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 奥特曼</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2669652</p><p class="ql-block">奥特曼自退休回沪以后,已经有多年没有回曾经工作过的河南了,今年春节,我们老俩口决定去洛阳过年,因为太太的姐姐一家就定居洛阳。去那儿就图个热闹开心,另外虽然洛阳冬季气候比上海稍冷些,但是家里有暖气,相比上海家中反而更舒服些。</p><p class="ql-block">洛阳位于华夏腹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早期文献记载洛阳是“天下之中”或最早的“中国”。历史上曾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在洛河沿岸留下了“五都”荟洛的历史景观和丰富的人文胜迹。</p><p class="ql-block">今天是元月十五日,天气晴朗,确定携夫人一起去参观一下洛阳博物馆在洛东的新馆。</p><p class="ql-block">洛阳如今也有地铁了,去博物馆很方便的。</p> <p class="ql-block">从地铁2号线文博园站出来,大约走600米就到了洛阳博物馆的新馆,洛阳博物馆最早是在关林。1973年迁至洛阳王城公园,一直到20 11年在洛东占地35亩,建立了新馆,新馆的建筑外形四四方方,如方鼎屹立,寓意着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历史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前高高的柱子是观光塔,仿照武则天时的“天枢”而建。</p> <p class="ql-block">“天枢”高39米,顶部雕塑4条站立的龙高9.5米,龙托起的“火珠”直径3.9米。</p><p class="ql-block">天枢,是武则天纪功柱。寓意“天下中枢”,乃武周盛世的标志。全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长寿三年(694年)八月,唐朝周边各国在波斯国大酋长阿罗憾等人的号召下,请求共同用铜铁铸造天枢,铭纪功德,黜唐颂周。</p><p class="ql-block">武则天退位后,“天枢”在开元初被唐玄宗销毁。</p><p class="ql-block">天枢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城轴线端门以南靠近洛河北岸,经过一千多年由于洛河河道的变迁,天枢遗址已难觅踪迹。</p> <p class="ql-block">一楼有三个展厅介绍河洛历史,展出面积5千多平方米。藏品涵盖石器、玉器、陶器、铜器、铁器、瓷器、骨角牙器等诸多门类。从时期上,分为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时期、隋唐时期和五代北宋时期五大部分。全面展示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辉煌历史。</p><p class="ql-block">河南古称豫,曾经是大象出没的地方,这个猛犸象化石高大威猛,生存于五千年以前。</p> <p class="ql-block">这个彩陶翁属于约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是1997年在新安县昌头乡盐东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不是说这图案有多精美,可是你想到的是六千年以前的古人所绘,那就令人钦佩了。</p> <p class="ql-block">你不要小看这个不起眼的青铜器,他叫兽面纹铜甗(音圆)。出土于1998年的涧西商墓,是商代(公元前1600 -前1046年)文物。</p><p class="ql-block">甗是一种古代炊具,主要用于蒸煮食物。它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称为甑,用于放置食物,下半部称为鬲,用于煮水。甑的底部有镂空的箅子,以便蒸汽通过,从而蒸熟食物。</p> <p class="ql-block">这个饕餮纹铜尊是商代(公元前1600 ~前1046年)文物,1974年洛阳偃师城关乡出土。高约25.5厘米,口径约21厘米,底径约13.7厘米。它的外形有点像现代的痰盂,腹部主题纹饰为饕餮纹,圈足上有三个“十”字孔。</p><p class="ql-block">在那个时代,尊是一种盛酒的容器,也是重要的礼器。</p> <p class="ql-block">这个“子申父己”铜鼎是商代文物,1958年在宜川出土。</p><p class="ql-block">“子申父己”铜鼎纹饰精美,工艺精湛,尤其鸟形扁足颇为独特,是商代晚期的典型器物之一,向我们展现了商代高超的青铜铸造水平。</p><p class="ql-block">鼎是古人用来烹煮、盛放肉食的容器,也是祭祀活动中常用的一种礼器。</p><p class="ql-block">玄鸟纹是商代的一种常见纹饰,商人认为玄鸟是一种祥瑞的神鸟,《诗经·商颂·玄鸟》中就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一说,商人将玄鸟看作图腾崇拜。玄,即黑色,而玄鸟就是我们今天常见的燕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铜鼎因内壁有“子申父己”四字铭文而弥足珍贵。“子”是商代王族姓氏,据文献记载,商王族多以天干命名,也就是说,这是“申”为他的父辈“己”所制作的一件青铜鼎。