男女双方是否有缘分。男方家会请算命先生对双方的生辰八字进行分析,看双方的命理是否相合,如认为命不相冲,即有缘分,那么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纳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是纳吉,也称定聘,是定亲中最为重要的一步。男方会向女方送达《聘书》,和记录包括金银首饰、绸缎、布匹等聘礼的种类和数量的《礼书》,并送上聘礼下聘定亲,以示求婚之意。同时,男方也会向女方家承诺一些婚后的生活安排、赡养女方父母等条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是请期,是定亲过程中确定婚礼日期的一步。男方会通过媒人与女方商量婚礼的日期,并最终确定下来。婚礼日期,通常会选择一个黄道吉日,以祈求婚姻幸福美满,也须避开女方生理时间。选择婚礼日期,在影视剧中出现一个比较经典的语录,就双方兴致勃勃或比较着急的时候,出现一个“择日不如撞日”的喜剧效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是纳征,是在定亲过程中男方给女方家送去的彩礼和包括现金、衣物、食品等彩礼种类和数量的《礼书》,表示男方对女方的承诺和尊重,同时也是对女方家庭的一种补偿。女方对男方彩礼也是不敢漫天要价,因为女方的陪嫁嫁妆须与男方彩礼相当。若男方出了高价彩礼,而女方家底较薄,无钱陪嫁将十分为难,因此女儿出嫁后会受到婆家耻笑或歧视,一生抬不起头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是迎亲,是定亲过程中最为隆重的一步。这一天,男女双方家大宴宾朋,新郎亲自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并呈交具有证明结婚的法律效果《迎书》。新娘会戴上红盖头坐上花轿,然后一路吹吹打打地来到男方家。在迎亲的过程中,还有跨火盆、拜堂等一些仪式,寓意着吉祥,祝福新人幸福美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拜堂又称拜天地,属汉族婚姻习俗,起源约在北宋时期,流行于中国各地。许多旧时夫妻行了三拜九叩之之礼,估计也不明其中含义,从一《拜堂口诀》就可明白就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拜天地:一拜天,感谢天作之合;二拜地,感谢地赐连理;三拜天地,祈求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拜高堂:一叩首,感谢父母生育之恩;再叩首,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三叩首,祝父母大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夫妻对拜:一拜头碰头,相亲相爱到白头;二拜脸贴脸,相亲相爱到永远;三拜嘴对嘴,头不歪,头不歪,来年生对双胞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人拜堂结束,结婚礼成,进入洞房。从许多最初的影视作品中,婚礼就此结束,宴谢宾客。如果说旧时婚礼仪式从上女方迎亲开始,到拜完堂时并未结束,拜堂只是婚礼的高潮部分,后面还有合卺礼、闹洞房、见姑舅、下厨和回门等礼仪。前面的仪式只是向外界相邻、亲戚朋友和祖宗神灵宣告,此二人已结成夫妻,而接下来的就是行父亲的周公之礼和婚姻双方家庭的内部礼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旧时婚礼拜堂通常在黄昏时分进行,这从婚姻的“婚”字中可见端倪。一对新人被送入洞房之后,洞房内已是花烛高照,此时有女性喜娘主持洞房内合卺之礼。烛光中,新郎拿着秤杆挑开新娘的红盖头,这叫称心如意,这可能就是他们夫妻之间的第一次见面,才一见庐山真面目。此时,新郎的期待也有可能像维吾尔族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中唱到那样,想象中的新娘的容貌应该“眉毛像弯月,眼睛像秋波,圆脸像苹果和小嘴像樱桃”那样漂亮。当然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男人的审美观也不尽相同,但基本符合新郎的审美就叫称心如意了。至于是不是称心如意就不知道了,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挑起盖头,发现新娘是宝钗而不是意中人黛玉,简直大失所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揭开盖头,新郎新郎用同一个瓜或瓠分剖两半而成,并用红线相牵的两个瓢,饮下交杯酒,象征夫妻合体。喝完,还要掷杯于地,若是一仰一俯,就象征了阴阳调谐,大吉大利。这是家庭内部仪式,将夫妻二人的关系推进到了除了夫妻亲密关系之外的最近的距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闹洞房这词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因为近些年在网络上报料出的如亵渎伴娘新娘、恶搞新郎等一些情况,呼吁社会扫除闹洞房的陈规陋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旧时的闹洞房出现在汉朝,分为闹明房和闹暗房两种,都有各自的原因和缘由。如闹明房习俗的来历可能源于驱邪避灾,是“三天不分大小”,通常在婚宴后的晚上进行,亲友不分辈分长幼,聚于新房中嬉闹。上古时期通常是盲婚哑嫁,不仅缺少婚前交往,甚至素未谋面。双方特别是新娘,缺乏男女交往和作为主人家招呼客人的经验,新人往往陷入不知道怎么跨越僵持尴尬气氛而亲近对方的困惑。闹洞房有着一个迫使新郎新娘相互配合的过程和必须亲近依赖对方才能过关的感觉,而这些不得已、半推半就,实际上帮助了他们自己更快进入夫妻的角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闹暗房的缘由就让人大跌眼镜。旧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均寿命不长,最初时人的人均寿命在二三十岁,父母刚把孩子生养能够勉强独立生存、安排好子女婚嫁就基本一命呜呼。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后来人的寿命逐步增加,但到新中国成立前人均寿命也只有五十岁左右。因此,旧时男女结婚时年少,在十三四岁就结婚成家,还处在身体发育的初期,都还未情窦初开,不谙情事。于是在婚礼时安排了闹洞房的一个环节,进行战前培训和动员,由婆婆等长辈女性,在洞房夜亲自教授新人房中术,实在令人瞠目结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语言:丑媳妇总要见公婆。新婚之妇第二日须见舅姑,唐朝时姑舅就是指婆婆和公公,家庭成员开始融合,此次拜见多数婆婆要给媳妇立下规矩,确立自己权威;媳妇自此结束一天新娘的高贵身份,成为家中的小媳妇,要想出头就必须“多年媳妇熬成婆”的那一天。这也是结婚礼仪中家庭礼仪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日婚礼仪式就是媳妇下厨,有一首古诗为证: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不谙姑食性,故遣小姑尝。这里的“姑”旧时是指婆婆,小姑是指小姑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门,是在婚后第三日,新婚夫妇回女方娘家。出嫁的姑娘这次回家出嫁一是回拜父母,二是汇报新婚夫妻情况,但此时身份已是客人,当日必须返回,不得留宿娘家。至此,婚礼才全部结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旧时结婚婚礼高潮部分,可用诗简要概括成《拜堂成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上月亮明亮亮,地上新人喜成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合之作结连理,珠联璧合拜花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拜天地谢天地,二拜父母谢高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夫妻对拜到白头,白头到老万年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月亮出来亮堂堂,花烛高照入洞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称心如意盖头揭,夫妻合卺坐喜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对鸳鸯枕上戏,早生贵子孙满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代社会的婚礼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这些传统的定亲仪式仍然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些旧时定定亲婚礼流程,不敢说现代人都能认同,仅此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罢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