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黄浦知青32

正荷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 秩 学 谊 迎 新 年</b></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撰文:邓小文</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摄影:沈成沛 屠业障 马良萍</h1> 何以黄浦知青32<br>六秩学谊迎新年<br><br><br>二五年开年,<br>二五班开会。<br><br>新年伊始,2025年1月10日星期五,农历甲辰龙年腊月十一日,冬三九第三天,中国警察节。<br><br>冬三九,既冻手又暖心,一群银发长者,满脸堆笑,步履蹒跚,相继走出地铁3号线明发广场站,汇集在南京市宝应商会明亮新址。<br><br>南京六中1967届高二5班,今天在这里邀集六中老三届部分老同学老校友,一群年逾古稀、喜迎伞寿的鹤发童颜,一伙超过60年学谊的老朋老友,为庆贺高二5入校六秩春秋暨赵红•《红心向党》南京首发式而欢聚一堂。<br><br>会场宽敞整洁,灯火通明,室温如春,满庭华彩。老友相见,嘘寒问暖,欢声笑语,喜不自禁。 茶话会全体嘉宾合影 茶话会黄浦知青合影<br><br><br>今天,他们同框,是上天眷顾,是命运造化。<br>60度春夏秋冬,60回冷暖寒暑。他们爬过不同的山峰,还能回到同一条路上;他们趟过不同的河流,还能回到同一个渡口。那同一条路叫六中,那同一渡口也叫六中。<br><br>他们不能天天见面,却时时惦记。<br>你若在,胜过千万个泛泛之交。 邓小文,高二五班7号<br><br><br>上午11时,俟嘉宾到齐,受高二5班委托,邓小文宣布南京六中1967届高二5入校六秩春秋茶话会暨赵红•《红心向党》南京首发式正式开幕。他主持了今天的聚会。<br><br>首先,小文向到会的嘉宾,隆重推介他班的15位同学和本班的10位同学,全场鼓掌雷动,向赴会嘉宾致以崇高的敬意。<br><br>小文深情抒怀,他说,今天围坐在一起的都是超过60年学谊的老班友,老校友,虽然是一次平平常常的同学聚会,一场简约而又丰盈的茶话闲座,希望各位不仅能够与更拔萃的朋友相遇相见,而且能够与更卓越的自己重逢重拥,成为你我今生今世一次最美丽最深情的神奇邂逅,成为一场有特色有分量有价值的闪亮雅集。 1920年代,南京安徽公学校门<br><br><br>小文认为,要说高二5,就不能只说高二5的风花雪月,就必须说与高二5有关的纷繁社会,必须说与高二5有关的古今六中,必须说与高二5有关的一切元素。<br><br>小文在六中度过四度寒暑,几多感慨从中而来。他说,母校六中,南都繁华闹市的一所超百年名校,校舍古拙质朴,学风求实求真,践行树人树已,辈出名士俊杰。<br><br>他从六中的本初校址说起。1873年,即清同治十二年秋,出于照应安徽士子赴江南乡试的考量,由旅宁皖籍士绅富商集资筹款,择址清溪北岸的中正街,即今白下路东段,再建上江考棚,与万寿宫、火神庙、八蜡庙等位处中正街北侧。就此,从这里走出几多安徽举人。由于上江考棚是由皖籍人士捐资修葺,所以整个庭院处处青砖细瓦马头墙,一爿徽式建筑风格。而南京六中,无论时代怎样变幻,校名如何更迭,其校址始终妥妥深扎在上江考棚原址,掐指算来,已有152年的校址史了。 民国三十五年(1946),南京安徽中学童子军训练团佩章<br><br><br>说到这里,小文如数家珍,不无自豪地提到上江考棚曾经的一段革命典故。<br>128年前,上江考棚(白下路,南京六中),正是丁酉江南乡试落第秀才,五四运动总司令,中国共产党首创人之一,陈独秀的下榻地和觉醒地。