</p> <p class="ql-block">1993年在洛阳城东北的马坡和北窑出土的西周晚期青铜器召伯虎盨,<span style="font-size:18px;">召伯虎盨</span>高25厘米,长35厘米,宽20厘米,纹饰精美,其内壁上有两行铭文“召伯虎用作朕文考”,表明这件器物是西周晚期的名臣召穆公为祭祀亡父所用。召伯虎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召穆公。</p><p class="ql-block">公元前841年,召穆公与周定公共同执掌国政,号曰“共和”。后世史书常称之为“共和行政”或“周召共和”。周定公、召穆公下令,对历史纪事进行纪年。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内白”提梁铜卣(音有)</p><p class="ql-block">西周文物</p><p class="ql-block">卣是古代用来盛酒的容器,也有说盛放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卣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朝,通常商朝的卣多椭圆形或方形,西周则多圆形。</p><p class="ql-block">这件提梁铜卣上有鸟兽形所以也可称为鸟兽形卣。这个铜卣的提梁上刻有“内白”两字,至今未有专家能解释。</p> <p class="ql-block">母鼓方罍(léi),商代青铜器。1963年出土于洛阳北窑。</p><p class="ql-block">母鼓方罍是商代青铜器的典型代表。罍是酒噐,这个方罍造型方正大气,纹饰精美华丽,是商代酒噐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此方罍盖内有铭文“母鼓”二字,专家解读应是鼓国女子嫁与母氏男子所得的称谓。</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一把剑,这可是不一般的剑,这是吴王夫差剑。</p> <p class="ql-block">春秋时代,吴越的铸剑技术天下闻名,这柄剑是1991年出土于洛阳周王城战国墓,剑身带有“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等字样。吴王夫差剑是春秋末年吴国以其国王夫差的名义铸造的青铜剑。</p><p class="ql-block">在洛阳发现夫差剑,表明在战国时期周王室与吴国已经有交流。这剑不仅代表了吴国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还反映了当时青铜工艺的精湛技艺。夫差剑在不同部位加入了锡、铅、铁、硫等成分,以确保剑身的韧性和刃部的锋利。</p> <p class="ql-block">这个叫兽面纹铜方座簋(gui)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用来盛黍、稷、稻、粱等。商代多无盖,无耳或仅有双耳。西周春秋时期常带盖,簋是贵族礼器,</p><p class="ql-block">这个簋是1977年洛阳北窑庞家沟西周墓出土。高36厘米。侈口,鼓腹,圜底,喇叭形圈足。腹有2对称的象鼻兽头耳。圈足下有方形座。簋腹和座四侧均饰饕餮纹,圈足饰夔纹。内底有铭文“作宝彝”3字。形体方正高大,纹样庄重、威严、肃穆。是西周早期周人最典型的最有代表性的一件食器。上为双耳圆体簋,下置方座,是洛阳地区唯一一件特殊形制的铜簋。</p> <p class="ql-block">这个精美的龙纹铜方壶是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 76年)时代文物。2008年在洛阳润阳广场春秋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在商周时期,龙纹铜方壶不仅仅是青铜制品,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当时的贵族们把龙纹铜方壶作为随葬品,以显示其身份的高贵和权力的象征。</p><p class="ql-block">随着铸造技术的发展,这种铜壶的提环已经是可以活动的。</p> <p class="ql-block">这个垂鳞纹铜鼎是春秋时代文物。同样是2008年出土于洛阳王城大道润阳广场春秋墓。</p><p class="ql-block">当时的考古简报称“2008年1月,洛阳市文物工 作队在润阳广场进行发掘,其中的C1M9934为长方形土圹竖穴墓,葬具为二椁一棺.墓内共出土遗物320多件,有铜器,玉石器和蚌器.根据墓内随葬品中 铜礼器的形制,数量及组合等方面分析,墓主的身份等级比较高,</p> <p class="ql-block">曹魏白玉杯</p><p class="ql-block">1956 年出土于洛阳市涧西区曹魏正始八年墓。通高 11.5 厘米、口径 5 厘米,选用珍贵的和田白玉雕琢而成,造型呈圆筒状,底部呈圆饼状,通体光素无纹,玉质细腻温润。当属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北魏泥塑佛面像</p><p class="ql-block">此佛面残片1979 年出土于洛阳偃师龙虎滩村北魏永宁寺塔基之中,残片高 24.5 厘米。</p><p class="ql-block">洛阳永宁寺是在北魏后期熙平元年(516)灵太后胡氏所建。</p><p class="ql-block">佛像面部丰腴,鼻梁挺直,嘴角微微上翘,虽为残片粘对而成,但雍容华贵、气宇轩昂的神情至今光彩照人,是现今北魏永宁寺出土物种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之一,被誉为 “东方的蒙娜丽莎”,也被称为 “洛阳的微笑”。