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领读 <p class="ql-block"> 翻开书的开篇,其中提到:“我国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化了,但是教育公平却没有达到,不管是大环境的教育公平还是小环境的教育公平。”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让我对我国的教育现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同时我带着些许疑问继续阅读下去。这是一本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教育书籍,没有指向学科,更多指向育人。走进了学习共同体,就选择一种前进不能停下来的人生状态,只要看见课堂真实的风景,看见学生的学习困境和学习需求,看到教育生态中的症结,就会不断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只要我们保有持续的学习力、一流的实践力、坚定的改变力、持久的研究力我们就能看见新学习样态,从而看见学生,敬畏学生,敬畏教育。</p> 读书笔记 读书名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领读者:刘伶俐</b></p> 读书格言 <p class="ql-block"><b>一个教师究竟能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多远,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读书的态度。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把书籍当做注释,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b></p> 读书感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第二章《中小学课堂平等的学习权》读书感悟:初中语文教学的反思与实践</b></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常常在课堂上徘徊于“教”与“学”的平衡之间。语文,这门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科,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触动、思维的启迪和个性的张扬。最近,我读到了《中小学课堂平等的学习权》这一章节,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日常教学中的种种细节,也让我对教育公平有了更深刻的思考。</p><p class="ql-block"><b>一、反思课堂现状:被忽视的“隐性不平等”</b></p><p class="ql-block"> 日常教学中,我总是带着一颗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的心走进课堂。然而,当我静下心来反思时,才发现课堂上存在着不少“隐性不平等”。很多时候,课堂被我的讲解占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得可怜。比如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总是担心学生理解不了,便不厌其烦地逐字逐句讲解,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却寥寥无几。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虽然看似扎实,却让学生失去了主动探索的机会,学习变得机械而被动。</p><p class="ql-block"> 更让我揪心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差异巨大。那些成绩好、性格开朗的学生总是积极举手发言,而那些成绩稍差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则常常沉默不语。时间久了,这些沉默的学生就逐渐被边缘化,课堂成了少数人的“舞台”,多数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讲”。这种现象在小组讨论时尤为明显,有些小组的讨论完全被少数学生主导,其他学生只能当“听众”。</p><p class="ql-block"> 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单一化,也是我需要反思的地方。初中语文教学常常围绕考试展开,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知识,教学方式也多是讲授和练习。作文教学更是如此,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写作,忽视了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欲望。这种“标准化”的教学,不仅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p><p class="ql-block">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我尝试探索“灵性写作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力。首先,引导学生从生活观察入手,记录点滴,挖掘写作源泉;其次,鼓励真实表达,以“心灵对话”为起点,让学生自由书写内心感受,减少写作束缚,给予自由空间。同时,营造“倾听与分享”的课堂氛围,采用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设立“创意之星”等奖项,肯定学生个性。</p><p class="ql-block"> 此外,通过“写作专题”深化学生个性,引导发现“独特声音”,并尝试“改写经典”,激发创新思维。创设写作情境,如播放视频、分享故事,激发写作热情;定期举办“写作展览”,展示学生作品,增强成就感。通过这些方法,打破传统作文教学的模式化,让写作成为学生心灵的栖息地,帮助他们在写作中找到自我,表达独特见解,让灵性写作成为语文教学的亮点。</p><p class="ql-block"><b>二、建立倾听关系:用温暖点亮语文课堂</b></p><p class="ql-block"> “倾听”这个词,让我眼前一亮。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对话。课堂上,教师的倾听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也是对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引导。</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尝试更多地倾听学生的声音。记得有一次讲朱自清的《背影》,我没有急于讲解,而是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父爱的理解和经历。那一刻,我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比任何讲解都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当一个平时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分享了他和父亲的故事时,全班同学都被深深打动。那一刻,我意识到,倾听不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能让语文课堂变得温暖而有力量。</p><p class="ql-block"> 我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的倾听关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同伴的观点,互相补充、互相启发。比如在分析课文主题时,我会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推选代表发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倾听,还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与他人合作。慢慢地,语文课堂不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学习共同体。</p><p class="ql-block"><b>三、创设公平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课堂上发光</b></p><p class="ql-block"> 语文教学中,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公平的学习机会,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一章节的策略,让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我开始尝试放慢课堂节奏,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在阅读教学中,我不再急于讲解课文,而是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疑问。比如在讲《藤野先生》时,我让学生用15分钟时间静心阅读,并在书上做批注。这种慢下来的节奏,让学生有时间深入思考,也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深度。</p><p class="ql-block"> 为了给每个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我在课堂提问时尽量避免只叫举手的学生,而是采用轮流回答的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同时,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所收获。</p><p class="ql-block"> 我还特别注重为弱势学生创造优先权。在小组活动中,我会安排成绩较好的学生与成绩稍差的学生搭配,让他们互相帮助。同时,我也会在课堂上及时发现弱势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比如,当一个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个独特的问题时,我会立刻表扬他,并引导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这种优先权的赋予,不仅增强了弱势学生的自信心,也让班级的学习氛围更加和谐。</p><p class="ql-block"><b>四、追求真实学习: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与深度</b></p><p class="ql-block"> 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愿景是保障每个学生高品质的学习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这意味着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实地学习,而不是机械地重复知识。这一章节让我明白,语文教学的品质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体现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上。</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尝试设计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比如在诗歌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背诵诗歌,还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创作诗歌。这种创作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还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诗歌的内涵。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质疑作者的观点。比如在讲《愚公移山》时,我让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行为是否值得提倡,这种讨论让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p><p class="ql-block"> 此外,我还注重语文教学的多元性。在教学中,我尝试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语文的魅力。比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我邀请美术老师一起上课,让学生从美学的角度欣赏苏州园林的美。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让语文学习变得更加有趣。</p><p class="ql-block"><b>五、结语:在语文教学中践行教育公平</b></p><p class="ql-block"> 《中小学课堂平等的学习权》这一章节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公平不仅是政策的要求,更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从课堂入手,关注学生的学习权,营造倾听关系,创设公平机会,追求真实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每个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场修行。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用倾听和关爱温暖每一个学生,用公平和机会激励每一个学生,用真实和深度引导每一个学生。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实践,语文课堂一定能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沃土,教育公平的阳光也一定能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