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古玩圈里,有一句话很能道出长沙古玩艺术品市场的特质,地下文物看山西,流散文物看长沙。自古以来,湖南境内在40万年前有旧石器时期的人类活动。历史建置沿革到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在衡州置湖南观察使,从此在中国行政区划史上开始“湖南”之名;五代十国时期,马殷据湖南,建立楚国,国都为长沙。可以说,湖南历史底蕴极其丰盛,这也奠定了湖南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鼎足之势。而长沙做为湖南的冲要之地,尤以嘉靖至万历湖南有“聚四方之财,供一方之利”的江南商埠的显赫地位。据《长沙府志》记载,时民物丰盈,百货鳞集,商贾并联,亦繁盛矣。正因为得此优势,便有汇集天下珍玩之便宜了。所以从古到今,当长沙出现一件罕见之物时,也就不足为奇了。天下文物收藏历来有官藏和民藏之分。在长沙一藏家手里,有一尊北魏的青石彩饰刷金坐式佛像,重四百余斤,佛像上有太和二年号(图一)。太和二年是北魏孝文帝的年号,公元478年。北魏(386—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398年七月,北魏太祖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北魏世祖拓跋焘统一北方,疆域广阔,达220多万平方公里。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为了控制中原地区,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将国都平城迁于洛阳。这一历史时期,正是孝文帝全面推行汉化过程,无疑对佛造像从形式到精神上产生质的变化。北魏佛像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微笑,佛的微笑给人一种深邃之感,于宁静中透出百般的慈爱,平静中带有种种的关爱和人性美。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着样式出现了一种不是通肩式,也不是袒右肩式的大衣,大衣领子低垂,胸前系宽大带子,右衣领搭在了佛左手上,衣带飘扬,体态修长清瘦,即所谓瘦骨清像。体现出这一时期流行的是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带,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给人飘逸洒脱之感。然而,这尊佛像给人更为惊诧的是,佛像通身刻满了精美的楷书文字(图二)。文字内容是《法华经》经文的一节,字体极为工整,体现出当时书法艺术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人文内涵,耐人寻味。佛造像是一种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是美的艺术和创造。正如国博一专家所说,他也是第一次在佛像上看到如此精美的楷书。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p> <p class="ql-block">北派书。体,带着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故书法专家在看了佛像上的文字后认为,这种字体属于南朝书法的特点,是研究楷书成长期间的实物例证。欣逢盛世,长沙做为古老文明的城市,连续多年来成功举办的全国古玩艺术品交流会展,从某一方面它代表长沙这座城市的包容开放与活力,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这尊佛像历经一千五百多年了,为什么保存这么完整?历来有佛像不随葬之说,不象历史上的青铜器、陶瓷等文物大多是从地下出土出现的多。在这尊佛像上的彩饰部分,有一层淡淡的、有上千年了的珠砂香味。这表明佛像应是出自某个世家所藏。至于怎么流散到了长沙来?藏家说,他得意于长沙这座城市,使他与这尊佛像结缘了,正在考虑捐献。历史传给我们,我们传给历史。这是收藏者的历史责任与情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