</p><p class="ql-block">如今永宁塔早已被毁,而塔中供奉的佛像残片,却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p> <p class="ql-block">永宁寺塔,是当时北魏洛阳城内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熙平元年(516年),由笃信佛法的灵太后胡氏主持修建,是供皇帝、太后礼佛的场所,</p><p class="ql-block">永宁寺塔为木结构,高九层,一百里外都可看见。据记载,塔高四十九丈,合今136.71米左右,是当时最高大的木塔,也是现存山西应县木塔高度(塔高67.31米)的两倍。是当时世界最高建筑,被誉为“千寺之冠”、“天下第一塔”。</p><p class="ql-block">永熙三年(534年),雷电击中永宁寺塔引发大火,从而被焚毁,时人称“永宁见灾,魏不宁矣”,同年北魏灭亡。</p> <p class="ql-block">这个钱币就是大名鼎鼎的“一刀平五千”的王莽新政时的“错金刀”。今日有幸得见真币。</p><p class="ql-block">西汉末年,王莽篡政期间,为略夺民间财富进行四次货币改革,铸造了“一刀平五千”的金错刀,一枚“错金刀”币可以抵当时流通的秦“五株”铜钱五千枚。当然这种靠暴力流通的钱币在民间遭遇了强烈的抵制。所以存世稀少,目前市场价格已经在每枚三万元以上。</p> <p class="ql-block">这个青铜爵1975 年出土于偃师二里头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酒器,有 “华夏第一爵” 的美誉。此爵平底束腰,流、尾及三足细长,形体单薄,造型匀称俊美。</p><p class="ql-block">爵是贵族宴饮时的酒具,《礼记礼器》里说:“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p><p class="ql-block">这是奥特曼见过的最漂亮的铜爵,凝望着这件铜爵,我仿佛看见了千年前它盛载的玉液琼浆,那醇厚的酒香里弥漫着的是历史的醴酪。</p><p class="ql-block">注意爵的上口有对称两竖柱,导游讲古代的酒非蒸馏酒,很混浊,这两钉应该是挂滤酒的絲网的。</p> <p class="ql-block">西周兽面纹铜方鼎</p><p class="ql-block">1977 年出土于洛阳北窑,高 36 厘米,长 33 厘米,口宽 25 厘米,纹样庄重威严。方腹四面均以高突棱为鼻梁的浮雕牛角形兽面侵占,配以工细的云雾纹衬地,是西周早期极难得的上乘之作,也是商周青铜礼器的典型代表,展现了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水平。</p> <p class="ql-block">看完了河洛历史的三个馆,一楼还有一个是石刻馆,这里珍贵的宝贝就更多了,这里奥特曼印象深刻的,大概有三样东西,一个是张说墓志井盖,一个是东汉石辟邪,一个是三体石经。</p><p class="ql-block">现在你们看到的就是张说墓碑志井盖,</p><p class="ql-block">张说卒于唐代开元二十年(公元132年)</p><p class="ql-block">1999年伊川县吕店乡袁庄村被发现时已经是毁成了井盖。</p><p class="ql-block">墓主张说,洛阳人,唐代名相。志文由工部侍郎张九龄撰。</p><p class="ql-block">看到如此经典宝贝被毁成如此模样,我想每一个参观者心中都是百感交集。</p><p class="ql-block">每每看到国家的宝贝流失在海外,我们心中痛惜,而对于如此明目张胆自毁文明之举,奥特曼却无语,难道村里县里人都是文盲?也许只有在上世纪60年那场史无前例的大动乱中,才有如此“惊世骇俗”之举。</p><p class="ql-block">历史文物,毁一件就少一件,下令毁碑凿井盖之人,当遗臭万年。</p> <p class="ql-block">东汉石辟邪</p><p class="ql-block">1992年,当时一干村民正在洛阳孟津县老城油坊街附近挖掘水渠,被一个村民在挖掘过程中发现。</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块完整的汉代青石雕刻而成,长 2.97 米,宽 0.9 米,高 1.90 米,重达八吨。它身生双翼,像狮子又像虎豹,作昂首奔走的姿态,怒目竖眉,两耳斜立,张嘴伸舌,步履矫健。</p><p class="ql-block">专家考证此是汉光武帝原陵神道一侧的石刻,目前国内最大的东汉石辟邪。导游介绍,此石辟邪曾经漂洋过海,作为东方艺术瑰宝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展出3个月。</p> <p class="ql-block">珍贵的“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刻于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原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西侧。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而得名“三体石经”。