<br><br>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七月,陈独秀18岁,冒着“秋老虎”,和兄长一行乘船,由安庆府沿江而下,一路劳顿,来到南京参加江南乡试。此前一年,陈独秀17岁,已通过安庆府院试,中了头名秀才,取得参加江南乡试的资级。清代科举制度严苛,规定凡是由安徽来江南乡试的考生必须先去上江考棚报到,参加三天三场的预试。通过预试并领取佳试文凭者,才能正式科考江南乡试。<br><br>于是,陈独秀一行热汗淋漓,风光抖俏,在南京下关上岸,由大马路,穿仪凤门,下榻中正街上的上江考棚,温课预试。<br><br>至江南乡试落榜,陈独秀至少有两个月的光景,食宿温科在后来成为南京六中的一处青砖白墙细瓦的考舍里。因此,上江考棚理应成为陈独秀走向维新革命的人生转折点,成为比上海渔阳里陈寓更早的中国革命最初的发迹地和策源地。 南京安徽中学校门旧址<br><br><br>说完六中校址史,再说六中校业史,小文更是娓娓道来。<br>他说,122年前,即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秋,清廷颁布“癸卯学制”,倡导废科举,兴学堂。于是,在宁皖籍教育界先驱汪菊友、陶寿平等顺势在上江考棚,创办私立安徽旅宁公学,次年更名为南京上江中学。紧随其后的100多年间,相继更名为安徽旅宁中学、南京安徽公学、南京安徽中学、南京市第六中学等等,迄今,南京六中已有122年的校龄了。 陶行知先生纪念像<br><br><br>最有建树,最有影响力的阶段,当数1923年至1929年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出任南京安徽公学校长,有长达7年之为。<br><br>1923年秋,安徽公学创办于南京,故又称 “南京安徽公学”,为南京市第六中学前身。<br>为何安徽公学不办在安徽而办在南京呢?陶校长在《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一文中写得明白:“五四以后,安徽学潮屡起,学生不能安心肆业,纷纷投到南京求学的源源不绝。但南京学校格于种种限制,有声有才的学生不免向隅。安徽旅宁同乡会和旅宁同学会看此景况,产生同情,就联合起来共谋上江公学之恢复。”<br><br>成立之初,陶行知先生被推为校长,姚文采(陶的同学,安徽歙县九沙人)为副校长。筹办经费主要来源于安徽会馆在宁的房地产业,校舍则是利用会馆加以修缮改造的。<br><br>期间,陶校长秉承24字办学方针,即勤俭节约,用钱必当;共学共建,民主建校;后生可畏,师道可敬,学校大有改观,事业长足发展。<br><br>1929年9月,陶校长离任前夕,安徽公学更名为安徽中学。此时,教学规模已经由1923年9月办学之初的3个班130名学生,增加到20个班1000余名学生。<br><br>校园还是那个校园,然而整个学校不仅设备完善齐全,而且师资水平上乘,教学质量过硬,深受社会赞誉和信任。<br><br>安徽公学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声誉之高,充分说明了即使是在旧中国,陶先生致力于改造中国旧式教育的巨大成功和强大生命力。 1924年,南京安徽公学校训碑文<br><br><br>1924年9月,秋季开学之际,安徽公学训育室前的花园,宁静温馨,新竖有一方石碑,碑高2.5米,敦厚坚实,庄严矗立。<br><br>石碑上方居中位置,刻有散盘金文体“实(實)”字,延请时任财政总长熊希龄先生亲自到校题写。“实”字下方,铭刻有陶先生撰写的训文,91字,全文如下:“实”,《说文》训:富,从宀,内有贯。贯,货币也。段为诚实、充实之用,取实为训。用段谊即用本谊,以宀象校,以贯求学。顾名而思谊:德性宜竺实也,知识宜富实也,身体宜健实也。胥于宀内贯矣,实至名归。实事求是,是为校训。吾侪青年,勉企毋忘。