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老冀州

郝耀华

<h3>衡水地域与古冀州渊源深厚,大禹治水后冀为“九州之首”。冬日来到冀州古城址,树丛杂草里既有汉代夯土城墙的断壁,也有明清砖石结构的残垣,见此恍如隔世。</h3> <h3>《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至于衡漳”“夹右碣石入于河”。大禹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水患,将这一带的洪水导流归河进而东流入海。<br>大禹治水后冀为“九州之首”。</h3> <h3>冀州南门外新石器遗址记录着先民留下的文明印记,衡水地区的文明萌芽显露出质朴清新的初民之美。</h3> <h3>这里曾矗立着从汉代到明清的冀州城墙,附近村庄里的农舍甚至猪圈,都是用古城墙砖石砌筑的。</h3> <h3>残留的一段护城河水面开阔,可以想知古城曾是何等的宏伟!</h3> <h3>来到博物馆,一尊青铜大鼎赫然入目,震撼于禹皇五斧劈山,划九州立九鼎的盖世之功!</h3> <h3>同参与衡水湖湿地生态馆布展的朋友合影。</h3> <h3>大儒之乡,继董仲舒、孔颖达后英才辈出,直到当代的文学家孙犁先生。</h3> <h3>衡水是儒学重镇,儒学中兴从衡水走来。</h3> <h3>看看这进士榜,难怪当代学子也争相来衡读书呢!</h3> <h3>体验到读书的乐趣,便会进而感悟农耕文化的真谛了。</h3> <h3>猜猜,这石磨需要多少畜力才能推动?</h3> <h3>知道吗?北京琉璃厂的传奇是衡水人创造的!</h3> <h3>冀县旧城街区:保留了半个世纪前的老模样。</h3> <h3>我随同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朋友参观冀县老县城。</h3> <h3>这个始建于初汉的古老县城是古代九州之首冀州的核心区域,因紧傍“千顷洼”水患频仍。</h3> <h3>1963年8月因暴雨造成的特大洪水毁损了整个冀县县城,只留下用明代城墙砖石砌筑的“人民会堂”一幢建筑。</h3> <h3>注意墙面上有1963年大水的水位线标识!</h3> <h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常见的灯盘。</h3> <h3>老街区的路边建筑。</h3> <h3>灾后重建的县城多为1964年后十余年间的建筑,完整保留了半个多世纪前的街区风貌,成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漫步于此,七旬老人恍惚间回到了少年时代。</h3> <h3>如果拍摄半个世纪前的影视作品,来这里就好了!</h3> <h3>衡水这块千顷洼地,就是一个天造地设的“蓄水盆”,历史上旱则盆空、涝则盆溢。</h3> <h3>当代衡水人弘扬大禹治水精神和先民生态智慧,聚焦科技创新和生态保护,硬是擦掉了盆上的污渍,净化了盆里的脏水,终于端上了一盆清水。</h3> <h3>进而遵循自然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凭借天赐之“盆”培植绿色生产力,孵化新质生产力,变“蓄水盆”为“聚绿盆”“聚宝盆”。正在实现“人水和谐”“湖城共荣”的美好愿景,为促进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提供鲜活的衡水经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