</p> <p class="ql-block">三体石经的拓片,可以看到它用战国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书写,字体优美规范,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奥特曼想起了破解古埃及文的罗塞塔石碑,而正始石经不缔是中国的罗塞塔石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二楼,这幅长达五米的大型油画再现了当年武则天登基的场景。</p><p class="ql-block">唐天授元年(690年),67岁的武则天在民众与官员的拥护下登上应天门,改国号</p><p class="ql-block">为周,定都洛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p><p class="ql-block">武则天确实是一个传奇女人,能够在这样一个风云变化的宫廷之中登上帝位,能够在那样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把控绝对的主导地位,在武则天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在二楼专门辟了一个唐三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阳是唐三彩的最早发现地。1905-</p><p class="ql-block">1909年,清政府修建陇海铁路汴洛段工程时,在洛阳北邙山的唐墓中发现了大量多彩釉陶器,这就是世人前所未见的唐三彩。唐三彩发现之初,并未受到人们的关注,直到民国初年由古董商运至北平(北京)琉璃厂后,唐三彩遂蜚声中外,流落世界,为国内外公私机构及个人所收藏。</p> <p class="ql-block">慧眼识珍</p><p class="ql-block">唐三彩甫一问世,由于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流入北京琉璃厂古董街后被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罗振玉发现,并在其《俑庐日札》(1908年)一书中,肯定了这种多彩釉陶器的价值:</p><p class="ql-block">“(唐)北方古冢中明器……其陶器之上绿色粗釉,现金银光采者,价尤昂,俗谓之金银釉。”这里的金银釉指的就是唐三彩釉色。在其1916年《古明器图录》一书中也收录有唐三彩,唐三彩遂逐渐进入学界和收藏家的视野,开始被世人所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彩绘陶驯马俑与舞马------唐代文物</p><p class="ql-block">1978年出土于洛阳市老城东北拦驾沟唐墓,制作者抓住了驯马过程中人与马对峙的瞬间,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驯马场面。</p><p class="ql-block">舞马活动在唐代风靡一时,玄宗天宝年间,每逢八月初五这一天,皇帝都在宫前举行盛大宴会,以舞马助兴。《明皇杂录》里说:“玄宗甞命教舞马,四百蹄各为左右,分为部,目为某家宠、某家骄。”说明玄宗时期有规模盛大的群马表演,上百匹舞马随着鼓乐而翩翩起舞,场面极为宏大。</p><p class="ql-block">导游介绍,相传安史之乱后,一批舞马被安禄山叛军所得,有一天军中响起宴乐,舞马听到乐曲声便随着音乐节拍在马厩里舞动起来。士兵们却以为遭遇了妖马,结果这些舞马都被活活鞭打而死。</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后,玄宗回到长安。已再无舞马衔杯祝寿的壮观景象了。再之后的一千多年,百匹盛装舞马活动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传说。直到文物的出土,我们才得以看到盛唐文明的一帧画面。</p> <p class="ql-block">这个黄釉伶俑是唐(618年~907年)三彩,1981年出土于洛阳龙门安菩夫妇墓。该俑神态自然逼真安祥,比例准确,是俑中精品,亦是研究唐代服饰等的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中最常见的是三彩马,这些马造型生动,比例匀称,不光是当时的明器,亦是精美的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这个唐三彩鹦鹉髻女俑弥作珍贵,它是1972年洛阳涧西谷水唐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把发髻梳作鹦鹉形造型,应该是里面缠有假发,猜测应是贵妇人的发型。这件女俑,穿着华丽,发型和装饰都很时尚,再现了唐人的风华,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盛唐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里头珍贵文物太多了,你根本看不过来,在我看来,博物馆就是一本厚重的史书,里面的每一件藏品都浓缩着文明的精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里徜徉,就如同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穿梭,从上古到当代,悠悠岁月,一眼千年。</p><p class="ql-block">奧特曼在这里用一颗崇敬之心记录下这些珍贵文物,在快门释放的那一刻,我彷佛触动了古人封存的记忆,那定格的历史画卷在我眼前一一展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