<br><br>新中国建立后,极左思潮曾在教育战线横行肆虐一时,六中校训遭诬,石碑被毁,长期对这一珍贵的教育理念不公开,不宣传,不倡导,成为六中校史上极不光彩的一页。<br><br>而稚嫩学子小文,却从一本民国旧版图书上知悉陶先生“实事求是”的校训,极为震撼。这一校训连同陶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诲,成为他人生观的航标和基石,终身受益。<br><br>小文说,我和六中许许多多“老三届”校友一样,引陶校长为荣,视老校训为宝。 1950年代,南京市六中校徽 1960年代,南京六中教职员工佩戴校徽 1960年代,南京六中学生佩戴校徽<br><br><br>提起六中的校名,小文说150余年间,六中的别名就有私立安徽旅宁公学、南京上江中学、安徽旅宁中学、南京安徽公学、南京安徽中学、南京韶山中学等,近10个之多。<br><br>至于六中本名,业已叫响了80年。80年前,1945年秋,抗日战争胜利,设在四川青木关的流亡学校即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回迁南京。1947年秋,该校更名为南京市第六中学。<br><br>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10月,南京市第六中学与南京安徽中学合并,校址设在安徽中学即上江考棚原址。从此,校名正式定为南京市第六中学。<br><br>1966年9月,文化大革命风潮中,南京市第六中学改名为南京市韶山中学。1981年9月,撤消南京市韶山中学校名,改回南京市第六中学。<br><br>2011年4月,在所谓中小学教育集团化改制嚣声中,南京六中不幸中枪躺平,整体并入南京三中。从此,南京六中校名不复存在。 2025年1月10日,茶话会南京六中1967届高二5同学合影 1964年,南京六中高二3、高二4(右),高二5、高二6班教室,尚保留上江考棚旧痕<br><br><br>小文说,学校是人生求学阶段的必须摇篮和基地。而班级则是学校最基础最坚实最微小的单元。没有学校,就没有班级;没有班级,也就没有学校。两者缺一不可,诚然。<br><br>1964年8月,报到入校,高二5始建班。1968年12月,全班毕业,终撤班,在六中校园的存活期为4年4个月,其中,读书2年,革命2年。 <br><br>高一5班主任为物理教师李忠恕先生。 <br>高二5班主任为物理教师宋治平先生。<br><br>全班共有48位同学,其中,女生18名,男生30名;共青团员8名。<br><br>高二5班,实行学生自治自理制,俨然小社会。设有共青团高二5支部,由若干名委员组成;设立班级委员会,选举若干名班委组成。团支部和班委会对高二5班同学在校期间的思想、学习、生活、运动、文娱等实施管理。<br><br>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初兴,全校师生停课闹革命,汹涌澎湃,淹没了高二5。<br>班上,除了包括小文在内的几名受“家庭出身罪”牵累的同学成为逍遥派之外,全班撕裂成三派,分另隶属于六中韶山公社、八一三革命造反委员会和红色造反师三个造反派组织,彼此势如水火,不共戴天。高二5,深受文革祸害。<br><br>至1968年10月,全班除1名退学、 1名参军、2名留城、4名插场外,40名男女同学先后插队,主要分布在与南京朝阳区(原白下区)对口接应的扬州地区下辖宝应、兴化、邗江、江都等县份的人民公社各生产队,其中又以宝应为主要县份,约有20名同学插队在宝应的黄浦、黄塍、夏集等社队。<br><br>1977年10月,国家恢复高等院校考试入学制度,先后有赵红、樊肇定、王宝明、刘国龙、邹宁青、邓小文等被南京农学院、南京师范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校录取。<br><br>1980年代初,除个别同学因种种缘故留在外省外市,大部分同学陆续回到南京,分散在省城各处,全身心投入到单位工作和家庭生活当中。其间,已经知道的有9位同学先后离我们而去。<br>退休后,高二5建有线上微信群,线下保持联系的只有不到20位同学。<br><br>小文说,60度风雨沧桑,每一位同学都承载着独自的分量和价值,演绎着各人的角色和故事。<br>每一位同学都是高二5班不可或缺的中坚分子,更是整个六中乃至整个社会的活跃力量,值得敬重和褒扬。<br><br>他对那些因受场地限制和种种因素的影响,未能参加今天聚会的同学表示歉意。 茶话会纪念品,黄浦知青订制2025乙巳蛇年挂历<br><br><br>最后,小文给诸位嘉宾拜早年。他说,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不日,乙巳新年将至,爆竹与凯歌齐鸣,新桃共红旗一色,恭祝各位到场和没有到场同窗,各位嘉宾,新年好,常安宁,多喜乐,身心丰穰,阖家吉祥!<br>小文向嘉宾赠送了黄浦知青订制2025乙巳蛇年挂历,以作纪念。 赵红,在校名赵秀英,高二5班37号,共青团员 纪念品,赵红赠送嘉宾回忆录《红心向党》<br><br><br>赵红,共和国同龄人,中共党员,徐州地区丰县大沙河果园插场知青,农科生,高级农艺师。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得者,党的十六大代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br><br>退休后,赵红用5年的心血,提炼成一行行文字,精选成一帧帧图片,最终出版了个人回忆录《红心向党》,煌煌一厚册。<br><br>《红心向党》,没有曲折诡异的小说情节,没有美丽动听的诗歌词藻……赵红,只是用她纯朴而充实的一生启示我们:人活一辈子,就要学一辈子,干一辈子,红一辈子。<br><br>星辰大海,春花秋月,即使步入晚景,一切都在拓展与创新,一切都在提高与升级,一切都在给力与前进。 纪念品,赵红赠送嘉宾乙巳蛇年纪念邮票首日封一套2枚<br><br><br>在孙女高胜男陪同下,赵红提前一天由阜阳高铁赶到南京赴会。她向高二5班同学和校友嘉宾赠送了回忆录《红心向党》和乙巳蛇年邮票首日封两枚,作为纪念。<br><br>她落落大方,静静入座,彬彬有礼,向大家说道,《红心向党》是我一家和我个人的历史回顾,一生总结。<br>今天能在南京召开首发式,是我个人的荣幸,我很高兴,谢谢大家。<br>我愿意接受各位学哥学姐学弟学妹的检验,欢迎批评指正。<br>在新年即将来临之际,恭祝诸位新年好,心想事成,阖家安康。 穆广荣,高二4嘉宾,原六中校学生会主席<br><br>广荣,1968年11月,与赵红一同到徐州地区丰县大沙河果园插场。<br>他首先热情祝贺今天茶话会和首发式的成功召开。他说今年以来六中多有班级喜庆入校60周年聚会,但像高二5班这样主题鲜明的还是一花独放,就此一家。<br>他回顾了近几年六中老校友多次聚会的盛景,多有感慨。他说蓦然回首,人生漫长又短暂,每一天都是限量版,精致版。<br>理想,希望,信仰,追求美好的憧憬,是奋斗今天,享受今天,向往明天,创造明天的力量源泉和精神保障。<br>他说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所有未来,皆为可盼。<br>新年将至,祝愿诸位老同学老校友新年新气象,继续保持亲密友好的联系,快乐健康地安度晚年,燃烧激情,喷放精彩,辐射更亮的光芒与更多的温柔。 佘建中(中),高三1嘉宾<br><br>建中,网名健翁,酷爱单车骑游,乐此不疲,退休后出任南京市老年体协自行车骑游总队秦淮区二中队队长。至今,和骑友单车骑遍全中国,二进大西藏,环游台湾岛。<br>他年过八旬,满面红光,精神矍铄,气色沛然,不善言辞,有些腼腆,又不失真诚。<br>他,喜笑颜开,用一口老城南话为茶话会送上新春祝福,祝各位老友笑辞龙去,喜迎蛇来,新的一年身体健康,龙腾蛇舞! 林鸿亮,高三4嘉宾<br><br>鸿亮,网名“门东二少”,1946年生人,属狗,也是步入八十华诞的新近寿星。<br>他既激动又矜持,笑脸如菊,撑平了皱纹,显出了年轻,诚心满满,情意切切,献上春联给诸位拜早年:<br>蛇舞春风呈紫气;<br>梅开腊雪献丹心。 陈方亮,高三5嘉宾<br><br>方亮,黄埔军校抗日将领嫡子,陈毅元帅嫡亲侄子。今天与会,精神焕发,接过话筒,放声朗诵:<br>新年伊始齐欢聚,<br>友谊温暖大家心,<br>相互祝福真开心,<br>永世不忘黄浦情。<br>吟罢,意犹未尽,掏出口琴,向诸位说道,我在宝应黄浦插队多年,今年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大家演奏一首宝应抗战民歌,电影《柳堡的故事》插曲《九九艳阳天》。<br>顿时,琴声飞扬,嘉宾随琴吟唱,笑声朗朗,气氛洋洋…… 孔繁麟,高二2嘉宾<br><br>繁麟,瘦削干练,神色凝重。<br>他一边接过话筒,一边打开手机,在全场火辣掌声中,送上好诗一首相贺:梅花无语送清香,<br>好友情深暖心房。<br>莫道桑榆岁月晚,<br>喜盼诸君齐安康。 孙云麟,高二4嘉宾<br><br>云麟,个头高大,为人淳厚,处世稳重。<br>他说,应邀出席高二5班入校六秩春秋茶话会,捧读赵红同学的《红心向党》,尤其是见到在座的同窗学友、六中校友、知青农友,都已是年过古稀、喜迎八旬的仙媪寿翁,激动不已。<br>一岁有一岁的味道,一站有一站的风景。<br>年龄虽然改变了我们的体态容貌,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轨迹,不得不服,但是,岁月抹不去激情,年龄更应当成为我们生命的勋章,而不是伤感悲观的理由。<br>让我特别欣慰的是,60度桃花红,60度秋风劲,山海无拦,红尘无碍,学友、校友、农友、战友,友情至今没有变,今生也不会变。 马良萍,初三2嘉宾<br><br>良萍,茶话会第一位致词的美女嘉宾,全场目光投向她。<br>她说,我的新年祝福语是蛇舞新春,安享太平。祝愿哥们姐们弟们妹们,蛇年不长年龄不长岁,只涨工资和地位,健健康康,开开心心,提升自己在家庭的护佑地位。 沈成沛,初三4嘉宾<br><br>成沛,嗜好摄影,长枪短炮走四方,美好瞬间入方寸。退休后,不分季节,不论场合,不嫌少长,不计劳累,为众人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美好珍贵照片。今天,他又一次为长达6小时的茶话会,汲汲仆仆,跑前奔后,动脑动手,选择机位,攫取瞬间,抢拍镜头。<br>他说,听到各位嘉宾的精彩致词,心情激动,特别是听到赵红学姐简洁质朴的发言,感受良多。<br>赵学姐,不羡慕繁华,不刻意雕琢;对人朴实,做事踏实;懂得取舍,学会付出;不让心灵负重,不去伪装精神;不贪功急进,不张扬自我;成功了低调,失败了洒脱。如此这般,才会活出一个真我。我为有这样的校友,同学,感到骄傲,感到自豪。<br>最后,祝同学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健健康康地向八十迈进! 张棠荪,初二2嘉宾<br><br>棠荪,有些拘谨,更多欢喜。<br>她说,有幸收到邀请很荣幸很高兴,谢谢召集人,谢谢各位老学友。<br>恭贺赵红同学获得的成就!祝贺高二5班的学兄学姐60载后再次相聚。愿我们的友情长长久久! 汪建军,三中高二3嘉宾,宝应黄塍知青,六中女婿<br><br>建军,计算机专家,会上收到赵红《红心向党》,爱不释手,立马逐页捧读……<br>他说,世间万事万物,只有时间是最大公无私的,它不会给任何人多一分,也不会让任何人少一秒;但,时间又是有偏爱禀性的,惜时如金者往往会得到时间的奖励,虚掷光阴者则会徒留怅惘。<br>赵红,她所有向上生长的盛景,都离不开日复一日地向下扎根。成功从来没有捷径可言,只能点滴积累、步步迫近。<br>建军棠荪伉俪,揖手祝贺全体嘉宾:<br>正月春风,万象更新铺锦绣;<br>华堂吉日,千门如故纳祥和。 屠业障,初二2嘉宾<br><br>业障说,今天受益匪浅。我将以各位学长才俊为人生标杆,生活可以是平淡的,也可以是精彩的,但不能是无趣的。做人可以是平凡的,也可以是卓越的,但无论何时都不能停滞不前。<br>我用一首打油诗感谢主持人,感谢赵红,感谢诸位:<br>少年求学行知馆,<br>勤学苦读追梦欢。<br>无奈局势起变化,<br>学业中断走四方。<br>六十年岁弹指间,<br>七秩老人聚首今。<br>恭贺同窗皆安康,<br>河清海晏颂新春。 高远征,初二7嘉宾<br><br>远征说,时间煮雨,岁月逢花。以平常之心,闲度日常;以欢喜之心,享受惊喜。<br>今天,我是第一次听闻赵红芳名,第一次见到赵红尊容,第一次拜读赵红大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赵红就是我晚年生活的身边榜样。<br>乙巳蛇年已经向我们招手了,衷心祝愿赵红,新年新样,一路繁花,一路优雅。衷心祝愿诸位,新年开新局,有钱过日子,有闲看风景! 池宁,初二7嘉宾<br><br>池宁说,高二5,初二7,都是入校60周年的姊妹班级,六中情结,难以忘怀。12月7日,我们班举行了纪念聚会,高远征重演了当年全校广播体操领操的神威。我和几个女生跳起了新疆舞,虽然勉为其难,但还是喜乐满满。<br>岁月荏苒,2024成了往日记忆,2025开启崭新篇章。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殷望学哥学姐们,每一天都温暖甜美,每一天都平安顺遂。 姚美华,初二8嘉宾<br><br>美华说,岁月如流,白驹过隙,不经意间,在座都是60年的校友,夕阳晚照了。<br>这个世界,我们只来一次;这个人生,我们只走一回。所以,余生不妨再大胆一些,再自在些,再卓越些,爱一个人,攀一座峰,追一个梦…… 仝开庆,初一5嘉宾,六中老三届老巴子<br><br>嘉宾中,开庆最年轻,神情最亢奋,笑口一开就祝贺高二5班入校六秩春秋茶话会在宝应人家隆重举办。<br>他说,六十是一个甲子,六十是一个轮回,六十年前,我们到宝应人家插队;六十年后,宝应人家开到了南京,真是恍若隔世。<br>作为最小学弟,向各位学哥学姐拜年:<br>六中百年,喜遇丰年,欢歌载舞初心固;<br>学子千秋,欣逢盛秋,笑语迎春爱意新。 丁正昌,高二5班1号,数学课代表<br><br>正昌说,小文对六中故事的滔滔不绝,直抵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六中是我人生求学阶段最好的学校,没有之一。<br>我的“三观”在六中的熔炉里已经基本铸就。我敬畏六中,我感恩六中。<br>年至七七,我的人生感悟就是只要有希望,有热爱,有追求,有行动,人生总有无限可能。悄悄酝酿着乐观,培养着豁达,坚持着善良,始终朝着梦想前行,永远在路上,终究会有你想抵达的远方,会有你想看到的风景。 王彬,高二5班3号<br><br>王彬说,今天的相聚,实属不易。有条不紊,成功圆满,归功于几位召集人的精心策划、辛勤操作。我给今天的茶话会,转送一句话,贴切至极,韵味无穷:没有一朵花,一开始就是一朵花;也没有一朵花,到最后还是一朵花。<br>借此喜庆之际,祝大家新的一年健康平安,顺心顺意,心想事成,更上一层。 王宝明,高二5班4号,1977级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生<br><br>宝明,素以文彩著称,出口成章。他用响亮词作《青玉案•同窗》祝贺茶话会圆满成功:<br>同窗别离已六秩,梦悠悠,思绵长。磋砣岁月路漫漫,隔空相望,相见亦难,夙愿今日偿。世间沧桑多磨难,少年弹指鬓已霜。往事回首成幻影,心随梦放,温馨瞬间,笑谈酒千觞。 孙春香,高二5班14号<br><br>春香,本届茶话会召集人之一,忙前忙后,迎来送往,喜笑颜开,不亦乐乎。见到茶话会如期开席,群贤毕至,胜友如云,张张笑脸,格外感慨。<br>她说,乙巳蛇年,也是我和我们班好多同学的喜寿之年,七十七了,不由想起毛主席的一段语录:友谊和支援比什么都重要。新年将至,我给大家的祝词是:<br>灵蛇携瑞至,日映霞红,万福萦庭,人人安康新气象;<br>喜鹊报春来,心随梦放,九洲焕彩,天天愉悦好春秋。 陈开宏,高二5班29号,班体育委员,校足球队队员<br><br>开宏,插队期间和同班刘宗藩、刘滨滨、邓小文、周根生等人,都曾是宝应县黄浦公社黄浦大队知青,而曹世定则在同一个公社的和平大队。无论是在付一生产队插队,还是在南京港务局上班,他总是不吭不响,少言少语,任劳任怨,送吉送福。<br>今天,他头戴绒帽,喜上眉梢,一鸣惊人,对难得一见的昔年老友,引诗为歌:<br>山高有行路,<br>水深有渡舟,<br>和气做春妍,<br>新年胜旧年。 杨秀远,高二5班32号,班生活委员<br><br>秀远说,上次见到赵红,还是7年前的六一儿童节,高二5班在古都饭店的七十庆生典礼上。<br>今天,再见赵红,读到她的大作《红心向党》,我是开心开心真开心。赵红在最美的时光里更红,她的努力和上进,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是为了不辜负自己,不辜负此生。赵红是高二5班女生的光荣和骄傲。<br>新年伊始,我衷心希望诸位努力活成一束光,点亮自己,温暖他人,让每一站都有最美的风景,让每一天都是最好的时光。 邹宁青,高二5班33号,班学习委员,英语课代表,1977级南京师范学院外语系本科生<br><br>宁青,是和孙春香、刘宗藩、周根生等同学从紫金山脚下的孝陵卫中学来到六中的。<br>六中校本部的路南有教师和学生的住宿区,称之为“二部宿舍”。她与本班赵秀英(赵红)、杨秀远、孙春香等4位女生,同是住校生。<br>宁青说,今天见到多年想见而未见到的老同学,很满足很兴奋,尤其是俩位八十寿星老校友,祝愿他俩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请相信,只要我们活在当下,珍惜眼前,努力做好手边的事情,努力养好自己的身心,生活就不会亏待我们。 黄小文,高二5班41号<br><br>高二5,有两位名呼“小文”的同学,一位是7号,男生;一位是41号,便是她。<br>从上午9点多钟步入会场,到下午3点多钟辞别会场,她总是笑靥如花。未语先笑,在笑声中寒暄,在笑声中致词,在笑声中敬酒,在笑声中谢酒,在笑声中告退……<br>她说,我给茶话会的致词是:愿诸位学友,新年胜旧年,将来胜过往,万事胜意,发财被爱,一路好花常开,一生好运常在…… 答谢宴会盛景<br><br><br>中午12时30分,全体嘉宾转场。<br>召集人在宝应人家黄浦厅和泾河厅举行南京六中1967届高二5入校六秩春秋茶话会暨赵红•《红心向党》南京首发式答谢宴会。<br>宴请以宝应茅台五琼浆,水乡特色农家菜款待。宾主尽兴,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大快朵颐,三五牵手,合影留念。<br><br>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美饯;当席作赋,是所望于挚友。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暮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5.1.19</div>